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如樂師淨土變相,報恩經變相等,也往往采取淨土變相作為主要的部分。在淨土變相中,以富麗的物質現象,描繪觀想的境界。如彩繪七寶樓台、香花伎樂、蓮池樹鳥等,將西方極樂世界裝飾得非常美麗。這與出世苦行禁欲的態度,有很大的差異。其中所繪的佛、菩薩、諸天、力士等,都是健美的化身。這和唐代的社會生活、人民的愛好是完全一致的。有些佛畫還點綴許多人間社會生活小景,樂觀、明朗,富有情趣。隨著佛教的繪畫藝術傳入中國,印度佛教的繪畫理論也同時傳入。南齊謝赫曾經總結繪畫的藝術有“六法”,而印度也有“六支”,兩者解釋都不很明確,不能肯定說“六法”就是“六支”,但彼此之間互相影響的確是存在的。
雕塑:雖有外來的影響,但也有其偉大的創造和民族風格。在新疆,有古代龜茲、高昌等洞窟的造像;在甘肅河西走廊,有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永靖炳靈窟、天水麥積山等石窟造像;再東進有山西大同雲岡、河南洛陽龍門、山西太原天龍山、河北邯鄲響堂山、河南鞏縣石窟寺、山東雲門山、江蘇連雲港、遼寧義縣萬佛堂等大小石窟造像,蔚為盛觀。在江南的有攝山石窟造像,在四川的廣元石窟、大足石窟,以及巴中、通江等地石窟造像,分布既廣,數目亦多。樂山大佛,尤呈偉觀。從北魏到隋唐時期,中國佛教的雕塑美術,創造了很多偉大的工程。以上所記的各石窟中,亦以北魏與隋唐時代的最為精美,其中雲岡與龍門的石刻,可為代表。其他各寺院中的金銅造像、石刻造像、木雕造像、夾苧幹漆造像,更不計其數。佛教對於中國的雕刻與彩塑留下很大的成績。北魏時期的石窟造像,受外來影響,但與印度犍陀羅造像和笈多造像相比較,也各有不同的風格。至唐代而民族形式愈益成熟,它的妙相莊嚴,表現了中華民族的氣魄與所要求的藝術標準。
在甘肅的敦煌與天水麥積山,由於石質是礫岩,不便雕刻,工人匠心獨運,改用彩塑。唐塑在莫高窟中,煥發光彩。江南的楊惠之成為泥塑名家。自宋元以來,各寺泥塑甚多,此亦為中國佛教美術所特有。藏傳佛教美術既與漢族地區佛教美術有一定的淵源關係,又受印度、尼泊爾佛教美術影響,在中國佛教美術中,獨具風格。北京雍和宮、西黃寺及承德須彌福壽之廟,其殿宇、佛像等,均屬藏傳佛教美術係統。拉薩的布達拉宮,藏有古代流傳下來的大量佛畫與金銅佛像,以及刺繡與木刻的板畫佛像,普遍受到信眾的供養。在青海塔爾寺,每年以酥油製作酥油花禮佛,這是牧民的特殊佛教美術。在五屯,有製作佛畫的傳統技法,至今仍在發展。
在唐代,中國佛教美術曾流傳到朝鮮和日本等地。朝鮮南部慶州石窟庵釋迦如來坐像,妙相莊嚴;十一麵觀音像、四菩薩像,姿態端莊,與中國盛唐時期佛教美術極為相似。日本奈良中宮寺的菩薩像、木造彩畫,支頤微笑;藥師寺東院堂聖觀音菩薩像,銅造鍍金,修短合度;法隆寺夢殿救世觀音像,木造漆箔;法隆寺五重塔文殊菩薩像,塑造敷彩;東大寺釋迦如來像,銅造線刻鍍金;唐招提寺金堂盧舍那佛像,幹漆造漆箔;各寺造像的取材和製作方法各不相同,但皆受中國唐代佛教美術風格的影響。法隆寺金堂壁畫,瑰麗莊嚴,也與中國敦煌壁畫千古同輝。
綜觀中國的佛教美術雖然曾受到印度的影響,但中國的佛教美術風格也傳到印度犍陀羅等地區,對印度佛教美術的發展曾有過一定的影響。
第三節 佛教的傳入與中國佛教藝術的興盛
佛教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曆經魏、晉、南北朝,至唐代達到鼎盛。佛教與佛教藝術的發展密切關聯,中國古代佛教藝術是隨著佛教的興盛而繁榮,隨著佛教的衰落而消沉。
一、佛教的起源與傳播
佛教創建時,印度傳統的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三種信仰,以及婆羅門作為一切知識的壟斷者和神權統治的代表的地位開始動搖,自由思想家中出現了種種反傳統信仰的沙門思潮。佛教屬於沙門思潮之一。創始人釋迦牟尼生於今尼泊爾境內的迦毗羅衛,是釋迦族的一個王子。關於他的生卒年月,在南、北傳佛教中,有種種不同的說法,但一般認為生活於公元前6世紀至前5世紀。他在青少年時即感到人世變幻無常,深思解脫人生苦難之道。29歲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譯覺者)後,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區向大眾宣傳自己證悟的真理。隨著擁有的信徒越來越多,遂組織教團,形成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