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四大石窟與中國佛教藝術(4)(1 / 3)

第二節 中國佛教藝術的類別

佛教藝術主要是指伴隨佛教活動而產生的建築與美術。它根據佛教的思想信仰,服從佛教特有的偶像崇拜和禮儀上的要求,應教化活動或集團生活的需要而產生。它具有佛教的意義、內容、用途、機能,涉及藝術的各部門。具體地說,在建築上主要是塔和伽藍,在雕塑上主要是佛、菩薩、羅漢及諸天像,繪畫上主要是佛、菩薩等單個形象和說法圖及各種佛傳、本生、變相、曼荼羅、故事畫,工藝美術上主要是各種佛具。起初佛教是不關心造型藝術的實踐性宗教,佛祖釋迦牟尼涅盤後,在俗信者中盛行對釋迦遺物的崇拜,特別是對收藏佛的舍利的窣堵波(佛塔)的崇拜,以至佛教徒以佛塔的營建和裝飾美化為中心,開始了造型活動。佛教建築初期為木構,不久開始使用石構,永久性的佛教石窟從公元前2世紀普遍化。但是,當時絕對不表現釋迦佛的形象。初期的雕塑和繪畫以法座、法輪、佛足印作為釋迦佛事跡的象征,並且隻采取本生圖、佛傳圖的形式。佛像的出現始見於1世紀末葉的犍陀羅或馬圖拉。以後造像急速發展,佛像以外,還大量製作菩薩以下諸尊像,以至確立佛教的偶像崇拜性格。另一方麵依然還盛行佛塔的崇拜。因此佛塔和佛像一起隨著佛教的傳播,遍布印度、中國、朝鮮、日本、東南亞及幾乎所有東方國家。中國佛教藝術最初隨佛教從印度傳入,後來逐漸發展而具有中國民族風格和特色的宗教藝術。

一、佛教建築

佛教建築包括石窟、寺廟、塔三大類。中國佛教建築經過2000多年的發展,已形成為中國建築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1.石窟寺

石窟寺是從山崖壁麵向內部縱深開鑿的佛教寺廟,簡稱石窟。許多石窟寺洞窟密集,故常有千佛洞之稱。佛教石窟淵源於印度,中國開鑿石窟約始於3世紀,盛於5-8世紀,最晚的可到16世紀。

中國的石窟可分七個類別:(1)窟內立中心塔柱的塔廟窟;(2)無中心塔柱的佛殿窟;(3)主要為僧人生活起居和禪行的僧房窟;(4)塔廟窟和佛殿窟中雕塑大型佛像的大像窟;(5)佛殿窟內設壇置像的佛壇窟;(6)僧房窟中專為禪行的小型禪窟(羅漢窟);(7)小型禪窟成組的禪窟群。根據洞窟形製和主要造像的差異可分為新疆地區、中原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三大地區。

新疆地區:分布在自喀什向東的塔裏木盆地北沿路線上,集中的地點有三個區:(1)古龜茲區。在今庫車、拜城一帶。主要石窟有拜城境內的克孜爾石窟、庫車境內的克孜爾朵哈石窟、庫木吐喇石窟和森木塞姆石窟。其中克孜爾石窟規模最大,開鑿最早,大約開鑿於3世紀,4-5世紀是其盛期,最晚的洞窟大約屬於8世紀。其他3處,開鑿的時間都比克孜爾晚,衰落的時間可能遲到11世紀。(2)古焉耆區。在今焉耆回族自治縣七個星一帶。開鑿時間約在5世紀以後。(3)古高昌區。在今吐魯番附近。石窟有吐峪溝石窟和柏孜克裏克石窟。吐峪溝早期石窟約開鑿在5世紀。柏孜克裏克石窟是9世紀以後回鶻高昌時期的遺跡,最晚的洞窟有可能遲到13世紀。新疆石窟多塔廟窟、大像窟和僧房窟、禪窟以及不同形製洞窟組成的洞窟組合,也有少量的禪窟群。5世紀以後,方形佛殿窟數量增多,出現了佛壇窟。焉耆、吐魯番一帶還有洞窟前麵接砌土坯前堂和徑用土坯砌建的洞窟。

這些不同形製的洞窟,除一般僧房窟外,窟內都繪壁畫,絕大部分原來還置有塑像。

繪塑內容,6世紀以前,主要有釋迦、交腳彌勒和表現釋迦的本生、佛傳、因緣等圖像。6世紀出現了千佛。8世紀以來,中原北方地區盛行的阿彌陀和阿彌陀淨土以及其他淨土,還有一些密教形象,都逐漸傳播到這裏,壁畫布局和繪畫技法也較顯著地受到中原北方石窟的影響。

中原北方地區:指新疆以東、黃河流域以北,以迄長城內外的廣大地區。這個地區石窟數量多,內容複雜,是中國石窟遺跡中的主要部分。可細分為四區:(1)河西區。甘肅黃河以西各縣沿南山的地段,大都分布有數量不等的石窟。其中延續時間長、洞窟數量多的是敦煌莫高窟。莫高窟現存最早的洞窟,開鑿於5世紀,陸續興建到14世紀。莫高窟以東的重要石窟有安西榆林窟、玉門昌馬石窟、酒泉文殊山石窟、肅南金塔寺石窟和武威天梯山石窟等。這幾處石窟除榆林窟外,都還保存5-6世紀的遺跡。武威天梯山石窟有可能是曆史上有名的涼州石窟的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