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關於農業起源的地點問題
關於農業起源的地點問題,也是一個多世紀以來經久不衰的熱門話題。從19世紀中葉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開始,西方就有學者從栽培植物的遺傳變異和地理分布來研究農業的起源。如19世紀後半期瑞士植物學家德·康德爾就提出過每一種作物都起源於一定的地點,且起源地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的觀點。1926年,前蘇聯植物學家瓦維洛夫在德·康德爾觀點的基礎上,提出全世界至少有西南亞洲(中亞細亞)、地中海區域、東南亞洲和熱帶美洲高原4個作物起源中心的觀點。
以後,隨著考察地區範圍的擴大和對考察材料的進一步分析,1935年,瓦維洛夫進一步從遺傳多樣性中心提出了農業起源的8個中心,即中國-東部亞洲、印度-熱帶亞洲、中亞細亞、西部亞洲、地中海沿岸及鄰近區域、埃塞俄比亞-東非、墨西哥南部與中美洲、南美洲。他認為這8個中心在古代由於山嶽、沙漠或海洋的阻隔,其農業都是獨立發展的,所用農具、耕畜、栽培方法各不相同,每個中心都有相當多的有價值作物和多樣性的變異,是作物育種家探尋新基因的寶庫。之後,美國植物學家哈蘭對瓦維洛夫的觀點進行了修正,提出了農業起源有近東、中國、中美洲3個中心和非洲、東南亞、南美洲3個非中心的體係。
20世紀中葉,由於在西亞發現了最早的農業遺存,於是,就有學者認為西亞肥沃的新月形地帶是農業文化發生的搖籃。也有學者從人文地理學的角度,提出農業起源中心在東南亞的觀點。農業起源一元擴散論的觀點一度較為流行。這一觀點認為農業首先起源於一個地區,然後像緩慢移動的波浪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
但是,在最近的四五十年間,隨著中美洲、南美洲、北非、南歐、東亞和南亞等地區考古工作的深入開展,大量的考古新發現表明,人類在上述地區開始從事生產性經濟的時間遠比以往的猜測要早得多。不僅如此,不同地區作物類型之間存在的顯著差異,也使得研究者們逐漸認識到農業起源可能是多源的。
對農業起源地的判別,一般應滿足一定的條件。這些條件我們大致可能歸納為四點:一是必須發現最古老或接近初始階段的可鑒定為栽培種的作物遺存;二是這些遺存是應位於作物野生祖本的分布範圍之內;三是具有適宜於作物被馴化栽培的氣候和降水、地形、土壤等自然環境條件;四是發現有人類文化的遺跡及農業工具。根據這些條件,至少西亞與中東、中美洲、東亞、東南亞等地區都可能是相對獨立的農業革命中心。
在西亞與中東,有關農業考古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發現了一些重要的遺址。如位於巴勒斯坦的耶利哥遺址,處於約旦河穀,遺址堆積從中石器時代經新石器時代、銅石並用時代、青銅器時代,一直延續到鐵器時代。考古學家在距今9000年前的前陶新石器時代文化層中發現了確鑿的農作物遺存:包括100多件炭化穀物、豆類和水果的標本,還有一些泥磚上的作物印痕,其中有西亞代表性的農作物大麥和小麥。這裏的發現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在新石器時代,農業和製陶業並非同時出現,其中農業出現在前而陶器發明在後;二是早在農業之前,人們就已大量采集野生大麥和小麥為食,並出現了泥磚疊砌的定居性房屋建築,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以往認為隻有農業發展到一定水平才會出現定居村落的觀點。
中美洲考古也獲得了有關農業遺存的重要發現。如在美洲中部墨西哥高原上發掘的特瓦坎遺址,在該遺址距今約8000-7000年的文化層中,發現有人工種植的西葫蘆、鱷梨等;距今約7000-5000年的文化層中出現了玉米、菜豆、南瓜等栽培作物,並出土有加工糧食的磨盤、磨棒等。這一遺址所反映的文化特點,首先是發現了不同於西亞地區的另一植物係統被人類馴化,並成為人類生存的基本必需品——糧食;其次是該遺址發現的磨製石器最早出現於距今約8700年前,而定居村落為距今5000年,陶器也遲至距今4300年前後才從外部輸入,並非當地的創造發明。此外,有關孢粉分析發現,在墨西哥有早到距今8萬年前的野生玉米花粉,從而表明,這裏是玉米野生祖本的原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