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國古代絲織技術
原始先民在采集野生桑葚充饑過程中,會發現桑樹上野蠶所結的繭,從而逐漸利用野蠶繭絲,繼而有意識地保護、飼養,終於將它馴化成家蠶。從錢山漾遺址出土的4700多年前的用家養蠶絲原料製造的絲帶、絲線和絹片看,說明此時先民已經掌握了養蠶繅絲技術。在甲骨文裏,已經有絲、桑、帛等字樣,蠶絲及其織品在殷商社會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秦漢以後,絲織業更加發達,絲織品不僅是曆代主要的衣著原料之一,而且成為古代對外貿易的重點商品。
1.織造工序
中國古代絲織技術非常細致,織造工序也十分複雜,它由繅絲、煉絲、穿筘、穿綜、裝造和結花本等多道工序。
繅絲:鬆解蠶繭和抽引蠶絲,是絲織的頭一道準備工序。未經處理的蠶絲都附有一定的雜質,主要的是絲膠,如果不適當清除,就不能得到合用的蠶絲,不能使蠶絲顯現出它特有的光澤和柔軟細長的特點。中國從開始利用蠶絲起,就采用了一定的鬆解和抽引蠶絲的方法。鬆解蠶繭的方法就是把蠶繭放在沸水中煮燙,利用水溫脫膠。這一工藝在戰國和兩漢的著作中已有記載,之後又有進一步的改進。
抽絲工藝就是用小木棍把已經散開的浮絲從鍋中挑起,並合絲縷的過程。細長完整的合成細縷,根數比較少;稍次的斷絲合成粗縷,根數稍多;最次的斷絲合成紡絲,根數更多。南北朝時期以前最細的絲多半是5根合成的,宋代以後多半是3根合成的。
煉絲:對蠶絲進一步處理和漂白。未煉的絲叫生絲,已煉的絲叫熟絲。煉絲的工藝和繅絲相似,是把已抽的蠶絲放進含楝木灰、蜃灰(蛤殼燒的灰)或烏梅汁的水中浸泡。漢以前用溫水,東漢以來用沸水。然後在日光下曝曬。曬幹後再浸再洗。
這樣,一方麵能利用灰水中的堿性物質和日光的紫外線起漂白作用,提高絲的白潔度;另一方麵能利用水溫和灰水或烏梅中的堿性物質或酸性物質繼續脫掉絲上殘存的絲膠,使蠶絲更加柔軟,容易染色。
穿筘和穿綜:筘是織機上的竹筘,綜是織機上的綜桄。穿筘、穿綜的目的是使織機上的經線在織造過程中能開出符合絲綢結構設計的梭口。筘是用竹片製成的細長方框,中間有間距相等的竹絲,在古代又叫杼、筬、捆。綜是用木條製成的長方框,中間有一根橫棍,橫棍上下各有一條細線,用絲繩連接橫棍、細線和木框兩邊,繞成互相環結的上下兩個圈套,在古代又叫泛子、翻子。筘隻1片;綜的數量不定,最少2片,最多8片,如果提花最多可增到16片。穿筘是按照設計要求,把經線分組的穿過每個筘齒。穿綜也是按設計要求,把經線穿在綜裏。如果是素織,一根隻穿1片,穿在框上的兩個圈套的上套;如果是花織,一根要穿2片,根據需要,1片穿在圈套的上套,1片穿在圈套的下套。
裝造和結花本:裝造係統和花本是絲織提花的裝置。裝造係統在漢代就已經有了記載的。凡是提花的織機都有花樓,裝造係統垂直地裝在花樓之上,是由通絲、衢盤、衢絲、綜眼、衢腳組成。通絲又叫大纖,每根通絲都相當於一般織機的一片綜片。綜眼是容納準備提動的經絲的。通絲的數量根據花數循環確定,每根通絲可以分吊2~7根衢絲。花本是提花絲綢顯花的直接來源,所以叫“花本”,有花樣花本和花樓花本兩種。花樣花本的編結方法是在一塊經緯數量相同的方布上畫出準備織造的紋樣,用另備的經線,同方布的經線一根接一根重疊地連在一起,再用另備的緯線,按已畫的花紋所占位置和尺寸,置換方布原有的緯線,把原有的經2 19線抽出,用新接的經線代替原來的經線,使花紋重新顯現。宋應星《天工開物》中說的“畫師先畫何等花色於紙上,結本者以絲線隨畫量度,算計分寸杪忽而結成之”,就是這個意思。花樓花本的編結方法是把花樣花本的經線和花樓上垂下的同量通絲接在一起,提起花本緯線,帶動通絲,另用比較粗的其他緯線橫穿入通絲之內,就可以把花樣過到花樓之上。裝造係統和花樓花本是互相配合的,在花樓花本完成以後,牽動花樓花本的經浮線,也就是在花樓花本上顯花的通絲,帶動全部裝造係統,就可以提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