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2 / 3)

對於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標準,不同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但大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來判斷老年心理是否健康:

一、能夠較好地適應老年生活。進入老年,從崗位上退下來,社會身份、生活內容等許多方麵也必然隨之變化。能否從心理上積極適應新生活,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標準之一。

二、自我認識能力強,能容納自己。不能正確看待自己,過分高看自己和過分自卑的人自我認知的水平都不高。這種人自律性差,自我約束、自我平衡的能力差。一個人不能容納自己,哪裏還會有平衡、和諧的內心生活。

三、對生活充滿了興趣。許多老年人能夠在晚年生活中發展新的興趣、愛好,使退休生活充實有意義,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既體現了老年人依然充滿朝氣的生命力,又是他們創造精神和熱愛生活的具體表現。這種對生活的熱愛,使得“老年意識”遠離了他們。

四、能建立新的社交圈子。人是社會的人,喜群性是人的天性,但人以群分,物以類聚,人的交往是有選擇的。有無良好的人際關係,是老人心理是否健康的一個重要標誌。

五、能與家人和睦相處。在退休之前,人們生活的中心往往在工作崗位上,與家人關係不十分突出。退休之後老夫妻朝夕相處,與子女們有了更多的接觸。如果把本人退休所產生的不適都發泄在家裏,就會引起許多過去所沒有的矛盾。

六、能接受新事物,與社會有效相處。有句話經常說:活到老,學到老。如果老年人樂於認識新事物、理解新事物、接受新事物,順應社會發展不斷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就有助於保持良好的心態和人格的完整。

七、智力健全。主要表現為:老年人感覺、知覺尚好,能對事物做出符合邏輯的判斷,能夠記住必須要記的事,在正常生活中,休閑娛樂生活中能有創造的欲望和表現等。

八、情感反應適度、意誌力表現較好

在人的一生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喜怒哀樂。如果悲傷、焦慮、恐懼等情緒作為一種穩定的心境,持續時間超過一定限度,都可能會導致心理障礙的發生。意誌力常常表現為自己情緒、情感的控製能力,也常表現在製定、實施自己各種生活計劃過程中,如辦事有始有終,不輕易衝動、急躁,能經受得起種種挫折等。

九、心理年齡適當。

在人的一生中,心理一直都處於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如果年青人、成年人仍保留著兒童的心理特點,這就是心理年齡滯後,或心理發展過程中的停滯。所以,如果老年人意識還模仿兒童或少年的行為舉止,則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老人是個心理成熟的年齡。表現為對社會有自己的看法,具有較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挫折容忍力,對各種不幸的事件情緒反應適度,意誌堅強。遇事心平氣和,能以幽默、開朗的態度對待各種不愉快;對生活仍抱有希望和樂觀,不存在不切實際的奢望,辦事情量力而行。老年人能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就是心理年齡的適度。

老年期心理障礙指的是在65歲前後發生的各種心理疾患。與青年期相比,老年期患各種心理疾患的人增加了2至5倍。在65歲以上的老人中,5%的老人患有嚴重的心理障礙,5%的老人有早期或輕微的心理障礙,10%的老人有性格異常。隨著工業化的進程和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社會人口正在迅速老化,患有老年期心理障礙的患者日益增多。因此,老年期心理衛生和心理障礙的防治已受到普遍的重視,我國也成立了專門機構來研究這些問題。

引起老年期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有四個方麵:

1、大腦組織萎縮,神經原的數量減少。

2、軀體疾患。老年期心理障礙的發生、發展與健康狀況有較為密切的關係,所以有人認為老年期心理障礙多半有軀體疾患的基礎。

3、遺傳因素。對許多老人而言,遺傳因素所起的作用比軀體疾患、環境的影響和教育等起的作用更大。

4、心理——社會因素,心理與社會因素二者交互作用,給老年人的心身健康帶來巨大影響。

那麼老年期心理障礙的特征表現為什麼呢?主要有:

一、老年期心理障礙的病因是多種多樣的、複雜的。

二、老年期心理障礙的患者容易的產生與腦組織退化相關聯的症狀群,即可以表現為以意識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急性腦症狀群,也可以表現為以智能衰退、人格改變為主要臨床表慢性腦病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