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隻是幾種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此外還有種種說法。概括起來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觀點認為人、獸像屬崇拜對象,甚至是偶像神;另一類觀點認為圖像和巫師作法有關。畢竟年代久遠,今人各種觀點目前隻是一種推測而已。
雖然,良渚玉器上的神人獸麵紋在其他玉器上也有表現,但主要集中在玉琮上,且自始至終體現神人獸麵紋及其發展的也隻有玉琮。因此,破譯玉琮在良渚時期的實際用途,是解讀神人獸麵紋的關鍵之所在。而了解玉琮在良渚文化遺址中的實際狀況,則是最基本的前提。那麼,良渚文化玉琮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第一,玉琮出現在等級較高的墓葬中,但並不是所有高等級的墓葬都有玉琮;玉琮在墓葬中出土位置並不固定,有位於墓主的頭部、臂部、腰腹部、腳端等不同部位;在較早的玉器組合中,琮和璧不存在固定的共出關係,而在稍晚的玉器組合中,琮、璧、鉞的共出關係比較固定;玉琮通常不與紡輪同出,但玉琮隨葬與墓主的性別之間還無法證實存在必然的對應關係。
第二,玉琮具有獨特的造型,不過內圓外方隻是相對而言,因為早期玉琮的四邊、四角並未顯示出外方的形態,直至中晚期外方才成形,而早期的內圓發展到晚期,有些已變成不規則的環形。早期玉琮的個體較矮,節數不超過4節。4節以上、個體較高的琮主要出現在晚期。但晚期也有少量個體較矮琮的存在,甚至出現了多節琮改為個體較矮的現象,如福泉山40號墓出土的玉琮。
第三,玉琮裝飾紋樣繁簡不一,且早、中、晚期的紋樣有所變化。中期的玉琮紋樣形式最為豐富,基本涵蓋了晚期的紋樣形式,大致可分為三個類型,包括獸麵紋、人麵(神人)和獸麵的組合紋樣以及人麵(神人)紋;晚期紋樣以人麵(神人)紋為主,但紋樣結構由複雜趨於簡單。早期和中期紋樣不存在一統的局麵,到晚期的人麵(神人)紋簡化紋樣才出現趨同的現象。
第四,根據經過礦物學鑒定的標本來看,良渚文化玉琮一般屬透閃石-陽起石係列的軟玉,也有少量其他石材的,比如福泉山第40號墓出土的兩件玉琮屬滑石質。迄今為止,尚沒有發現其他材質(如陶、骨、角、木等)的琮及琮類器。可見,製作琮的材質的選擇具有比較固定的目標性。有些墓葬中玉器在玉質、玉色上往往比較一致,尤其成組、成套的玉器則十分相近,如反山墓地。
由此看來,玉琮可能是一種具有神聖性和世俗性的結合體,但就目前考古資料所顯示的現象而言,其具體的功用尚不明朗。因此,良渚“神徽”的確切含義是什麼?還需要在更多的考古資料作支撐的基礎上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第二節 中國史前玉文化
距今6000-4000年,除良渚文化外,中國境內的其他數個區係類型的考古學文化也已顯露出文明的曙光。在這些考古學文化遺址中,大多發現了城址、大型宗教活動中心、大型墓葬、圖像性文字、銅器等文明因素。也有不少考古文化遺址與良渚文化遺址一樣,出土了眾多的精美玉製品。發達的製玉業、成組的玉禮器和“唯玉為葬”的顯貴墓葬似乎都在表明一點,那就是玉器已成為文明前夜史前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發達的史前玉文化是中國青銅時代禮儀製度的先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