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四大石窟與中國佛教藝術(8)(3 / 3)

元代的統治者崇尚藏傳佛教,但對漢地佛教也采取保護政策。佛教中的禪、律宗等繼續流傳、發展,寺院林立,僧尼眾多。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全國有寺院42318座,僧尼21.3萬人,中央和地方設有嚴密的僧官製度,加以監督,頒行了《敕修百丈清規》,雕印了著名的普寧寺版的大藏經。除個別大型石窟有少數造像活動外,元朝幾乎沒有開鑿新的石窟,留存至今比較好的佛教造像就隻有杭州飛來峰一處了。飛來峰現存68窟,大小117尊元代石雕造像,其中尤以彌勒佛像最引人注目,此像豐頰便腹,姿態自在,笑容可掬。在這裏雕刻的無論是彌勒佛像還是眾多的羅漢像,大多十分獨特,形象多為密宗藝術風格,各個雕工精良,技藝高超,實為元代初期佛教藝術造像之傑作。明代統治者實行崇道抑佛的做法,佛教不振。明萬曆以後,祩宏、真可、德清、智旭四大家出,進一步發展了對內融會禪、教、律等宗學說,對外融通儒、釋、道三家的風氣,所以深受士大夫的歡迎和一般平民的信仰,並使佛教更加具有中國的特色。清初皇室崇奉藏傳佛教,對漢地佛教采取限製政策。康熙時禁令稍弛,迎請明末隱居山林的高僧重返京師,使已經衰微的佛教一時又呈現出活躍的氣象。雍正雖重視藏傳佛教,但主張儒、佛、道異用而同體,並行不悖,提倡佛教各派融合。他親製《揀魔辨異錄》、《禦選語錄》,提倡不問宗派異同,都應念佛,對近世佛教有重要影響。乾隆時刊行《龍藏》,並編輯《漢滿蒙藏四體合璧大藏全咒》,對佛教的發展起了一定推動作用。但總的說來,在明清之際,程朱理學已成為官方哲學,佛教加速與儒學的融合,以佛釋儒,援儒入佛,表現了越來越強烈的儒化傾向,從而也就使佛教在中國越來越喪失自身的個性,基本上是作為儒家倫理道德的配角而發揮其社會效能。清代統治者以極其殘酷的手段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領域強化其統治,大興“文字獄”,造成學術思想禁錮的局麵,文化藝術方麵的有識之士在統治者恩威並施的政策下,大都銷聲匿跡,佛教藝術更不待言。雖然清代統治者推崇藏傳佛教,也興建了一些喇嘛教寺院,但在造型上沒有新的發展和收獲,更與中國傳統的佛教藝術相脫節。

附:建議閱讀論著目錄

1.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一、二、三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1988年版。

2.敦煌文物研究所:《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3.龍門文物考古所、北京大學考古係:《中國石窟·龍門石窟》,文物出版社1992年版。

4.雲岡石窟文物保管所:《中國石窟·雲岡石窟》,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

5.宿白:《中國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

6.楊泓:《美術考古半世紀——中國美術考古發現史》,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

7.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中國石窟·天水麥積山》,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