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用途可分為以下幾大類:
(1)陳設類玉器。有鼎、尊、爵、斛、觚、瓶、爐、壺、玉山子、磬、插掛屏、鍾、花插、如意、花熏、動物、人物、瑞獸等。有些造型深厚,雕琢精美,為宮中玉器的精粹。
(2)器皿類玉器。有盤、碟、碗、杯、盅、盞、盒、執壺、多穆壺、筷、勺、叉、煙袋嘴、鼻煙壺、煙碟、唾盂等。這類作品在清宮中也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3)佩飾類玉器。有朝珠、手串、朝帶、項圈、帶鉤、翎管、扁方、戒指、扳指、手鐲、發束、環、佩、牌、墜、雞心璧、扇墜等。這類作品在清宮用玉中占一定比例,民間用玉中也極為常見。
(4)冊寶類玉器。有玉冊、玉寶、宮殿堂室之寶及用章、玉璽、印章等。在清代玉比金銀更受重視,所以這類器物也不少見,在故宮博物院就保留有幾百函清宮玉冊。
(5)祭法類玉器。有七珍、八寶、五供、爵杵、淨瓶、缽、海燈、蠟台、圭、璧、琮等。由於清代較為推崇古製,在一些規模較大的祭祀、朝覲、大典中經常用到玉製禮器,但其中很大一部分也充當陳設品使用。
(6)神像類玉器。有佛、菩薩、羅漢、觀音、高僧、八仙、麻姑、壽星等。一般來說這類題材的作品並不含有宗教意義,隻是作為一種象征吉祥的陳設品而已。
(7)鑲嵌類玉器。有玉鑲嵌、百寶嵌、金鑲嵌、珠寶嵌等。金銀器皿或金銀首飾嵌寶石在清代已形成風氣,用金銀鑲嵌的玉飾佩件也較流行。
(8)文化用品類玉器。有筆、管、硯、水盂、筆筒、筆山、鎮紙、洗、硯滴、棋子、爐瓶、書卷盒、梳妝盒、笛、簫等。此類器物造型豐富,尤以古樸典雅的文玩用品最具代表性,如臥鵝式硯、山形筆架、花枝形筆筒。一些器物外壁常飾表現景致的浮雕圖案,有著濃厚的繪畫情趣。
清代玉器,以精細見長,大致以嘉慶十五年(1810)為界,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
前期由蕭條轉昌盛,後期則剛相反。
(1)清代前期玉器。順治、康熙年間玉雕工藝開始呈現複蘇景象,但因準噶爾部分裂勢力猖獗,堵塞了和田玉的來路,使康熙初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長達115年間的玉器工藝處於停滯不前狀態。乾隆二十四年平息了叛亂,次年新疆即開始貢玉,每年僅春秋兩貢玉石就達2000千克,這為皇家玉器工藝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原料。乾隆帝既喜愛古玉,也喜好時作玉,宮廷玉作隨之興盛。不僅從蘇州招募名工充實養心殿造辦處玉作和如意館,還向蘇州、揚州、南京、杭州、天津、淮安、鳳陽、九江等八處攤派玉器活計,使宮廷玉器數量大增。民間琢玉也十分盛行,各主要大城市玉肆也由此繁盛。地方玉器雖不及宮廷玉器精致,但也有不少精品。蘇州、揚州、北京等地受到官方玉作和民間玉肆的雙重影響,玉雕工藝發展尤為迅速。蘇州玉器精致秀媚,揚州玉器豪放勁健,而宮廷玉器集蘇揚之大成,時作玉華麗典雅,仿古玉敦厚淳樸,成為清玉之楷模。乾隆時期玉器現存數萬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玉壽山、玉福海及大禹治水玉山等。它們代表了清代玉雕工藝的最高水平。
(2)清代後期玉器。嘉慶十六年(1811)始,新疆玉貢減半,道光元年(1821)完全停止玉貢。於是,宮廷玉器日漸衰落。有時內廷玉作僅有工匠一人,形同虛設。帝後用玉均交蘇州織造玉作琢治,或命粵海關采辦,貢進內廷。民間琢玉仍較盛,玉材以岫岩玉為多。北京的玉肆有所發展,並成為全國最大的玉器產地。光緒二十年(1894)慈禧六十壽辰時大學士福錕等人進貢的“玉石仙台”,體現了此時北京玉器簡樸渾厚的藝術特色。
附:建議閱讀論著目錄
1.曲石:《中國玉器時代》,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林華東:《良渚文化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三聯書店1999年版。
4.聞廣:《蘇南新石器時代玉器的考古地質學研究》,《文物》1986年第10期。
5.張光直:《談“琮”及其在中國古史上的意義》,見《文物與考古論集——文物出版社成立三十周年紀念》,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
6.戴爾儉:《玉器時代獻疑與美感探源》,《東南文化》1992年第2期。
7.牟永抗、吳汝祚:《水稻、蠶絲和玉器——中華文明起源的若幹問題》,《考古》
199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