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還有一些在現代黃種人中出現率較其他人種為高,在中國古人類化石中也比其他地區的古人類為多見的特征。如顏麵中部較欠前突,大荔人、金牛山人頭骨的特征便是如此,晚期智人大多也具有這一特征;鼻區扁塌,北京直立人、大荔人、金牛山人、馬壩人、柳江人、山頂洞人等的鼻區都呈現扁塌的特點,而且延續到中國的現代人;上麵部低矮,大荔人、金牛山人以及晚期智人頭骨中都可見到這一特征,隻有馬壩人標本似屬例外;眼眶較近角型而不呈圓形,眼眶外下緣圓鈍,沒有銳棱,中國已發現的古人類頭骨除馬壩外,一般均如此;接近水平的額鼻額頜縫,中國已發現的古人類頭骨的這條骨縫都呈微向上凸的弧形,位置基本上水平;外耳道骨質增生,在北京直立人和大荔人都有出現,它也見於日本港川發現的古人類化石。
上述共同特征有時也見於其他地區的古人類化石,但是在其他地區的出現率比在中國的低得多,而且這些特征組合在一起更難得見於其他地區。因此,這些特征的組合便構成了遠東這一地區發現的古人類化石的特色。
在中國的古人類頭骨化石上除了可以見到上述早晚變化不多的特征外,還有一係列性狀呈漸進性變化,總的趨勢與其他地區人類進化方向一致,但細節有所不同。主要有:顱骨最寬處位置向上移,顱穹彎曲度變小,矢狀脊變弱,枕部圓枕變弱,角圓枕變弱,下頜關節窩變淺、變寬,枕骨小腦窩與大腦窩之比變大,額骨傾斜程度變弱等。其他還可列出另一些特征,如腦量由小變大,頭骨由厚變薄,眉脊由強變弱,眉脊後溝由深變淺,眶後縮狹由強變弱,枕鱗枕麵與項麵之間由彎折狀相接變為圓鈍狀過渡,顳鱗由矮變高,鼓板長軸與冠狀麵所成的角由小變大,顳骨岩部長軸與矢狀麵所成的角由小變大等。
從已發現的化石看,直立人與智人似乎也存在形態鑲嵌現象。在直立人標本上偶爾有一般隻在智人中才具有的特征,如和縣直立人的短的顱形、弱的眶後縮狹、高的顳鱗、顱底長軸與顳骨岩部長軸構成的角接近直角等。少量智人頭骨也顯示出個別被認為是直立人的獨有的特征,如馬壩人頭骨有很深的眶後縮狹,大荔人和營口人頭骨枕部成角狀轉折,大荔人有粗厚的眉脊,大荔人和許家窯人頭骨骨壁都很厚,大荔人、資陽人和穿洞人頭骨頂骨後下角部都有角圓枕,此外早期智人都有殘存的矢狀脊等。鄖縣人的頭骨無論歸屬於直立人或智人都表現出顯著的鑲嵌現象。
一係列共同特征、性狀變化呈漸進性和形態鑲嵌現象,都是中國古人類連續進化的證據。吳新智還注意到,中國古人類的個別或少數頭骨偶爾具有與大多數中國出土古人類頭骨不同而在西方頗為多見的特征,如鄖縣人頭骨鼻梁高聳,大荔人眼眶與梨狀孔之間骨麵隆起,馬壩人眼眶呈圓形和其外下緣較銳利,柳江人、麗江人和資陽人頭骨有發髻狀隆起,山頂洞人102號頭骨顴骨額蝶突外側麵比較朝向外側等,這些很可能是中國與境外人群間有少量基因交流的結果。
考古學研究也顯示,中國舊石器文化特征同西方舊石器文化存在著明顯的區別。
早在20世紀40年代,美國學者莫維斯就指出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認為在舊大陸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存在著兩個互不相同的獨立的文化傳統,即包括中國在內的東方砍砸器文化傳統和西方的手斧文化傳統。以後,國內外一些學者對莫維斯的理論提出過不同的意見,如黃慰文認為中國及東亞、東南亞其他地區不缺少手斧,把舊石器時代早期世界劃分成兩個截然不同的文化圈的觀點是不符合事實的。但就總體而言,在中國及東亞、東南亞其他地區的舊石器文化中,手斧即使不是完全缺乏,數量也非常有限,因此大多數學者同意莫維斯所提出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