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宋代官窯與中國古代陶瓷(2)(1 / 3)

因此,很自然地得出南宋官窯隻有一處,並無修內司官窯存在的結論。朱伯謙也曾一度認為,南宋官窯隻有一處,即南宋郊壇下官窯並無修內司官窯存在。不過,也有學者認為修內司官窯與郊壇下官窯一樣是存在的。如李民舉在《宋官窯論稿》中肯定了修內司窯的存在,並援引《中興禮書》中的有關記載,認為修內司燒造瓷器與禮器局有關,還提出了郊壇下窯前期為臨安窯,後期是替代了修內司窯的官窯的觀點。值得注意的是,其文中所引《中興禮書》為宋代官窯的研究提供了新資料。

1996年杭州鳳凰山老虎洞一處宋元窯址的偶然發現,使情況發生了變化。經考古部門1998年及1999-2001年前後兩次發掘,取得了重大收獲。以此為契機,再次掀起宋代官窯研究的熱潮。

老虎洞窯址位於杭州市上城區鳳凰山與九華山之間一條長約700米的溪溝西端,現場為約2000平方米的山嶴平地,距南宋皇城北城牆不足百米。經過兩次考古發掘,基本弄清了老虎洞窯址南宋層遺跡的保存情況。其中南宋層發現了龍窯2座,素燒爐4座,澄泥池4個,采礦坑1處,釉料缸2個,作坊遺址1組,出土了大量的官窯瓷片、素燒坯及各類支燒窯具、匣缽殘件等遺物。

龍窯為長條斜坡式窯,長約15米,最寬處約2.1米,該窯爐東、南兩側用石塊砌成擋土牆以保護窯爐,兩座素燒爐形狀基本相同,平麵呈馬蹄形。窯爐用香糕磚錯縫平砌而成,爐壁外側依爐形砌成護牆,牆和爐壁之間用黃泥填實,起到保溫的作用。爐通長1.8米,最寬處1.25米。出煙室與爐室用香糕磚砌牆分隔,隔牆底部用磚隔成5個出煙道。這種窯爐與北方地區常見的半倒焰式饅頭窯相似。6座房基保存良好,其中用於拉坯晾坯的F5以石條或磚頭作牆基,長方形磚平砌成牆,牆寬0.15米,室內鋪磚,房基外側的散水用磚砌成倒梯形狀,在房的內部清理出多個轆轤坑。澄泥池位於南側,均為長方形,以石塊、殘磚或廢棄的匣缽圍砌而成,池與池之間的平麵高度不同,以水溝相連,有的池子用磚或石塊鋪底,有的以原生土加以平整。采礦坑位於窯址南麵,殘存斷麵寬4.35米,高2.50米。由於近地表的土不易製瓷,因此挖洞取深層的原料,洞殘深約2米,直徑1.8米,紫金土與瓷石共生。瓷片集中出土於4個瓷片堆積坑中。以H3為例,該坑邊長2米,呈正方形,深0.45米,四邊規整,上麵用致密的黃土覆蓋,質地堅硬,內出土1萬餘片瓷器碎片,僅完器或可複原器就達400餘件,有200多種器形,有生活用具,也有仿青銅器的禮器。南宋地層出土瓷片的胎色大多呈黑色或香灰色,釉色以粉青為主,米黃色次之。釉色瑩徹,滋潤如玉,釉麵絕大多數有開片或冰裂紋。燒造方法以支燒為主,出土的窯具有匣缽,支、墊燒具等。

發掘者杜正賢認為,杭州鳳凰山老虎洞窯址的南宋層窯址,即文獻記載的南宋內窯窯址,就是學術界所謂南宋修內司官窯窯址,並提出了五點理由:

第一,根據《鹹淳臨安誌》卷首所附《臨安府城圖》,老虎洞窯址的位置在圖中的清平山與海口子之間,其位於宋時修內司營中無疑,且窯址現場在南宋時屬皇宮禁苑,不可能有民窯在此燒造。老虎洞窯址的地望亦和《坦齋筆衡》所載修內司官窯燒於修內司中相符。

第二,從老虎洞窯址南宋層遺跡的保存情況看,該窯場的建築材料和工場建築物殘存的遺物絕非一般民窯所為,在以往的陶瓷考古中極為罕見。香糕磚作為窯場的建築材料是中國古代窯址中絕無僅有的發現。這卻又與南宋時期一些皇家建築用料相同。因此,通過對老虎洞南宋層窯址現存遺跡的分析,可以看出該層遺跡原先營建得非常精致,是一般民間窯場難以企及的。

第三,在對老虎洞窯址的考古發掘中,南宋地層出土的瓷片堆積很有特色,大量瓷片集中出土於4個瓷片堆積坑中。這說明南宋層窯址的廢棄品不是隨便堆放的,而是埋藏於一處。打碎以後挖坑深埋是避免殘次品外流,這種對作廢產品的處理方法符合官窯處理廢棄品的特征。

第四,從老虎洞窯址的南宋層出土了大批精美的瓷器和窯具看,它與寶豐清涼寺窯址有許多相似之處。老虎洞南宋層窯址清理的素燒爐與寶豐清涼寺汝官窯窯址清理的Y14在外形、內部結構上都十分相似,平麵均呈馬蹄形,都由窯門、半圓形的火膛、橫長方形窯床、磚砌的隔火牆、用磚分隔的出煙道以及出煙室組成,這說明老虎洞南宋層窯址的素燒爐脫胎於北宋末年汝官窯的饅頭窯。在燒造工藝上,汝官窯和老虎洞南宋層窯所用的匣缽和支、墊燒具基本相同。在器物造型上,汝官窯的D型碗,A、B型器蓋,B型盞托,B型盒,A、B型套盒等在老虎洞南宋層出土遺物中都有相類似的器物,這表明老虎洞南宋層窯和寶豐汝官窯在製作工藝和器物造型上有明顯的承繼關係,和曆史文獻的有關記載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