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4章 參考文獻(3 / 3)

[78]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餘杭瑤山良渚文化祭壇遺址發掘簡報》,《文物》1988年第1期。

[79]鄧淑蘋:《由“絕地天通”到“溝通天地”》,《故宮文物月刊(台北)》1988年第6期。

[80]蔣若是:《秦漢半兩錢係年舉例》,《中國錢幣》1989年第1期。

[81]陳文華:《中國稻作起源的幾個問題》,《農業考古》1989年第2期。

[82]吳新智:《中國遠古人類的進化》,《人類學學報》1990年第4期。

[83]嚴文明:《中國史前稻作農業遺存的新發現》,《江漢考古》1990年第3期。

[84]戴爾儉:《玉器時代獻疑與美感探源》,《東南文化》1992年第2期。

[85]牟永抗、吳汝祚:《水稻、蠶絲和玉器——中華文明起源的若幹問題》,《考古》1993年第6期。

[86]吳汝康:《人類起源研究的新進展和新問題》,《人類學學報》1994年第4期。

[87]謝仲禮:《“玉器時代”——一個新概念的分析》,《考古》1994年第9期。

[88]李民舉:《宋官窯論稿》,《文物》1994年第8期。

[89]劉武等:《DNA與人類起源和演化——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在人類學研究中的應用》,《人類學學報》1995年第3期。

[90]吳汝康:《對人類進化全過程的思索》,《人類學學報》1995年第4期。

[91]華覺明、盧本珊:《長江中下遊銅礦帶的早期開發和中國青銅文明》,《自然科學史研究》1996年第1期。

[92]嚴文明:《我國稻作起源研究的新進展》,《考古》1997年第9期。

[93]沈嶽明:《修內司窯的考古學觀察——從低嶺頭談起》,見《中國古陶瓷研究》第4輯,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版。

[94]李水城等:《四壩文化銅器研究》,《文物》1999年第12期。

[95]張光直:《中國東南海岸的“富裕的食物采集文化”》,見《中國考古學論文集》,三聯書店1999年版。

[96]安誌敏:《關於“玉器時代”說的溯源》,《東南文化》2000年第9期。

[97]吳新智:《人類起源研究回顧與中國古人類學展望》,《地球科學進展》2001年第5期。

[98]陳文華:《關於夏商西周春秋時期的青銅農具問題》,《農業考古》2002年3期。

[99]白雲翔:《中國的早期銅器與青銅器的起源》,《東南文化》2002年第5期。

[100]杜正賢:《杭州老虎洞南宋官窯窯址的考古學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2002年第5期。

[101]劉士莪:《從西周王陵和大貴族墓談起》,《文博》2004年第5期。

[102]魏真:《“玉器時代”研究述評》,《河南社會科學》2004年第5期。

[103]耿寶昌:《複議宋官窯青瓷》,《故宮博物院院刊》2005年2期。

[104]黃燕紅、孫新立、王象坤:《中國栽培稻遺傳多樣性中心和起源研究》,《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05年第2期。

[105]任式楠:《中國史前農業的發生與發展》,《學術探索》2005年第6期。

[106]張玉蘭:《關於老虎洞窯的幾個問題》,《東方博物》2005年第1期。

[107]方向明:《良渚文化用玉種類的考古學認識》,《東方博物》2005第2期。

[108]蔣衛東:《神聖與精致——良渚文化文物精品展》,《收藏家》2005年第9期。

[109]李剛:《宋代官窯續論》,《東方博物》2006年第2期。

[110]李學勤:《永恒的殷墟》,《中國文化遺產》2006年第3期。

[111]孫新民:《汝州張公巷窯的發現與認識》,《文物》2006年第7期。

[112]李剛:《內窯、續窯和哥哥洞窯辨析》,《東方博物》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