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馬王堆紡織品與中國古代服飾(1)(3 / 3)

馬王堆漢墓發現了大批帛書和2卷醫簡,均出自3號墓東邊廂的長方形漆盒中。帛書大部分寫在寬48厘米的整幅帛上,折疊成長方形;少部分書寫在寬24厘米的半幅帛上,用木條將其卷起。出土時都已嚴重破損,經整理,知共有28件。其中除《周易》和《老子》兩書有今本傳世外,絕大多數是古佚書,此外還有2幅古地圖。這是中國考古學上古代典籍資料的一次重大發現。醫書簡2卷200支,其中1卷內容與《黃帝內經》相似,講的是養生之道,另外1卷則為房中術。

馬王堆漢墓的樂器,1號墓出土有二十五弦瑟,是目前發現的唯一完整的西漢初期瑟,還出土二十二管竽和一套竽律。3號墓除出土瑟、竽外,又有七弦琴和六孔簫。這些都是首次發現的西漢實物。12支一套的竽律管,分別標明漢初的律名,為探討中國早期律製增添了物證。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漆器共約500件,計1號墓184件,3號墓316件。這是各地發現漢代漆器中數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批。器類主要有鼎、匕、盒、壺、鈁、卮、耳杯、盤、奩、案、幾和屏風等。漆耳杯占漆器總數的一半以上。漆器大部分是木胎,隻有少數奩和卮是夾胎。裝飾花紋多為漆繪的紅、黑和灰綠等色。紋樣則以幾何紋為主,龍鳳紋和草紋為輔。一些漆器書有“侯家”、“君幸酒”、“君幸食”字樣,還有注明器物容量的。不少漆器有“成市□”戳記,說明是由成都官府作坊製造的。

此外,1號、3號兩墓分別出土100多件木俑和30多個盛放肉食品、穀物、果品和香料的竹笥。

二、漢代紡織品

漢代的紡織品生產主要有官府手工業、獨立手工業和農村副業三種方式。山東滕州宏道院、滕州龍陽店、嘉祥祠、長清郭巨祠、臨沂金雀山,江蘇沛縣留城鎮、銅山洪樓、泗洪曹莊,四川成都百花潭等地出土漢代畫像石上所見的紡車、繅車、調絲、並絲、織機、染具等寫實圖形,已反映了漢代紡織業的發達與成就,而以馬王堆漢墓出土紡織品為代表的紡織實物,為研究漢代紡織手工業技術水平及服飾特點提供了重要物證。

漢代出土的絲織品按織物組織分,有平紋組織的紗、絹、縑、縠,有絞經組織的素羅、花羅,有斜紋組織顯花的綺、錦、絨圈錦等。

紗和縠是一種纖細、輕盈、稀疏的方孔平紋絲織物。馬王堆漢墓出土了精細的紗和縠。其中一件薄如蟬翼的素紗單衣,長128厘米,袖長190厘米,重僅49克。

其經緯密度為每厘米58根和40根,每平方米素紗重15.4克,單根絲的纖度為10.2~11.3旦。表明西漢初的蠶絲品種優良,織造水平高超,素紗的品質可與現代的喬其紗媲美。馬王堆3號墓出土的4塊淺絳色縠,其經絲密度疏的約每厘米34~36根,密的約58~60根;經緯絲的投影寬度纖細,經絲為0.03~0.08毫米,其拈角為25°~35°,拈度為14~24拈/厘米,織物厚度為0.07~0.10毫米。縠比素紗更稀疏、更輕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