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先後發行過中統元寶交鈔、至元通行寶鈔、至大銀鈔、至正交鈔等四種紙幣。元中統四年(1263)開始限製白銀流通,至元十四年(1277)禁止江南行用銅錢,至元二十年禁止民間買賣金銀,至元二十二年拘收全國銅錢,通過這一係列措施,使中統元寶交鈔成為全國唯一的法償貨幣,開創了紙幣時代。在中統鈔流通的同時,至元二十四年發行至元通行寶鈔。麵額從5文到1貫、2貫共11種。以後中統鈔發行縮小,至元鈔成為主要紙幣。至元鈔流通期間,武宗至大三年(1310)曾發行至大銀鈔,正式規定銀鈔與白銀的聯係,麵額以銀兩計算,自2兩至2厘共為13等級。至大銀鈔1兩,等於至元鈔5貫。此幣未及一年即廢止。順帝至正十年(1350),發行至正交鈔。新鈔1貫合銅錢1000文或至元鈔2貫。元代紙幣形體較大,長方形,有蒙、漢兩種文字,版別很多,書法各異,其他如圖案花紋、印押等,都和宋、金鈔幣差不多。元代鈔幣的發行和流通製度比較完備,至元十九年(1282)中書省頒發《整治鈔法條劃》,至元二十四年尚書省頒行的《至元寶鈔通行條劃》,這是我國最早的較完整的兩個紙幣條例。中央政府成立諸路寶鈔都提舉司,設行用庫和平準行用庫,控製發行量和倒換昏鈔。管理製度的完善,使元代成為鈔幣發展的高峰時期。意大利人馬可·波羅來到中國,見小小一張紙片竟可以買到各種各樣的商品,大為驚歎。用此紙幣以給賞用、以購商物、以取其貨物之售價,竟與純金無別,這簡直是一種“點金術”。
明代隻發行了大明通行寶鈔一種紙幣。洪武八年(1375),設立寶鈔提舉司,立鈔法,發行大明通行寶鈔。它的形製基本仿照元鈔,花紋結構、款式格局都差不多,桑皮紙印刷。麵額按銅錢從100文到1貫共分6種。一貫的寶鈔,長1尺,寬6寸,是中國最大的紙幣。允許與銅錢混合流通,但政府發鈔不兌現錢。每鈔1貫,折錢1000文,銀1兩,鈔4貫準黃金1兩。明代鈔法,沿用元製,不限地區和流通時間,不定發行限額,沒有發行準備金。由於發行量又無限製,很快發生貶值且新舊鈔差價擴大。其後朝廷雖采取多種措施回籠紙幣,並停用銅錢,禁止金銀交易,但效果不佳。英宗正統元年(1436),白銀成了合法貨幣,從此形成銀錢並用格局,寶鈔使用範圍越來越小。孝宗弘治時期(1488-1505),政府各種錢鈔皆折銀,紙幣流通已名存實亡。
清代政府發行紙幣有順治年間與鹹豐年間兩次。清順治八年(1651),曾因軍費支出浩大,財政入不敷出,發行鈔貫。鈔貫形製仿明寶鈔,麵額從10文到1貫。
每年發行限額12.8萬餘貫。10年後,因戰事減少,經濟好轉,鈔貫發行即停止。
此後的190多年,清政府都沒有發行過紙鈔。直到鹹豐三年(1853)朝廷為籌集用於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軍費,才決定發行鈔票,初行戶部官票,繼印大清寶鈔,皆與銀錢相輔而行。戶部官票又叫銀票,以銀兩為單位,分1兩、3兩、5兩、10兩、50兩等多種麵額。形製似大明寶鈔而略小,桑皮紙印刷。大清寶鈔,又叫錢票、錢鈔。
以製錢為單位,麵額有250文到2000文等8種。後為收回當千、當百大銅錢,麵額膨脹到5000文、1萬文、10萬文等多種大額錢鈔。因管理無方,增發無度,很快失去信用。同治元年(1862),政府決定稅款停收鈔票,官票寶鈔製度也就隨之廢止。清代除政府發行的紙幣外,民間還有錢莊、票號、典當發行的錢票、銀票等紙幣同時流通。這是屬於定期付現的本票性質的票券。一般是銀票麵額大些,計算單位是兩和錢,錢票小些,計算單位是文和吊(或串)。各地的名稱也有所不同,如山西有憑帖、兌帖、上帖、壺瓶帖、期帖等。
附:建議閱讀論著目錄
1.彭信威:《中國貨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2.朱活:《古錢新探》,齊魯書社1984年版。
3.上海錢幣學會:《古錢的鑒定和保養》,上海翻譯出版社公司1985年版。
4.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5.唐石父:《中國古錢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6.周衛榮、戴誌強:《錢幣學與冶鑄史論叢》,中華書局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