一、心理疾病與保健

(一)心理問題概述

不少人一談起“人的心理”總難免會產生一種神秘感,認為“心理”捉摸不定,高深莫測。因此,一般人對心理現象和心理科學不太了解,缺乏理性認識。

人的心理雖然表現形式可以說是極為複雜,其內容又堪稱豐富多彩,但究其實,心理現象並非抽象空虛,而是現實的、有規律的。具體地說人的心理包括心理活動過程和個體心理特征兩方麵。心理過程分為感覺、知覺、記憶、想象、思維、情感、意誌和行為。而個性心理特征則分為氣質、能力、性格等。

心理疾病又稱為精神障礙,是指由不良刺激引起的應激反應造成心理失衡和心理紊亂現象,表現為心理活動和行動異常。患有心理障礙的人經常心情憂鬱,情緒不穩,缺乏自製,行為失調,難以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主要有以下幾種心理疾病。

一、行為偏離、不良適應性反應和人格障礙。此類心理障礙患者一般精神狀態正常,隻不過行為的表現方式與周圍環境不協調,妨礙對社會環境的適應。

1、行為偏離。指個體在沒有精神失常的症狀的情況下,行為與其所處的社會情景和社會評價相違背,顯著異於常態,且妨礙對社會生活的適應。常見的有釀酒、吸毒等。

2、人格障礙。指一種人格在發展和結構上明顯偏離正常。人格障礙是在先天缺陷的基礎上,加之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促進人格偏向發展,於童年起而逐步形成的。患者不存在智力方麵的障礙,但因持久而特殊的行為模式,往往對社會適應不良。如反社會人格、偏執型人格、強迫型人格、表演型人格等。

3、性行為變態。指在尋求性滿足的對象和方式上不同,違反社會習俗。常見有戀物癖、窺陰癖、異裝癖。

4、不良適應性應。指個人不能與其生活環境保持和諧關係的困難狀態。

二、神經症。神經症是一組輕性心理障礙的總稱,患病率較高。主要表現為精神活動能力降低、情緒失調,植物性神經係統機能失調等等。這種精神異常常影響患者正常的心理活動,但患者的社會適應能力良好,能正常地工作、學習。常見的神經症有:

1、神經衰弱。它多因某些長期存在的內心衝突引起腦機能活動失衡而產生神經活動能力減弱造成。主要症狀為腦功能衰竭、睡眠障礙和植物性神經功能紊亂等,腦功能衰竭表現為:一方麵精神易興奮,一方麵精神又極易疲勞。睡眠障礙表現為入睡困難、多夢、嗜睡,直接影響到學習和工作。植物性神經功能紊亂表現為心悸、心慌、胸悶、欲不振、便秘或腹泄、尿頻、月經不調、遺精等。

2、焦慮性神經症。其典型的表現就是突然處於一種暫時的莫名其妙的驚恐狀態,同時伴有麵色蒼白、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生理現象,而且通常很難預料,持續時間從數分鍾到數日不等。

3、強迫性神經症。指不由自主地出現某種想法和動作,本想控製但又無能為力,因無法擺脫而焦慮不安,表現為強迫性懷疑、回憶、強迫性思維、強迫性計數、強迫性洗手、強迫性檢查等。

4、癔症。以女性見多,主要是因心理因素或暗示作用引起的急性發作的心理障礙。以情感爆發(如突發的哭叫、叫喊、吵罵、毀物)為最常見症狀。

5、恐怖性神經症。它表現為某種特定事物、情景或人際交往發生強烈的不合理的恐懼和主動回避。主要有空間恐怖、社交恐怖、疾病恐怖等。

6、抑鬱性神經症。常見的症狀有心情壓抑、悲觀失望、行為消極、自我評價降低。通常是在遭受精神刺激(如生病、考試失利、失戀等)後發病,嚴重時患者可出現自殺念頭和行為。

三、精神病。精神病是指人的整體心理機能瓦解,各種心理活動的協調有嚴重損害,機體與環境之間的關係發生嚴重失調,通常表現為客觀現實的反應被歪曲,出現幻覺、妄想等,因而喪失了正常的理智和言行;不能正常參加社會活動,甚至給社會生活造成危害;自製力喪失。較易出現精神病有兩種:一是精神分裂症,以基本個性改變,思維、情感、行為分裂,心理活動與環境不協調為主要特征;二是躁狂狀態。或以情感活動過分高漲為特征的躁狂狀態或以情感活動過分低落為特征的抑鬱狀態。

心理健康是一個複雜的動態過程,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複雜多樣的,一般將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分為生理與遺傳因素、環境與心理因素。

1、遺傳和生理性因素對心理活動的影響。大腦的發育狀況會對人一生的心理活動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2、早期經曆對心理活動的影響。早期經曆指人生最初的一段曆程,一般指從出生到6、7歲,尤其是指3歲以內的經曆。早期的生活中的良性經曆往往是形成某種健康心理品質的基礎,而消極經曆則往往產生難以挽回的不良影響,以致將來成人後出現心理障礙。

3、家庭環境對心理的重要條件。失去父母與雖與父母生活在一起卻得不到父母愛的孩子在心理上造成的缺陷往往終身都難以彌補。來自民主、和睦家庭的孩子大多情緒安定、富有同情心,人際關係協調。

4、學校和同齡群體對心理發展的影響。學校對於學齡兒童在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及性格、能力等方麵的影響甚至可以勝過家庭。進入大學後,個體的個性心理特征已基本形成,但大學階段是一個人心理活動最複雜的時期,也很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適應不良和心理衝突。

5、生活事件對心理發展的影響。人在生活中會遇到許多變故。這些事件無論是正性的還是負性的,有時帶來極大的情緒波動,擾亂了原有的生活節奏,破壞原有的心理平衡。這些生活事件帶來的變化,使人們不得不在心理上承受更大的壓力。如果個體具有不良心理品質,這些生活事件很可能成為心理障礙的誘因。有些人即使暫時適應這種變化,但在以後的生活中這一事件依然有可能對他的心理發展產生影響。

6、心理衝突及其解決方式對心理發展的影響。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充滿了各式各樣的選擇。如果不能做出選擇,就會產生心理衝突。衝突造成不愉快的情緒緊張,如果強烈的心理衝突長久得不到解決就會使人產生心理障礙。

7、其他社會因素對心理活動的影響。其他一些社會因素如政治、經濟體製的變遷,社會價值體係的變動,以及一個人生活所在地民族、習俗和地域的亞文化氛圍也都可能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其心理活動的發展,從而形成心理障礙。

人們往往對心理疾病的認識不夠,不是對之過分恐懼,就是對之諱莫如深,這對病人康複都是很不利的。因此,應對心理疾病有個正確的認識,從心理健康的觀點看,至少要有以下幾方麵的基本認識:

1、可以治愈。雖然從一方麵看,心理疾病的原因很多,不易確定,治療效果緩慢;但從另一方麵講,這種疾病一般不易危害個人的生命,而且還具有“不醫而愈”的可能。心理上的疾病還需“心藥”醫,即多靠病人對自己疾病的了解、信心與毅力,方能取得較好效果。

2、要以預防為主。盡管心理疾病有其先天的因素,但一般來說,更多的還是由於後天生活經驗中的不良適應(如焦慮、緊張、抑鬱等)已成習慣的緣故。因此,作為父母或教師,如果能夠正確地輔導兒童適應其環境,這對兒童健全人格發展將有極大幫助。而成年人處於工作、生活緊張的狀態,則更需要培養健康的心理。有了健康的心理就可以防治心理疾病。

3、並非可恥之病。由於心理疾病患者在團體中,可能遭人歧視,而患者本身又多自卑,因而常使患者的家庭或本人諱疾忌醫,終使其病情日趨嚴重。且心理疾病的產生,有的就是由於個人在環境中的人際關係處理不好而形成的;如果此時又自以為恥,那麼與人交往時,將更無法麵對現實,更不願向人傾訴。殊不知,心理疾病患者如能自願向人傾訴內心鬱結,將有助於心理治療的效果。

另外,作為正常人,絕不應對心理失常者投以歧視或鄙視的眼光。其實,所謂異常,隻是在某些行為上有偏差的程度之分,並非種類之別。並且任何人在某時某地都可能有某種程度的異常表現,甚至會因遭遇心理衝突而導致心理失常。所以,心理失常者不僅是個人的不幸,而且也是社會的損失,因而對失常者應給予同情與協助,使其增強安全感和治愈的信心。

心理治療是應用心理學知識,改變病人的認知、情緒、意誌和行為,來達到消除症狀、治愈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同時它還可以通過改變人們對心理致病因素的認識、改善人對社會適應的能力,而起預防疾病的作用。

醫學上把心理治療分為兩類:一般心理治療和特殊心理治療。所謂一般心理治療,即每一位好的醫生在日常醫療工作中都在運用的心理治療。所謂特殊心理治療有其特殊的理論學說、操作技術及適應對象。其主要包括精神分析療法、行為療法、患者中心療法、認知治療等。每一類又有具體的操作方法。此外,催眠暗示治療、支持性心理治療、疏導性心理治療及人際關係治療等,亦十分常用。行為療法中的鬆弛療法、生物反饋療法亦應用普遍。近些年來,治療學中發展起來的音樂療法、舞蹈療法、體育療法、園藝療法、芳香療法、按摩及中醫推拿、氣功療法、日本的森田療法、內觀療法等都具有較好的心理生理調整作用而為心理治療所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