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所載涉及貨幣的記事共得80條,分為賄賂、賞賜、求乞、掠擄、積蓄五類,其中77次都以玉、帛、錦、車、馬、粟米、兵器、衣物、飾物、彝器、樂器之類為之,說到金、銅幣的隻有3次,可見春秋時期鑄幣的流通範圍尚不甚廣。到戰國時期,金屬鑄幣才流行起來。
1.布幣
布幣是由鏟形農具演變而來的。古代有一種農具叫“錢”或“鎛”,是用來鋤田去草的。其形狀類似鏟,上麵頭部圓空,用以安裝木柄;中間厚重,堅固而不易折斷;足部尖薄,適宜鬆土去草。在交換過程中,“錢”、“鎛”逐漸發展為布幣。布本為麻布之意,麻布也曾是交易媒介之一。當銅幣出現後,人們因受長期習慣的影響,仍稱銅錢為布。但也不少人認為布即農具鎛的同音假借字。
布幣分空首布和平首布。南宋洪遵在《泉誌》中已著錄有平首布,而確定空首布為錢幣的始於清人。從嘉慶、道光時開始,一些古錢學家已指出布幣上的地名屬於周的列國時期,從而糾正了諸如布幣是三皇五帝時期遺物等不正確說法。
(1)空首布
空首布,為柄帶方銎的布幣。大致可分聳肩尖足空首布、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空首布三種不同的類別。
聳肩尖足空首布:聳肩,指布幣的兩肩向上聳起,並與幣身中線呈一定的斜角;尖足,指布足下端尖銳,故稱聳肩尖足空首布。聳肩尖足空首布形體大小不一,大致可分為大、小兩種類型。大型聳肩尖足空首布通長約13~16厘米,足寬6.5厘米左右,厚約0.07~0.1厘米,一般重34~37克。背有3條豎紋,有郭。絕大多數無文字,少數鑄有簡單的文字,如一、二、四、六、七、八、呂、共、日、工、甘丹等。20世紀50年代末曾在山西侯馬西北莊東周遺址和牛村東周遺址發現大量空首布範芯,並發現10餘枚聳肩尖足空首布。該批空首布通長約13厘米,重34克左右。
其中1枚麵文作“□□□黃”,為迄今所見尖足空首布中文字最多者。小型聳肩尖足空首布形狀與大型相同,隻是尺寸、重量較小。其通長約10~12厘米,足寬4.7厘米左右,厚約0.05厘米,重15~30克不等,麵無直紋,背平素。小型聳肩尖足空首布更少見。1963年山西侯馬牛村遺址曾出土1枚布麵文作“幺金”的聳肩尖足空首布,通長11.7厘米,足寬5.5厘米,重僅為14.7克。一說此種輕薄小型聳肩尖足空首布為隨葬所用的冥幣。從考古資料看,上述類型的空首布大多出土於今山西侯馬、稷山、運城以及今河南汲縣等地,且在春秋晚期和戰國早期的遺址、墓葬中發現,因此可以推測,這些布幣應為春秋末晉國或戰國初趙、魏等國所鑄。
平肩弧足空首布:平肩,又稱方肩,指布幣的兩肩呈平直狀;弧足,指布幣下端呈圓弧狀,所以叫平肩弧足空首布。與聳肩尖足空首布一樣,其形體大小差明顯,也可粗分為大、小兩種類型。大型平肩弧足空首布通長約8~10厘米,足寬約4.5~5.5厘米,厚約0.1~0.12厘米,重量在30~44克之間。錢文多為1個字,個別的有2個字或4個字,多半是地名,也有幹支和數目字。1970年在河南伊川富留店村曾出土一甕空首布,共計753枚,其中有大型平肩弧足空首布604枚。其通長9.3~10.1厘米之間,足寬約4.9~5.5厘米,重30克左右。在河南洛陽分屬春秋晚期、戰國早期和戰國中期的墓葬中,都出土過此類布幣。由此可知,大型平肩弧足空首布始鑄時期應不晚於春秋晚期,並通行至戰國中期。小型平肩弧足空首布的形狀與大型的相同,隻是尺寸、重量稍小。其通長約6~7.5厘米,足寬約3.7~4.3厘米,厚約0.08~0.1厘米,重18克左右。其文字已發現並著錄的有:
東周、安周、安臧、邵丘等多種,其中以安臧為最常見。1971年在河南新安牛丈村曾出土401枚小型平肩弧足空首布,其中有“安臧”布400枚,“豐”布1枚。其通長6.3~7.4厘米不等,足寬約4厘米,重15.3克左右,大致為大型布重量的一半。
河南洛陽分屬戰國早、中、晚期的墓葬中都曾出土此類布幣,說明該類布幣的始鑄不晚於戰國早期,通行至戰國晚期。平肩弧足空首布主要出土於河南洛陽一帶,推知其為周王畿及鄰近地區的鑄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