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心理谘詢是進行心理治療的一種重要而又有效的形式。心理谘詢就其詞義來講,主要是指質疑、征求意見、給予指導、保證健康,即在心理方麵給谘詢對象以幫助、勸告、教導的過程。具體地說,其主要任務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麵:
1、疏導谘詢者的情緒,鼓勵其把內心的痛苦述說出來,以減輕和消除心理壓力。
2、幫助和指導谘詢者正確認識事物,改善他(她)們的認識結構,應以正確的認識代替錯誤的認識。
3、幫助和引導谘詢者在日常生活中,建立正常的人際關係,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消除不良的行為習慣。
那麼,目前我國有哪些心理谘詢方式可供選擇呢?
1、門診谘詢。在精神病院、精神病防治院、精神衛生中心和綜合性醫院門診大多設立心理谘詢門診,並安排有經驗豐富的醫生、心理學家定期參加。來訪者按一般門診手續就診,同樣要建立病曆,詳細記錄。它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
2、通信谘詢。是以書信方式為主的谘詢。這種方式最為普通,也很方便。但是通信谘詢缺點較多,因為谘詢者中多數不懂醫學,不了解如何才能更全麵、更完整提出質疑,醫生又不能與來訪者見麵。那麼,對情況了解既不全麵,又不深不透。
3、電話谘詢。在現代社會由於情感性障礙患病率較高,有時由於人與人間缺乏應有的接觸和幫助,每當出現心理危機時則難以及時加以勸止。為了盡快地防止這種事情的產生,便利用電話的通話方式進行谘詢。
1968年美國洛杉磯自殺預防中心利用打急救電話這一方法,以幫助那些在危機中有自殺企圖又要求擺脫的人們;後逐漸擴大用途,從一般懷孕至藥物使用,都可通過熱線電話谘詢解決。但仍以為處於危機中的個人通過用急救電話服務解除危機為主要內容,也是危機(主要是抑鬱、消極自殺企圖、驚恐焦慮等心理危機)幹預的方式之一。
現代的熱線電話以傾聽、理解和提供支持為其主要任務。典型的熱線其特征為:在其他幫助機構關門之時(如周末、夜間)提供服務;工作人員常為非專業人員或從事社會心理衛生的輔助人員;接受任何人、任何問題的詢問;提供勸導、信息和介紹服務機構。其工作原則為:注重於危機的幹預;幫助認知上的自我把握;給予信息和教育;建立與其他社會服務機構的聯係。其優點在於不需要見麵、不需借助於交通設施、不需要等待、不限時間、保密性強,所以容易普及推廣,並且樂於被人接受。
目前,我國國內一些城市都開設了這類熱線。當然也以心理熱線為主,解決心理危機、情緒障礙及有關心理、生理問題。近年來出現了如青春熱線、婦女熱線、性心理熱線、悄悄話等不同內容、不同對象的熱線,隻要撥打有關電話號碼,就可谘詢所需要的問題。
人們在哪些情況下需要進行心理谘詢?可以這樣說,心理谘詢所涉及的範圍十分廣泛,谘詢可以是個別的,也可以是集體形式的。具體包括學習、生活、疾病、康複、預防等方麵所出現的問題,都可以找醫生、心理學家谘詢,其谘詢的範疇內容如下:
1、協助弄清自己所患疾病的性質、診斷及預後。
2、指導並製訂有效的治療計劃,如何正確使用藥物,以擺脫疾病,爭取早日恢複身心健康。
3、出現情感障礙(抑鬱、焦慮不安、恐懼、緊張等)方麵的問題,尋求分析原因,指導對策,安定情緒,消除危機(如自殺)。
4、指導怎樣合理地安排生活、學習及家務勞動等,充實精神生活,保持旺盛的精力,克服某些心理上的衰退。
5、通過谘詢獲得各個不同年齡期的心理衛生和其它疾病防治的知識,增進身心健康。
6、尋求發展、協調個人和家庭中各個成員之間的關係,以達到家庭和睦相處。
7、尋求合適自身特點的各種保健知識。
綜合以上所述,心理谘詢按其性質和作用,既是一種心理治療,又涉及心理衛生中許多問題,也能起到預防的作用。這種治療方式簡便可行,並可以得到較好效果,可以解除心理的痛苦、疑慮,保證身心健康。當你麵臨困難時,應爭取心理谘詢。
197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了“2000年人人健康”的全球戰略目標。隨後,經過舉世多年的共同努力,一個“健康為人人,人人為健康”的時代已經到來了。那麼,什麼是健康?所謂健康包含三個方麵,即生理健康,指身體健康和健全;心理健康指心理沒有什麼問題與疾病;社會健康指個體具有選擇、適應與改造環境的能力。其中心理健康具有特殊的意義。一個人想提高健康水平,成為真正的健康者,就必須重視培養自己的心理素質,促進自己的心理健康。如何做到心理健康呢?最重要的是要確定心理健康的標準。這種“標準”既是促進心理健康的目的與內容,也是培養健康心理的途徑與方法。
顏世富博士綜合國內外心理學家提出的種種心理健康標準,認為心理健康應包括以下12個內容:
(1)智力正常。具體表現為:觀察敏銳,想象豐富,思維靈活,記憶鞏固,注意集中等。
(2)有安全感。能悅納自我、承受挫折。
(3)情緒穩定,心情愉快。心理健康的人一般總是處在快樂、滿意、寧靜之中,並善於調控自己的情緒。
(4)意誌健全。心理健康的人有決心、有信心、有恒心、有理想,不怕困難與艱險。
(5)對自己有充分的了解,並能做出恰當的自評價。
(6)適應能力強。善於適應、選擇與改造環境。
(7)能夠麵對現實、正視現實,樂於學習、工作、社交。
(8)人際關係和諧。心理健康的人樂於幫助人、關心人、相應地也易於得到別人的幫助與關心。
(9)人格完整協調。情知交融、言行一致、不易產生人格障礙。
(10)睡眠正常。
(11)生活習慣良好。
(12)心理行為與年齡相符合。
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呢?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
1、有效地適應環境:適應是個體為滿足生存需要而與環境發生的調節作用,或改造環境以適應個體,或改造自己去適應環境。
2、客觀地自我評價:要有自知之明和自愛之心。自我觀察,自我分析,自我認定,客觀地評價和判斷自己。
3、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消除孤獨感,獲得安全感。
4、從事適當的勞動:人腦和人體其他器官都是通過活動而發展的,所以人的心理能力的發展必須通過勞動實踐才能保持。“戶樞不蠹,流水不腐”。人要停止了腦力與體力勞動,心理也就難以保持健康水平。
(二)心理谘詢手記
易性癖者的心理調適
今天,鈴子心理谘詢熱線的主持人收到一封來自漳州某縣城的信,打開一看,原來是他!裏頭還夾著他的一張近照:一張有棱有角的國字臉,臉上的胡須雖然刮得幹幹淨淨的,但胡須的根部還是清淅可辯,喉結十分突出。從照片上看,他是一個十足的男子漢,很難想象電話裏他那恰似女孩子的輕聲細語。信中,他告訴主持人,他最近到上海某個精神病醫院治療了一段時間,渴望變成女性的欲望已減輕了許多,並決定不做變性手術了。主持人的思緒不禁回到了兩個月前的一個深夜……
“鈴鈴……”鈴子熱線的工作室的電話鈴聲響了,主持人拿起話筒。
“怎樣才能變成女的呢?”一個好似姑娘的聲音怯生生地問。
“為什麼要變成女的呢?”主持人反問道,以對方的音質,主持人認真地聽了他的聲音,依稀可辯他是個男性。
“我一直認為自己是女的。我從懂事開始就不敢與男性在一起洗澡、小便。還有如果他們對我太隨便,比如拍拍我的肩膀,或拉拉我的手,我就感到很別扭。”
主持人憑著多年的谘詢經驗,斷定這是一個易性癖者,“能談談你的家庭和你的過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