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8章 宋代官窯與中國古代陶瓷(6)(1 / 3)

邢窯白瓷在燒成技術和工藝處理上也比較成熟,故所產器物既無因欠火候而造成夾生現象,亦很少因過火而產生變形的弊端。如臨城窯生產的大宗碗類瓷器,夾扁和歪塌的缺陷極為少見,其碗口部與底部的交代清楚利落,器底呈玉璧或玉環狀的淺圈足,形狀渾圓周正而又光滑,被稱為“玉璧底”。

邢窯白瓷,產量極大,銷路較廣。因質細釉白、美觀實用而入過貢品,並深受文人雅士及平民百姓的喜愛。

3.長沙窯的釉下彩繪瓷

長沙窯的中心窯址在湖南長沙市的望城縣銅官鎮,附近的瓦渣坪、石堵湖、長坡壟、廖家坡一帶也有窯址發現,因地屬長沙,所以史稱長沙窯。又因中心窯址在銅官鎮、瓦渣坪,也稱銅官窯、瓦渣坪窯。

長沙窯始於隋代,盛於唐代,終於五代,同嶽州窯本屬同一體係,受越窯影響,生產青瓷。燒瓷品種之豐富,在隋、唐、五代其他瓷窯中尚屬少見。器形有碗、碟、杯、缽、洗、瓶、壇、罐、壺、乳釘紋高足杯、托盤、燈盞、水注、筒形罐、鼎及玩具。產品以青釉為主,兼燒少量褐釉、醬釉、白釉、綠釉器。青釉有光素器及釉下彩繪、印花、貼花裝飾。釉下彩繪盛行於長沙窯,主要是在青釉下描繪以鐵、銅為著色劑的褐、綠彩紋飾,有褐彩與褐綠彩兩種,裝飾於碗、盤、盒、壺、罐、枕、泡菜壇等器物上。坯上先施化妝土,然後用褐彩繪畫。彩繪題材有人物、山水、花鳥、走獸、遊魚等。釉下彩裝飾除繪畫以外,還有題詩,內容選用民間喜聞樂見的俗言、諺語、警句、通俗詩,書寫於壺的腰部,少量見於碗、碟裏心及枕麵。字體以楷書、行書為主。僅湖南省博物館收集的瓷器題詩即達50種。例如有的瓷器上繪寫了這樣的詩句:“千裏人歸去,心畫一杯中,莫慮前途遠,開航逐便風”,表達了家人對遠行遊子的深切思念,耐人尋味。釉下彩繪瓷把中國傳統的詩詞、繪畫、書法及製瓷技藝融為一體,提高了中國瓷器的欣賞價值,也為中國瓷器的進一步發展開拓了廣闊的道路。彩色斑點裝飾比較普通,最初為4組大塊圓斑,逐漸過渡到小斑點組成的紋飾,有的單用褐色,有的褐、綠並用。江蘇揚州出土的褐綠彩雲紋雙耳罐,釉色泛淡黃,用成串的褐綠彩點勾勒出精美的雲紋,是唐代長沙窯高水平的作品。印花裝飾出現在晚唐,主要見於碗、碟裏心,紋飾以花卉居多,也有花鳥、雲紋。模印貼花裝飾於中唐偏晚出現,多飾於壺、罐肩腹部及係部,題材有人物、鳥獸、園景、雙魚、椰棗、葉紋,紋飾凸起,罩以醬色圓斑。

長沙窯繼唐代嶽州窯而起,迅速發展,影響鄰近地區一批瓷窯。其釉下彩繪工藝對我國古代陶瓷裝飾產生了深遠影響。產品不僅內銷,而且大量外銷。有些器形及紋飾為西亞風格,顯然是訂燒器。目前集中出土長沙窯器物及標本的地區有湖南長沙、江蘇揚州、浙江寧波等地,在安徽、廣東、廣西、陝西、江西、河南也有出土,在日本、菲律賓、泰國、韓國、伊朗、伊拉克等國也有發現。

4.聞名世界的唐三彩

唐三彩是唐代燒製的一種低溫多彩的鉛釉陶器。它在唐初即已產生,盛唐時,其工藝水平及生產數量都達到高峰,唐代後期趨向衰落。唐三彩主要產於以河南鞏縣為中心的中原地區,關中的銅川黃堡窯、河北邢窯也有生產。主要是供當地大小官僚作明器陪葬用,所以多出於墓葬,而南方很少發現。

唐三彩以高嶺土、黏土或鞏縣坩土作坯體,經手工捏塑或模製成形,令其陰幹後入窯以1000℃高溫素燒,燒成、冷卻後再施以釉彩,再次入窯燒至900℃即成。

唐三彩的釉質以矽酸鋁為主,同時加入煉鉛的熔渣和鉛灰做助熔劑。在釉中加入不同的呈色金屬氧化物,便可以調出各種顏色,例如加入氧化銅可成綠色,加入氧化鐵便成黃褐色或黑色,加入氧化錳即成紫色,藍色則是加入氧化鈷所致,通過調配還可以製出不同程度的深淺顏色和複合色。所以所謂唐三彩,不能理解為隻是三種顏色,實際上可多可少。一件燒成的唐三彩,大多是集黃、赭、綠、白、藍等色中的二色、三色,甚至五色於一器,但也有一些是呈單色的。其中藍色出現較晚,最常見的是由黃、綠、白3種色釉構成。唐三彩由於燒成溫度低,胎質鬆脆,而且容易滲水,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的實用價值遠不如瓷器優越。正因如此,人們常把它作為隨葬的明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