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侯度文化遺存
西侯度遺址位於山西芮城西侯度村,文化遺存埋藏在河湖相砂礫薄層和交錯砂層中。1961和1962年進行了兩次發掘,發現一批石製品、有切割痕跡的鹿角、燒骨和大量動物化石。
石製品共32件,原料主要為各色石英岩,另有少量的脈石英和火山岩。石製品的類型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打製方法有錘擊法、砸擊法和碰砧法,石器種類大致分為砍砸器、刮削器和三棱大尖狀器等。這些石器大多為石片加工而成,且以單麵加工者為主。與石器共存的一些遺物中有帶切割或刮削痕跡的鹿角,也有燒過的動物骨骼、角和牙齒,許多動物的頭骨被砸碎。
共存的動物化石種類頗多,有河狸、鬣狗、鴕鳥、劍齒象、平額象、納瑪象、李氏野豬、雙叉麋鹿、晉南麋鹿、山西軸鹿、山西披毛犀、古板齒犀、三門馬、三趾馬、古中國野牛、粗壯麗牛、1.25m澮步氏羚羊、步氏鹿等。其中絕屬動物占47%,絕種動物占100%。據動物群判斷,其地質年代屬早更新世,經古地磁法測定,年代不晚於距今180萬年。
(2)元謀直立人及其文化
元謀直立人遺址是1965年在雲南元謀上那蚌村西北小山丘的褐色黏土層中發現的。這裏出土了2枚人牙化石和一些石製品、帶有人工痕跡的動物骨片、燒骨以及大量動物化石。
2枚牙齒化石屬同一個體的上中門齒,石化程度高,並呈現淺灰白色。其形體粗壯碩大,磨蝕程度不高,切緣剛露出齒質,可能屬於青年男性個體。牙齒的特征是齒冠基部腫厚,底結節發達,呈圓丘狀隆起,有發達的指狀突,舌麵有鏟形舌窩。
其形態同北京直立人較接近,但似乎又更原始些,被命名為元謀直立人(Homoerectus yuanmounesis)。
石製品主要為石英岩打製的刮削器,也有尖狀器和石片。它主要用錘擊法製成,加工粗糙。遺址中發現有許多哺乳動物肢骨碎片,有的碎片上有明顯的人工切削痕跡。伴隨這些骨片出土的還有一些燒骨和大量炭屑。
共存的哺乳動物化石有爪蹄獸、劍齒虎、柱角鹿、元謀狼、雲南馬、中國犀牛等數十種,其中以食草類動物為主。這些動物包含大量華北上新世和早更新世泥河灣動物群成員,缺少華南洞穴堆積中常見的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中的典型動物。據動物性質判斷,元謀人遺址地質年代應屬早更新世,古地磁法測定年代為距今約170萬年。
(3)小長梁和東穀坨文化遺存
小長梁遺址是1978年在河北陽原官亭村之北小長梁發現的一處舊石器時代遺址。東穀坨遺址距小長梁不遠。
兩個遺址的石器出土於泥河灣地層中。原料以燧石為主,也有脈石英、石英岩和水晶。製法有錘擊法和砸擊法,不少石片未經加工即直接使用,上麵有清晰的使用痕跡。石器種類複雜,有刮削器、尖狀器、砍砸器等多種。總體特征是器型較小。
因此有學者認為,東穀坨石器為研究華北小石器文化脈絡及探索細石器傳統淵源提供了重要線索。
伴生的動物有三門馬、三趾馬、披毛犀、古菱齒象、羚羊等。據古地磁法測定,其年代距今100萬年左右,處於早更新世與中更新世的交接點上。
2.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
舊石器時代早期距今約100萬至20萬年,相當於地質年代的更新世中期的大部分時間。這一時期的人類體質有了一定的進步,以北京直立人為代表的古人類,腦量有所增加,但仍保留有較多原始性,屬晚期直立人(晚期猿人)階段的人類。石器的製作仍較粗糙,但類型增多。此時的人類仍從事采集、狩獵等經濟活動。已經有了可靠的用火證據。
與舊石器時代初期相比,這一時期的文化遺址與化石地點不僅在數量上顯著增加,而且其分布範圍也明顯擴大。除北京直立人遺址外,該時期的文化遺址和地點在河北、河南、遼寧、山西、陝西、山東、湖北、重慶、貴州、雲南、安徽、江蘇等省市均有發現。
(1)藍田直立人及其文化
藍田直立人遺址是1963和1964年分別在陝西藍田的陳家窩和公王嶺發現的。其中公王嶺發現了1個比較完整的頭蓋骨和3枚牙齒化石,還有石器和動物化石;陳家窩發現了1塊比較完整的下頜骨化石。
公王嶺的頭骨大約屬於一位30歲左右的女性。其特征是頭骨骨壁極厚,額部明顯後斜,前額低平,沒有額竇,眶上圓孔碩大粗壯,在眼眶上方幾乎形成一條橫行的骨脊。圓枕兩側向外延展,向後明顯縮窄。頭骨高度較小,腦容量約為780毫升,小於北京直立人的915~1255毫升,接近爪哇直立人的750~975毫升的下限。陳家窩的下頜骨化石大概屬於一位老年女性,其性狀也比北京直立人原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