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4章 參考文獻(2 / 3)

[41]馬承源:《中國青銅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42]李濟:《安陽》,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3]袁仲一:《秦始皇陵考古發現與研究》,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4]王國維:《觀堂集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5]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發掘報告》(上、下),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

[46]張宏彥:《中國史前考古學導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7]郭黛姮主編:《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三卷,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3年版。

[48]陳淳:《考古學理論》,複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49]李允:《華夏意匠》,天津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50](宋)李誡:《營造法式》,中國書店影印2006年版。

[51]梁思成:《我國偉大的建築傳統與遺產》,《文物參考資料》1951年第2期。

[52]雷海宗:《世界史分期與上古中古史中的一些問題》,《曆史教學》1957年第7期。

[53]陳廉貞:《蘇州琢玉工藝》,《文物》1959年第4期。

[54]唐蘭:《中國古代社會使用青銅農器問題的初步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1960年總第2期。

[55]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吳興錢山漾遺址第一、二次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60年第2期。

[56]安金槐:《試論鄭州商代城址——隞都》,《文物》1961年第4、5期。

[57]賈蘭坡等:《山西峙峪舊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72年第1期。

[58]安誌敏:《金鈑與金餅》,《考古學報》1973年第2期。

[59]鄒衡:《鄭州商城即湯都亳說》,《文物》1978年第2期。

[60]陝西周原考古隊:《陝西岐山鳳雛村西周建築基址發掘簡報》,《文物》1979年第10期。

[61]南京博物院:《江蘇吳縣草鞋山遺址》,《文物資料叢刊3》,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62]遊修齡:《我國水稻品種資源的曆史考證》,《農業考古》1981年第2期。

[63]陝西周原考古隊:《扶風召陳西周建築群基址發掘簡報》,《文物》1981年第3期。

[64]王仲殊:《中國古代墓葬概說》,《考古》1981年第5期。

[65]汪慶正:《官、哥兩窯若幹問題的探索》,見《中國考古學會第三次年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66]夏鼐、殷瑋璋:《湖北銅綠山古銅礦》,《考古學報》1982年第1期。

[67]嚴文明:《中國稻作農業的起源》,《農業考古》1982年第1、2期;

[68]童恩正:《略述東南亞及中國南部農業起源的若幹問題》,《農業考古》1984年第2期。

[69]蔡蓮珍、仇士華:《碳十三測定和古代食譜研究》,《考古》1984年第10期。

[70]戴爾儉:《舊大陸的手斧與東方遠古文化傳統》,《人類學學報》1985年第3期。

[71]沙孟海:《南宋官窯修內司窯址問題的商榷》,《考古與文物》1985年第6期。

[72]張光直:《談“琮”及其在中國古史上的意義》,見《文物與考古論集——文物出版社成立三十周年紀念》,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

[73]聞廣:《蘇南新石器時代玉器的考古地質學研究》,《文物》1986年第10期。

[74]黃慰文:《中國的手斧》,《人類學學報》1987年第1期。

[75]林聖龍:《上新世以來的中國自然地理環境和中國古人類的進化》,《人類學學報》1989年第3期。

[76]安誌敏:《中國的史前農業》,《考古學報》1988年第4期。

[77]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反山考古隊:《浙江餘杭反山良渚墓地發掘簡報》,《文物》198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