蟻鼻錢:蟻鼻錢為俗稱,其“蟻鼻”二字意義不清。錢麵陰文多見為“紊”。有人認為此文銘於錢麵,看去似一螞蟻歇於鼻尖,故俗稱“蟻鼻錢”;也有釋其小而喻為蟻鼻錢者。其錢形稍具貝形而偏小,大者長1.8厘米,重4克左右,小者長不足1厘米,重1~2克。錢體上尖下圓,麵凸背平,尖端常有一孔。“紊”字詮釋多種,至今尚無定論。蟻鼻錢類除銘“紊”外,還有“金”、“君”、“行”、“忻”、“匋”、“貝”、“三”等近10種麵文。蟻鼻錢傳世數量稀少,近年僅在河南舞陽、江蘇徐州、陝西鹹陽等地有少量出土。“忻”、“匋”等見譜錄,實物罕極。
鬼臉錢:鬼臉錢為俗稱,因其錢麵銘文仿佛一張嚇人的鬼臉而得名。形製與蟻鼻錢同。一般長1.6厘米,重3克左右。釋文有“貝”、“哭”、“巽”或“貝化”二字的古體合文等數種。鬼臉錢在長江中、下遊各省均有大批出土,流通甚廣,是戰國中晚期楚地的主要流通貨幣之一。1963年,湖北孝感野豬湖出土鬼臉錢4700餘枚。
1972年,山東曲阜董家莊出土鬼臉錢近1.6萬枚。
(2)金幣
戰國時期楚國流行的黃金鑄幣有金版與金餅兩大類。金版、金餅在使用時可據需要切割成小塊,用天平稱量支付,所以屬於稱量貨幣。
金版:多鑄成不規整的方形或圓形餅狀,外有邊欄,中有陽文的印模鈐印出若幹小方格與文字,所以也稱“印子金”。銘文通常為兩個字:一是“爰”字,一是國名或地名,如“郢爰”、“陳爰”、“專爰”、“盧金”等。以郢爰最為多見,因郢為楚國都城。
盧金是鈐有“盧金”二字小圓印的金版,大約是楚國晚期的金幣。盧金是表明此幣經過化爐精煉,金質足赤的意思。這是因為楚國國勢衰危,郢爰幣值下降,改用“盧金”二字來維持貨幣信譽。其實,盧金的含金量比郢爰稍低,郢爰含金量為97%~98%,盧金為94%~95%。
金餅:為一種圓餅狀的黃金鑄塊,形狀像圓餅,底部凹,表麵隆起,有的似馬蹄形,也稱“圓金餅”。1954年,湖南長沙左家公山15號楚墓中,曾出土仿金餅的泥質冥幣,並與泥質的“郢爰”共存。此後在安徽阜南、壽縣、河南襄城出土過金餅實物,但數量不多。
從上述四個銅鑄幣體係情況可以看出,這一時期貨幣盡管混亂,但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已開始確立。《漢書·食貨誌》引魏文侯時李悝的話,計算戰國初年農民的生活情形,說5口之家的農戶種地100畝,除繳稅和本身消費外,可得1350錢,衣服每口歲用300錢,5口則為1500錢,再加上社閭祭祀等活動的支出,尚不足450錢,需靠副業等補足。這張李悝所列的單子表明,貨幣經濟在當時已很普遍,不僅在城邑到處使用貨幣,而且又滲透於農民日常生活之中了。
有關當時物價的記載,史籍記載也逐漸增多起來。例如,春秋末,越國粟價,在平常年景大約為1石值30錢,價格低落時20錢,價格高漲時可達80錢以上。秦國禾粟價格也是“石卅錢”,做衣服的粗麻為“十八斤直六十錢”。齊國的物價,據《管子》所說,粟價每石40錢,絹價每匹合黃金14銖半,布價每匹約合黃金5銖。
第二節 中國曆代銅錢
先秦時期錢幣為後世的貨幣文化發展打下了基礎。由秦始皇時期確立的方孔銅錢,是中國流通時間最長,對古代社會經濟影響最大的一種貨幣形態。從秦始皇到清朝末年,大約流通了2100多年,這在世界貨幣史上也是僅有的。銅錢的形狀,是一個周圓孔方的金屬圓餅。這種外圓內方的形態,在世界上是東方貨幣的典型代表,它體現了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象征著君臨萬方、皇權至上的思想。
銅錢上都鐫鑄有銘文,與西方錢幣上有人物、動物等花紋圖案完全不同,這也是東方貨幣的一大特色。早期銅錢上的文字,一般是標明重量,後期則一般為朝代年號,也有標上鑄造地點、鑄造機關以及其他標記符號的。製作銅錢的材料,主要是銅與錫、鉛或鋅的合金。
一、半兩錢與五銖錢
半兩錢與五銖錢同是以重量為錢名的銅錢。半兩錢是秦朝鑄造的,流通的年代如果從秦惠文王算起到漢朝初年廢止,約有130多年。五銖錢自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到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共通行了739年,是中國錢幣史上鑄行最久的錢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