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良渚古玉與中國古代玉器(4)(2 / 3)

拋光:拋光是玉雕工藝的最後一個環節。拋光的具體方法,可能是把玉器放在木片、竹片或獸皮上,用旋轉的木圓輪(或再在其外套上獸皮)“砣床”來摩擦玉器。

脂肪和竹瀝皆呈酸性,在玉器上來回摩擦即可取得細膩滋潤,平滑光亮的拋光效果。根據民族學材料,雲南騰衝曾保留有一種較原始的拋光方法是:將粗竹剖為兩半,一半覆蓋於地,將玉器在竹皮上反複摩擦,直至出現光澤。

以上表明,良渚人所顯示出的製玉水平已達到了非常成熟的程度,也標誌著中國新石器時代製玉技術發展到頂峰階段。它為之後青銅時代玉雕工藝打下了堅實基礎,開拓了輝煌前景。

三、神人獸麵紋解讀

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玉器上,反複出現各種神人獸麵紋圖案。這種圖案有的刻畫得十分精細繁複,有的則較為簡略抽象,其中最為典型,並且經常被提到的是以下兩件精品:

一件是餘杭反山墓地1986年出土的玉琮。這個玉琮重達6.5千克,所以又被稱為“琮王”,出土時平正地放置在頭骨的左下方,為矮方柱體,其表麵十分精細地刻著8個神人獸麵複合像的紋飾。發掘簡報稱:神人的臉麵作倒梯形。重圈為眼,兩側有短線象征眼角。寬鼻,以弧線勾畫鼻翼。闊嘴,內以橫長線再加直短線分割,表示牙齒。頭上所戴,外層是高聳寬大的冠,冠上刻10餘組單線和雙線組合的放射狀羽毛,可稱為羽冠;內層為帽,刻10餘組緊密的卷雲紋。臉麵和冠帽均是微凸的淺浮雕。上肢形態為聳肩、平臂、彎肘、五指平張叉向腰部。下肢作蹲踞狀,腳為三爪的鳥足。四肢均是陰紋線刻,肢體上密布卷雲紋、短直線和弧線,關節部位均有小尖角外伸。在神人的胸腹部以淺浮雕突出威嚴的獸麵紋。重圈為眼,外圍如蛋形,表示眼眶和眼瞼,刻滿卷雲紋和長短弧線。眼眶之間有短橋相連,也刻卷雲紋和短直線。寬鼻,鼻翼外張。闊嘴,嘴中間以小三角表示牙齒,兩側外伸兩對獠牙,裏側獠牙向上,外側獠牙向下。鼻、嘴範圍內均以卷雲紋和弧線、直線填滿空檔。整個紋飾高約3厘米,寬約4厘米,肉眼極難看清楚所有細部。發掘簡報稱它是良渚人崇拜的“神徽”。

另一件是餘杭瑤山祭壇1987年出土的三叉形玉器。發掘簡報稱:這次發現的是一座位於山頂的祭壇,建壇後又成為墓地,因此認為這裏埋葬的就是巫覡。這裏出土的一些玉琮上也有神人獸麵紋,與反山的相仿。而在兩件三叉形器上所表現出來的神人獸麵紋飾則別具一格。其中10號墓出土的在三叉各飾3組羽狀紋,下部用淺浮雕琢出獸麵,嘴有4枚獠牙。7號墓出土的左右叉各刻側麵相向的神人頭像。神人頭戴羽冠,方形臉龐,單圈眼,嘴中用陰線刻出上下兩列平齊的牙齒。

中叉上端飾5組直向羽狀紋,象征正視的神人像;下端以陰線刻獸麵圖案,是神人和獸麵的另一種組合圖形。

除此之外,在各地的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各類玉琮上,較多的則是隻刻大眼獸麵紋或是小眼人麵紋,或是兩者的組合。用眼來代表整個神像,是一種抽象的藝術表現,一般認為這種抽象圖案所表現的內容仍然是前麵介紹的神人獸麵紋。

上述神人獸麵紋在良渚玉器上反複出現,自然也就引起了學者們的關注。張光直認為,琮兼圓方,正象征天地的貫串。中孔所穿的棍子就是天地柱。而對琮上的紋飾,他解釋為是巫師與其動物助理的形貌。動物可以協助巫師通過天地柱來溝通天地。這裏所謂的動物助理就是《抱樸子》中提到的,古代有法術的人騎著“”就可以騰雲駕霧,周遊天下。所以他認為琮是中國古代宇宙觀與通天行為的很好的象征物。林已奈夫則認為琮就是用玉做成的“主”。“主”又稱“宗”,是宗廟中祭祀時請神明祖先的靈降臨憑依之物,俗稱“牌位”。周代天子以木為“主”,稱“木主”。士人以成束的茅穗為“主”,稱“苴”。而周以前則多以玉為“主”,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玉琮。據此,林已奈夫主張玉琮是祖先崇拜的象征物。鄧淑蘋則認為玉琮是神隻、祖先、神靈動物的“三位一體”。在神人獸麵紋中除了神、人、獸3種概念外,還有鳥爪和羽冠所代表的“鳥”。而其中的“人”則應指死去的祖先。在先民的意念中,祖先和自然神有時是糅雜不分的。這些雕琢了特殊花紋的玉器,可能被視為通神的禮器,人們要借助它與神隻祖先打交道,以求得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