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良渚古玉與中國古代玉器(9)(1 / 2)

四、元明清時期玉器

元、明、清時期新疆的玉料大量銷往內地,使玉器生產得到空前發展。大體而言,明、清玉器既繼承宋玉的傳統,又改變了宋玉器形神兼備的藝術風格,形成了一種追求精雕細琢和裝飾美的藝術風格。同時,古玩商界為適應收藏、玩賞古玉器的社會風氣,還大量製造了古色古香的偽贗古玉器。

元代玉器繼承了宋玉的造詣和風格,但沒有將其推向新的高峰。元代除碾琢禮製用玉之外,還廣泛地用於建築和家具,玉器應用範圍擴大,數量有所增加。內廷的製玉機構及碾玉作坊規模空前龐大。傳世玉器中最大的一件是置於北京北海團城的“瀆山大玉海”,該器至元二年(1265)琢成。玉色青白夾帶黑斑點,是青玉中的雜色者。高70厘米,口徑135~182厘米,最大周圍493厘米,膛深55厘米,重約3500千克,可貯酒30餘石,周身碾琢隱起的海龍、海馬、海羊、海豬、海犀、海蛙、海螺、海魚、海鹿等13種瑞獸,神態生動,氣勢雄偉,是元代玉器的代表作。元代還出現了玉帽頂和玉押兩種新型玉器。傳世玉亦有秀美者,如青玉螭耳十角杯、青玉火焰珠把杯、白玉龍首帶鉤環、白玉雙螭絛環帶扣、青玉天鵝荷塘絛帶扣與青玉雙螭臂擱、青玉鏤空龍穿荔枝墨床等。考古出土的玉器有:安徽安慶範文虎夫婦墓出土的官府玉青玉虎紐押、玉帶板等;江蘇無錫錢裕墓出土的玉海東青攫天鵝環、玉龍荷花帶鉤、青玉鱖魚墜;江蘇蘇州張士誠母墓出土的青玉十節竹環、玉佩,張士誠父墓出土的光素節25塊等。錢裕、張士誠父母墓出土的玉器都是由蘇州碾製,這些玉器精工者少,作為鑒定玉器的標準器卻有著重要的價值。

明代皇家用玉由禦用監監製,在經濟、文化發達的大城市中亦有玉肆,最著名的碾玉中心是蘇州。明代玉器工藝的發展經曆了三個時期:(1)明初玉器。出土和傳世的均有佳作。1970年南京北郊中央門南五華裏明汪興祖墓(1371)出土了玉帶飾14塊。其隱起的行龍,出沒於祥雲之中,碾工玲瓏剔透,有鬼斧神工之妙。

1970年春到1971年初,山東鄒縣尚寨村魯荒王朱檀墓(1389)出土了冕飾、玉帶、玉佩、玉圭、玉硯、玉筆架、玉杯等玉器,表現了明宗室親王生前和殉葬用玉的狀況。

其玉材光澤較強,線條遒勁,磨工精潤,不重細部,保存有元代玉器的遺風。傳世的青白玉鏤空蟠龍帶環和白玉龍首觿是永宣時期禦用監所製,碾琢工整,形象細部交代明確,一絲不苟,與永樂雕漆、紫禁城內欽安殿白石欄板圖案一脈相通。(2)明中期玉器。自成化至嘉靖中期(1465-1544)的玉器,主要出土於南京、上海、江西等地。如1977年於南京太平門外板倉村東徐達五世孫徐俌墓(1517)出土的鏤空芙蓉玉帶板,雕琢稍粗,反映了勳臣家族用玉的情況。上海浦東海興路典當弄陸深(1477-1544)墓於1969年被盜,出土了白玉鐵拐李、白玉蝶、玉雞心佩、白玉帶鉤、鏤空壽字玉、玉戒指、玉道冠、玉簪等,玉件小巧玲瓏,代表民間用玉的品種和做工。

傳世的白玉蟠龍帶板,共20塊,符合明製。青玉鬥杯圖案別致,碾出一執杖老人在鬆下漫步,篆草書七言詩4行,有“梅道人戲作”款,是明人偽托梅道人之名而製。

此器是仿古玉,有著濃厚的文人畫風格。(3)明晚期玉器。嘉靖中期至崇禎十七年(1545-1644),城市經濟繁榮,玉器產量增加,北京、蘇州是這一時期最重要的製玉業中心。宋應星《天工開物》載:“良玉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著名玉工陸子剛就出自蘇州專諸巷。此期代表性的玉器有明十三陵定陵出土的玉帶鉤、玉碗、玉盂、玉壺、玉爵、玉圭、玉佩、玉帶等,包括了死者生前禦用玉器和死後的殉葬用玉。

其中玉壺、玉爵等使用鏨金或珠寶鑲嵌工藝,更是絢麗多彩。這種金玉複合工藝本是古代固有的傳統做法,但玉器上鑲嵌寶石卻首見於定陵玉器,當然其起源可能比這更早些。玉器的商品化,使數量大增,同時難免出現粗製濫造的情況。因此玉質不佳,造型、裝飾繁瑣,技藝低下,也成了此時玉器中存在的一種較普遍現象。在圖案紋飾方麵,符瑞吉祥的諧音題材甚為風行。這種“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圖案紋飾,首先是為了祈福,其次才顧及到美,玉器的藝術品性受到削弱。當時古玉已成為古董、古玩,是具有高價的特殊商品。商人為了獲取高利,便用劣質玉、摻色玉等廉價玉材製造了大批假古董,流傳至今的有大量的玉壺、玉杯等。

清代玉器繼承明代玉器而來,除了乾隆宮廷玉作具有較高的水準外,其他玉器的玉質、設計、雕琢大多與明代萬曆以後的玉器相近。由於清代距今時間最近,傳世玉器中大部分是清代製造。清代玉器不僅數量多,玉器品種也十分繁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