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的製品分為器皿和俑兩大類。器皿類有壺、罐、瓶、尊、碗、盤、杯、缽、枕及文房用具等,幾乎囊括了當時日常生活用具的各種類型。器皿的形體圓潤、飽滿,與當時的瓷器形成統一的風格,造型上體現了唐代藝術豐滿、健碩的時代特征。
俑類又分為人物和動物兩種。前者有文官武士、男女侍從、胡人、貴婦、樂舞人像等,涉及廣泛的社會階層。人物造型精煉概括,能刻畫出不同民族、階層人物的性格和特征,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人物的社會特質。後者以馬和駱駝最出色,比例準確,結構分明,形體轉折起伏,完全符合解剖規律。三彩馬的形象非常豐富,或靜立,或正欲躍起,無不神完氣足。駱駝是唐代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使者”,三彩駱駝俑的高大形態和堅毅負重的神情,特別是所馱載的絲綢等內地特產的細部塑造,充分反映了當年絲綢之路上的真實情景。
二、宋遼金時期陶瓷
10世紀至13世紀後半葉,中國曆史上前後承遞或同時並存著遼、宋、西夏、金等幾個王朝。這300多年可謂是“多事之秋”,在來自北方遊牧民族越來越大的壓力下,中原王朝的統治勢力與範圍已開始萎縮,而各民族間的武力爭逐和文化融合,卻也強烈地刺激了經濟的變革和發展,由此引發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化。就趙宋王朝而言,最明顯的變化莫過於工商業的蓬勃興起、城市的空前繁榮和江南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而契丹之遼、女真之金等,則在新興農業和工商業的基礎上逐步“漢化”。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我們不難理解宋、遼、金時期製瓷業的快速發展並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了。
在國民生計中,窯業雖算不上是舉足輕重的行業,但由於其產品為大眾日常所需,因此它的經濟性質、生產規模、行銷狀況、工藝技術水平以及產品的時代麵貌,也能直接反映出社會生活的某些重要變化。宋遼金時期已有更多的窯場發展成獨立的手工業,即專業化的生產單位,它們基本與農業相分離,擺脫了家庭副業的從屬地位,融入了商品市場。由於統治者對獨立的市場化了的手工業已不能完全予取予求,官營手工業得到不斷壯大與完善。文獻與考古資料已經初步證實,由朝廷或官府直接經營的窯場,即真正意義上的官窯就是在宋代出現的。民間窯場分布極為廣泛,而在商品經濟規律的作用下,一定區域內的窯業又趨向相對集中,相繼形成了一個個在規模、產量和技術上領先的窯業中心。隨著貿易的擴大,一些名窯產品大量地流向本地以外的市場,並遠銷海外,其工藝技術也隨之流播他鄉。因戰爭造成的大規模人口遷移,也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民族間、地域間的窯業交流。可以說,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宋、遼、金時期堪稱黃金時代。
1.宋代的著名瓷窯
對於宋代著名的瓷窯,明清時出現了五大瓷窯之說,即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實際上,宋代著名的瓷窯遠還不止於此。關於官窯、汝窯及哥窯,我們在第一節中已有涉及,這裏僅就其他的名窯擇要作一介紹。
(1)定窯
定窯因地處宋代定州而得名。中心窯場在今河北曲陽澗磁村和東西燕川村一帶,經考古勘測,窯址麵積達110多萬平方米。唐代中晚期,受邢窯影響而興起。
到北宋生產規模擴大,工藝水平很高。金代繼續生產,元以後衰落。
定窯以產白瓷著稱。該地的瓷土潔白細膩,具有良好的成型穩定性,用來製瓷,胎體可以做得薄而精細,在窯裏高溫焙燒不會變形,從而為生產高質量的瓷器提供了條件。定窯的產品有碗、盤、杯、瓶、罐等,還有淨瓶(軍持)、香爐、海螺等。
其白釉配方中有鈦、鐵的氧化物,燒出的釉質瑩潤,白中泛黃,為一種具有象牙質感的暖白色,十分悅目。定窯白瓷的劃花、刻花、堆塑裝飾優美精細,北宋中期以後出現像織錦一樣的印花裝飾。紋樣有水波、魚紋、雙鴨、雙鵝、鹿、花卉、錦紋、龍、鳳、麒麟等,流暢舒展。北宋後期,曾一度為宮廷、官府燒造瓷器,所以有的在底足刻有“尚食局”、“尚藥局”、“五王府”、“官”、“新官”字樣。該窯燒製瓷器時采取先進的覆燒工藝,使一爐的產量比原來增加4~5倍。定窯除生產白瓷外,還生產綠瓷,稱為綠定;黑瓷,稱為黑定;褐紅釉瓷,稱紫定,都是定瓷中的精品,有很高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