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量衡器:測量物體的長度、容量、重量的器物,包括尺、量、權、衡等。尺為丈量長短的度器。一般用竹木或骨料製作,所以保存下來的很少,戰國時始鑄銅尺,目前所見到的銅尺多是漢代的。量為古代計算體積的器皿,相當於後世的升、鬥、量杯、量筒等,戰國以前多用陶或木料製成。銅量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傳世和出土的戰國秦漢銅量較多,如齊國的子禾子釜、陳純釜,秦國的商鞅方升、始皇方升、始皇鬥,新莽的嘉量等,都是官方製定的標準量器。權、衡為古代測量重量之器,權猶今之砝碼和秤砣,衡相當於今之秤杆。現存最早的銅權是戰國時的,尤以秦、楚出土為多,秦權多作鍾形或瓜菱形,楚權則呈圓環形,一套數枚,在天平上使用。衡杆一般用木製,銅的較少,上有刻度。
符節:符是古代用以傳達命令或調遣兵員的憑證。最早的都是竹木質的,戰國始以銅為之。一符剖為左右兩半,分存兩方,使用時兩半相合,稱為“符合”。節是水陸通行憑證,戰國時有虎形、馬形、龍形、竹節形等,最著名的是鄂君啟節。鄂君啟節為戰國時期楚王頒發給鄂君啟的免稅憑證。鄂地在今湖北鄂州市,啟是鄂君之名。1957年在安徽壽縣出土。共4件,為青銅製。其中車節3件,舟節1件。
每件均有錯金篆書銘文,分別記述水、陸兩路由鄂至楚郢都所經過的城邑。節形如竹,略有弧度。車節長29.6厘米,舟節長31厘米。從弧度看應各由五節組成一圓筒。由銘文看,作於楚懷王六年(前323),反映了楚國嚴厲的關卡稅製,即使對國內封君,在車、舟的數量,行程期限,所經城邑,運載物類等方麵都有詳細規定。該節是研究當時符節製度、水陸交通的重要史料。
璽印:官私書信往來和相互交往的憑證。璽印始流行於戰國時期,璽和印不分,且官私印均稱璽。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隻有皇帝所用的稱璽,一般人隻能稱印。漢代除皇帝外,太後、皇後和諸侯王的印皆可稱璽,一般人的印稱章和印信。唐以後又稱為記或朱記,明清時稱為關防,但都可通稱為印。古印多有鈕,可以係綬佩帶。隋唐以後官印加大,不能隨身佩帶。戰國時期璽印的鈕多為鼻鈕,秦漢時又有瓦鈕、橋鈕、龜鈕、蛇鈕、駝鈕等。印文有朱文和白文兩種,其字體依時代而異。
二、青銅器紋飾與銘文
中國古代青銅器不僅造型精美,而且表麵往往鑄或刻有精美的紋飾,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青銅器銘文是研究古代文字字體發展演變的重要資料,也是研究古代社會狀況的珍貴材料。
1.青銅器紋飾
商周時期,青銅器的紋飾種類繁多,按照它的題材內容,可大致分為三類:幾何紋、動物紋、人事活動紋。
(1)幾何紋
幾何紋是指以點、線、圈組合而成的圖案紋樣。它雖是最原始的紋飾,但在獸麵紋、龍紋盛行的時代,隻能作為主紋的陪襯或地紋使用,隻是在獸麵紋、龍紋衰退的時期,才被大量地起用。幾何紋主要有弦紋、乳丁紋、雲雷紋、連珠紋等。
弦紋:紋形為凸起或凹下的橫或直的線條,一般有一至三道,有時單獨出現,有時作為其他複雜花紋的襯托。另有人字形的弦紋,稱為人字紋或人字弦紋。盛行於商周時,直到漢代仍有沿用。
乳丁紋:紋形為凸起的乳突,排成單行或方陣。另有一種形式為置乳丁於斜方格中,以雷紋填底,稱為斜方格乳丁紋,也稱百乳雷紋。多用於鼎、盆、盂等的腹部。
始於商代,盛行於周。
雲雷紋:是青銅器上一種典型的紋飾,其基本特征是以連續的回旋形線條構成的幾何圖形。常飾於獸麵紋、龍紋、鳳紋等的空白處,作為主紋的地紋,以烘托主題紋飾。最早出現於商代早期,盛行於商和西周,沿用至春秋戰國時。
鉤連雷紋:斜的山字形線條用斜線相勾連,內填以細線條的雷紋。
曲折雷紋:雷紋的主體作上下曲折狀,粗線條與細線條的雷紋相間。
三角雷紋:三角形內填以雷紋,連成橫行排列。
菱形雷紋:在方形或長方形格內組成菱形圖案,作連續式排列。
渦紋:又稱為火紋,像水渦的形狀,圓形,內圈沿邊有四至八條旋轉狀的弧線,類似水渦激起狀,中間為一小圓圈,代表水隆起狀。盛行於商周時代。
繩紋:繩紋又稱為綯紋,形似繩索,以兩條或多條波狀線條交錯結而成,盛行於春秋戰國。
連珠紋:排列成帶的小圓圈組成的圖案,舊稱圈帶紋、圓圈紋等,多裝飾於器物的肩上或蓋的邊緣等部位,或者作為邊飾。盛行於商、西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