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敦瑞在研究北京直立人化石時,就提出北京直立人的一係列形態特征與現代蒙古人種(黃種人)的某些類群有特別密切的聯係,如顱頂有矢狀脊、枕骨上有印加骨、垂直而前突的顴骨、鏟形門齒結構、下頜骨圓枕、股骨扁平、肱骨三角肌粗壯等。據此,他認為北京直立人是黃種人的直接祖先。此外,魏敦瑞對山頂洞人的看法也值得注意。他認為,山頂洞人101號頭骨(男性)具有某些歐洲智人化石的特征,102號頭骨(女性)屬美拉尼西亞類型,103號頭骨(女性)則屬於愛斯基摩人類型。據此他提出了山頂洞這一家人可能是從外地遷徙而來的,受到當地的人類攻擊而絕滅了的設想。這種設想或許並不準確,但它暗示了遠古時期人類可能存在遷徙、交流等複雜現象。
20世紀50年代起,在中國境內先後新發現了一係列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或地點,出土了不少古人類化石。目前已發現的舊石器遺址、地點超過1000處,其中古人類化石點近70處。這些發現為從人類體質演化和人類文化發展的雙重視角,來探索現代中國人的起源提供了基礎。
根據已發現的化石,可以看出中國古人類具有一係列共同形態特征。吳新智把它歸納為顴骨前突、矢狀脊、印加骨、下頜圓枕、上門齒的鏟形結構等數個方麵。
顴骨前突:中國發現的古人類化石普遍有顴骨高而前突的特征,而非洲和歐洲的標本則與此不同。如北京直立人的顴骨高達65毫米,大荔人為52.6毫米,馬壩人的顴骨較為前突,柳江人的顴骨也相當大而前突,山頂洞人的顴骨也較垂直且前突。中國新石器時代及其以後各時期的人類也都保留了這一特征。如半坡人顴骨最高值達54毫米。顴骨突出度,在現代各主要人種中有明顯的區別,其中白種人不突出,黑種人不顯,棕種人稍顯,黃種人顯著。中國發現的古人類化石表明,黃種人顴骨高而突出的特征,早在直立人階段就已出現了,並一直保持至今。
矢狀脊:矢狀脊是顱骨頂部正中由前向後延伸的一條骨脊。在藍田直立人、北京直立人、和縣直立人、大荔人、金牛山人、馬壩人、山頂洞人、資陽人顱頂上都有程度不同的矢狀脊,且形態上大體一致,位置也大體相同。歐洲的早期智人中隻有聖沙拜爾人頭骨上可見微弱的矢狀脊,其他標本僅見一些微弱的隆起。總的來說,歐洲的標本矢狀脊出現率很低,且比中國的弱。
印加骨:印加骨是頂骨與枕骨之間的三角形小骨,由於在美洲印第安人中出現率較高,並由南美洲印第安人曾建立的印加帝國而得名。印加骨作為有較高出現率的性狀存在於中國的古人類中。北京直立人6具頭骨中有3例有印加骨;大荔人頭骨上有印加骨;丁村人、許家窯人、馬壩人化石上也顯示出可能有印加骨的跡象;屬晚期智人的穿洞人頭骨上仍可見到。現代中國人印加骨出現率較低,但常見於同屬黃種人的美洲印第安人中。歐洲和非洲的古人類中則少見或不見此骨。
下頜圓枕:下頜圓枕是下頜骨內側麵犬齒與臼齒之間的隆起。在北京直立人、許家窯人、山頂洞人的下頜骨內側麵均可見這種性狀。此種性狀,在現代黃種人中仍較為多見。如據吳定良統計,在南京北陰陽營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人骨中,有下頜圓枕者占75%;安陽侯家莊墓葬出土的商代人骨中達78%;安陽小屯墓葬出土的隋唐人骨中占73%;南京繡球山墓葬出土的現代人骨中約占58%。
上門齒的鏟形結構:人類門齒的鏟形結構,通常發現於上門齒,下門齒偶然也有。在中國發現的古人類化石中,凡發現有上門齒化石者,幾乎無一例外地都具有鏟形門齒的特征,如元謀直立人、北京直立人、鄖縣直立人、和縣直立人、丁村人、金牛山人、桐梓人、山頂洞人、河套人、柳江人等。在中國新石時代及其以後的人群中,鏟形門齒的出現率也很高,如在半坡組中,男性鏟形門齒的出現率為88%,女性為100%;商代人的鏟形門齒出現率也在80%以上。現代中國人中,鏟形門齒的出現率也很突出,以中國女性為例,上門齒顯著鏟形者高達82.7%,半鏟形者占12.5%,微鏟形者占1.0%,非鏟形者僅占3.8%;在現代白種人的女性中,上門齒鏟形者僅占2.6%,半鏟形者占5.2%,微鏟形者占21.8%,非鏟形者高達70.4%。其他人種中,顯著鏟形者出現率有的為0,最高也不超過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