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在幾次耐心地靜聽老吳頭的傾訴後,也告知他的心理障礙,並向他提出了幾點建議:為了確保身體健康,應定期作體格檢查。身體不適要及時到醫院檢查就診,不要自作主張,隨便服藥;即使有病也要正確對待,對疾病采取“既來之,則安之”的正確心態,積極治療。還應多參加集體活動,培養多方麵愛好,提高生存能力並積極參加體育煆煉。創造一個歡樂、開闊的環境,學會宣泄恐病情緒也是十分重要的。如:可與幾個體質較弱的同齡老年人在一起,訴說各自的健康狀況,交流各自的養生心德。
關注空巢家庭中老年人的心理
《常回家看看》這首動情的歌曲道出了老人的心聲,尤其是空巢家庭老人們的心聲。空巢家庭是人們比喻老年人身邊沒有子女同住的家庭。
今天是1999年的最後的一天,大家都喜氣洋洋準備過個歡樂的千禧年,王老太太的心裏卻感到倍加傷感與孤獨。王老太太有三個孩子,老大在九十年代初便跟隨出國的潮流到日本去了;老二大學畢業,留在了上海工作;老三前年考上清華的研究生,到北京念書去了。老頭子十年前就去世了,王老太含辛茹苦地把三個孩子撫養成人,好不容易等到三個孩子長大,都有了出息,可現在卻一個個勞燕紛飛,難得回家與母親聚一聚。老大和老二請她到他們那兒住,但都被老太太拒絕了,一來北方的氣候她不習慣,二來與兒媳住在一起她怕引起家庭矛盾,婆媳同住在一起容易產生矛盾,她是個明白人,不願意讓兒子夾在中間不好做人。王老太太是個不喜歡交際的人,也沒什麼朋友,平時也很少到外麵去。白天在家裏看看老年書報,晚上的時候看看電視。老大怕老人沒人照顧,出錢請了個保姆與她做伴,有時與保姆嘮叨幾句,日子倒也不知不覺過得飛快,但一到節日別人都沉浸在親人的團聚的喜悅之中時,她卻是“形影兩相吊,煢煢孑然立。”。明天是保姆的獨生子結婚的日子,她給老太太打掃好衛生,買好這兩天的菜後,向她請假回家準備喜事去了,隻剩下王老太太一個人。這幾天天氣冷了許多,王老太太著涼了,咳個不停。王老太太的氣管本來就有問題,一到冬天就很容易發作。她自己也懶得到醫院去看病,一個老人家要走那麼遠的路到醫院,還要一個人在醫院裏等那麼久,還得交費拿藥什麼的,想想還是算了,熬一熬就過去了。可是有時咳得厲害的時候,她的心情就很不好,如果有個子女在身邊就好了,就可以帶她去看病了,她用不著這樣拖著,讓咳嗽越來越嚴重。三個兒子倒是挺懂事的,今天都給她掛了電話問候平安,她不想讓他們掛心,就告訴他們,她的一切都很好。可是遠水解不了近渴,掛掉了電話,她還是一個人,她還要與咳嗽做伴,還有,她真不知道晚上一個人該怎麼過好。於是她撥通了鈴子心理谘詢熱線:“都說兒女太有出息,父母老了以後就變得孤獨,這句話的確有道理。其實他們一個月寄給我多少錢我都無所謂,隻要他們能回來看看我,我就心滿意足了”。
人類千百年來一直過著群居生活,是不喜歡孤獨的。尤其是老年人,對於孤獨可能達到恐懼害怕的程度。有專家曾對13963名城市老人調查,發現40%的老人有孤獨、壓抑、有事無人訴說之感。1993年上海曾對1446位老人進行調查,發現42.2%的老人平時僅在家門口活動,66.7%的老人則全年足不出戶。子女遠走高飛,年輕人離開家庭踏上社會,老年人告別社會重返家庭後,尤顯得“孤苦伶仃”,他們一旦感受到“空巢”的孤獨,心理或情感的支持係統往往趨於脆弱。若是老年病患者,就更易對自身的價值表示懷疑、消極悲觀,甚至產生抑鬱、絕望的情緒,認為自己上了年紀就隻能一步步邁向墳墓,重者還快速加入了老年癡呆的行列。
那麼老年人如何戰勝“空巢”孤獨的感受呢?首先,應看到社會的進步,新時代重任應由一代一代年輕人去擔當,“尊老愛幼”可改為“尊幼愛老”。其次,探尋家門內外各種消閑自娛之道,如養花逗鳥,煆煉身體,參加老年大學等等。第三,建立豐富多采的人際關係。由於到老年,生理功能有所衰退,活動能力降低,交往範圍就變小了。因此老人應盡量與至親好友或一般關係的同事多多交往。此外,如果可能的話,老人應與年輕人聊聊,年輕人的身上充滿著的朝氣和活力,可以使自己“老來青”。另外,如果沒有老伴的老人可尋覓個老伴,共度人生。
另外,社會也應多關心“空巢”家庭的老人,成立一些如“老人活動中心”、“老人協會”等,讓他們在親人不在身邊時能感受到社會的關懷和溫暖,從而戰勝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