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河姆渡遺址與中國史前農業(7)(3 / 3)

第三,基本肯定了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亞洲栽培稻)的國家。考古發現表明,不僅玉蟾岩、吊桶環、仙人洞、上山等多處公元前1萬年左右的栽培稻遺存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稻作遺存,而且直到八十壋、賈湖、跨湖橋的水稻,年代也大多超過東南亞、南亞的栽培稻,也遠早於僅限於西非部分地區的另一種栽培稻——非洲稻。已揭露出來的城頭山、草鞋山史前水稻田,也是世界上目前所見最早的水稻田遺跡。當時選擇在近水源的低窪地段開辟稻田,並有了一套小型的水稻田灌溉係統。這在世界史前農業史上具有領先地位。

第四,粟是中國華北地區的原生植物。粟的野生祖本是狗尾草,在中國古籍中稱之為“莠”。在舊大陸的栽培作物起源的幾個重要地區如西亞、中美洲等地,均沒有發現粟類作物;歐洲發現的最早的粟為公元前3000年。中國在距今約8000年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栽培粟類實物遺存。

因此,粟起源於中國華北地區已成為國內外比較一致的意見。

第五,中國史前農業在農具、耕作方式等方麵也有自己的特色。農具方麵,廣泛使用石、陶、木、骨、蚌等材質,農耕整地類主要有耒、耜、鋤、犁等,收割類有刀、鐮等,加工類有磨盤、磨棒、杵臼、碾子等。耕作方式上,整治旱田長期采用火耕、耜耕或鋤耕相結合的方式,整治水田長期采用火耕、踏耕、耜耕相結合的方式,水稻種植中又較早出現了田間小型灌溉係統。諸方麵都顯示出鮮明的本土特征和曆久性傳統。

第六,黃河流域開始栽培的小麥,究竟是來自中亞西亞的傳播還是本地起源的問題仍值得進一步探索研究。世界公認小麥、大麥最先在西亞栽培成功,其年代大約距今1萬年左右。有一種意見認為中國黃河流域地區古代小麥是由西亞、中亞傳入的。但麵對中國境內現有考古發現的物證則提出了疑問:如果說20世紀80年代初武功趙家來發現龍山時期小麥稈印痕尚屬孤證,那麼,近年黃河中下遊地區龍山時代及夏、商、西周時代的小麥已被多次發現,又對照新疆、甘肅、青海一帶已發現的早期小麥,都不能從時間和路線上顯示出小麥依次由西向東傳播的跡象。

有意見認為,普通小麥(即六倍體小麥)是在我國獨立起源的。

第七,大豆的栽培起源於何時有待進一步探索。大豆本是中國特產,國際公認大豆原產地在中國。據近現代的調查,大豆野生種廣泛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和長江流域一帶。目前所知新石器時代發現的大豆,如舞陽賈湖(裴李崗文化)、澠池班村(裴李崗文化)、滕州莊裏西(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都屬野大豆。洛陽皂角樹村相當於夏代中、晚期遺址中發現的大豆,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栽培大豆實例。

附:建議閱讀論著目錄

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發掘報告》(上、下),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

2.丁穎:《中國栽培稻種的起源及其演變》,見《稻作科學論文選集》,農業出版社1959年版。

3.遊修齡:《我國水稻品種資源的曆史考證》,《農業考古》1981年第2期。

4.童恩正:《略述東南亞及中國南部農業起源的若幹問題》,《農業考古》1984年第2期。

5.安誌敏:《中國的史前農業》,《考古學報》1988年第4期。

6.陳文華:《中國稻作起源的幾個問題》,《農業考古》1989年第2期。

7.嚴文明:《我國稻作起源研究的新進展》,《考古》1997年第9期。

8.任式楠:《中國史前農業的發生與發展》,《學術探索》200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