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2 / 3)

心理學研究表明:喪偶是日常生活中最具影響力的事件,尤其對步入老年的人來說,是最沉重的打擊。據報道,在近期內,失去配偶的老年人的死亡率是一般老年人的七倍。為了讓老年人恢複正常的心理活動,一般可以采取以下幾種調適方法:

自我安慰。不妨理智地提醒自己,每個人每時每刻都在不斷地接近死亡,死亡這個自然法則誰也逃不了。“早走”一步的老伴在九泉之下一定希望自己多保重身體,愉快、堅強地活下去。就象老洪一樣,老伴的心願就是在人世的他能好好過每一天。隻有這樣才能讓“另一個世界”的她放心。

轉移注意。俗話說:見物如見人。常常看到老伴的遺物會不斷強化思念之情,增加折磨自己的力量。因此不妨把有些遺物收起來,尤其是能引起痛苦回憶的物品。象老洪最好把老伴的所有照片都收藏起來,或離開曾與老伴居住過的房子,與兒女們住在一起。

追求積極的生活方式。老伴過世後,原有的某些生活方式被迫改變,孤獨感更加嚴重,應尋求積極的生活方式,這對新生活的開始是有益的。

建立新的依戀關係。生活在社會生活中的人們,都有一定的依戀關係:成人最為密切的依戀關係一般是夫妻關係。一旦喪偶,這種親密無間的依戀關係被無情地摧毀,此時可和子女、親朋好友等建立起一種新的和諧的依戀關係,就能有效地減輕哀思。可能話,再婚也是建立新的依戀關係的重要途徑之一。

此外,鈴子心理谘詢熱線在此倡議整個社會,不但要關心單身老人的身體健康,也要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為老人提供更多的活動空間,使其在身心上都能“老當益壯”;作為子女應理解、體貼、支持單身老人,為他們擁有輕鬆、愉快的心境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

恐病症的心理調適

“主持人,我今天覺得頭痛、腰酸、四肢無力,不知道是不是又犯病了?”老吳頭又一次打進鈴子心理谘詢熱線問主持人。這個星期,老吳頭已經第四次打進熱線,向主持人述說他的身體不舒服了。今天,他到市醫院看望一個生病住院的老朋友,一出醫院他就覺得渾身上下不舒服,他感到自己好象也生病了似的。

老吳頭退休前是一家企業的辦公室主任,老伴是一名中學老師。倆人相親相愛一輩子,現在兒女均已經成家立業:兩個兒子,一個現在日本留學,一個在市內開一家規模不小的公司。倆人住著兩個兒子為他們買的一套三室兩廳的大房子,兒子還為他們請了個保姆。倆老人無牽無掛,每天吃完飯就一起去散步,過著象神仙般的日子。可今年以來,老吳頭總覺得煩惱重重,他老覺得自己的身體狀況不佳。其實,老吳頭就頭發有些花白,臉色依舊紅潤,身子板也很硬朗,比起他的實際年齡來至少少了十幾歲。這要歸功於他年輕時曾參加過市業餘遊泳隊的訓練。就還在去年,他還很自豪地拍著胸膛對老伴說:“瞧我這身子骨,要我生病還真不容易呢,哪象他們動不動就這裏不舒服,那裏不舒服的!”可是自從今年年初,有一天,他到一個老同事家做客,回來時淋了一場雨後,感冒了。他仗著自己身體好,老伴勸他吃藥,他硬是不吃,結果感冒越來越厲害,到後來到醫院掛瓶,好幾天後才恢複過來。沒過多久,他突然覺得心老跳得厲害,到醫院一檢查,醫生說是心髒不大好,開了幾帖子藥,要他平時多注意一些,就不會有什麼大問題。沒多久,他的心髒就恢複正常了。可是從那以後,老吳頭就開始特別關注自己的身體,稍有一點不適就感到自己好象病了似的,趕緊到醫院看病。有時,他一看到報紙或雜誌上介紹一些疾病的症狀,一對照,就總覺得自己好象也患了那種病。然後,他就一天到晚沒完沒了地對老伴說他好象得了什麼什麼病,惹得脾氣挺好的老伴有時也不耐煩起來,不想聽他嘮裏嘮叨地說這兒痛那兒痛的。到兒子家,他一坐下來,不象以前那樣先關心一下孫子的學習情況,啥都不說就說自己身體如何如何的不舒服。一開始,兒子也挺著急的,幾次帶他上醫院檢查,並沒發現什麼問題,後來也就不再象以前那樣關心他的病情了。再加上工作忙,他們也沒太多的時間聽老爺子的嘮叨。所以,老吳頭現在已經沒有人願意聽他對自己身體不舒服的訴說了,隻好經常向熱線的主持人傾訴他的“病情”。

雖然隨著整個機體功能的衰退,六十歲以上的老人軀體疾病發生率可達60%以上,但是確有一部分老年人本來身體很健康,可他卻總覺得自己身上這痛那痛,頑固地認為自己患了某種疾病。雖經檢查未發現異常,自己仍不能消除疑慮,由此產生恐懼、悲哀等消極情緒,給家庭生活帶來不必要的影響,這就是“恐病症”。老年人為什麼會產生“恐病症”呢?首先是本身的認識能力下降。有些老年人對那些生理性的衰老、健康狀況的“自然滑坡”認識不夠,而對一些病未引起足夠重視,病情明顯了才意識到,並由此產生恐嚇病心理。其次是敏感多疑。老年人往往多思善慮,經常把自己身上的不適與報刊上介紹的種種疾病“對號入座”,並表現出高度的敏感、緊張和恐懼。第三是環境的刺激。老年人經常去醫院探望病人或參加追悼會,看到別人的疾患與去世,總覺得別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常懷疑自己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