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18歲時,皇長子拓跋恂立為太子。按魏立子殺母的祖訓,太子的母親林氏當被賜死。林氏是平原人,父親金勝早年被乙渾所殺,林氏姐妹進入後宮。林氏長得很美,被孝文帝看中得幸,生拓跋恂。林氏不僅秀美動人,還很賢慧,孝文帝非常喜愛她,不願意她被賜死。孝文帝為此向馮太後求情,希望免林氏一死。
馮太後想從哥哥馮熙的女兒中選一個做皇後,因此,不想留下得寵的林氏。因為林氏一旦留下,孝文帝一定會立她為皇後。於是,馮太後堅持家法,林氏隻有一死。
馮熙是太後的兄長,官居太傅。馮熙的妻子博陵長公主,是文成帝拓跋睿的姐姐。馮熙的兒子馮誕,是孝文帝的妹婿,封駙馬都尉,又是孝文帝的伴讀。林氏處死,孝文帝很傷痛。馮誕多方勸解,太後又命馮誕轉告馮熙,將女兒好好打扮,準備入宮。
馮熙心領神會,在後花園建了一座迎恩亭。亭旁池水清澈,荷花盛開。馮熙恭請太皇太後和孝文帝賞荷遊玩,馮太後答應了。馮府張燈結彩,迎候聖駕,大廳中大擺酒筵,歌舞助興。
馮熙正室是博陵長公主,替馮熙生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長子馮誕,次子馮修,女兒馮媛。馮誕的妻子是孝文帝的妹妹樂安公主。馮熙還有側室常氏,生有兩個美麗的女兒,長女馮妙蓮,次女馮姍。博陵長公主死後,常氏主持家務,馮熙視這三個女兒為掌上明珠。
酒筵進行中,馮熙的三個女兒先後為太後、皇上敬酒。正室所生的女兒馮媛先敬,馮媛這一年13歲,按北方閨女的打扮,梳平頭,略加采飾,上身穿的是一件高領窄袖的紫綢短襖,嫻靜可愛。馮媛之後,是常氏的兩個女兒進酒。
常氏是南方人,知道太後和孝文帝喜歡南朝的文雅,也知道太後這次攜皇上赴宴的意義,特地將兩個女兒細細打扮。長女馮妙蓮時年17歲,次女馮姍16歲,兩人都是頭挽南朝貴族女子的飛雲髻,斜插細珠的鳳釵步搖,身穿粉綢衫,外置紫妙帶,加之兩人正值妙齡,窈窕風韻,身形修長,配上一雙水靈靈的大眼睛,因之愈加顯得楚楚動人。
兩姐妹移著蓮步,雙雙跪拜,奉上美酒。孝文帝簡直看呆了。這南朝仕女的高雅、風韻真是與眾不同,果然令人耳目一新。太後禁不住稱讚說:“一雙妞兒。”孝文帝也讚歎:“好一對姊妹花。”隨之接過酒,一飲而盡。
馮太後想立馮媛為皇後,但馮媛年歲太小,得再等幾年。因為皇上喜歡馮氏的這兩個女兒,太後便決定先把馮妙蓮、馮姍送入後宮。孝文帝很寵愛馮氏姐妹,兩人很快被封為貴人,尤其是馮妙蓮最得寵。馮妙蓮聰明伶俐,善解人意,會梳南朝發髻,而且花樣百出,漸漸獨得愛幸,寵冠後宮。
馮姍喜好文學,陶醉在夢境般的想像之中。她長得小巧玲瓏,雖然楚楚動人,但過於含蓄,不解男女風情。馮妙蓮與她截然不同,工於心謀,善察言觀色,言談舉止均有分寸,恰到好處。馮妙蓮發現孝文帝愛吃鵝掌,又特別喜愛文章、音樂,妙蓮便在這些方麵狠下功夫。她讓母親常氏挑選了四個女侍,學習歌舞技藝和絲竹音樂,自己還精研鵝掌的烹調方法,能做一手美味絕倫的鵝掌菜。
四個女侍很快就能歌善舞,精於絲竹音樂。妙蓮姐妹很要好,雅好文學的馮姍還給她們一人取了一個雅致的名字,即四香:蘭香、惠香、逸香、琴香。等一切就緒,工於心計的妙蓮就約妹妹馮姍在居處擺設酒筵,請孝文帝赴宴品嚐。孝文帝吃著美味的鵝掌,讚不絕口,又在美酒佳肴的品嚐中,欣賞著迷人的南朝絲竹,那種愉悅,簡直是無法形容。孝文帝流連忘返了。
孝文帝便問這四個舞女的歌舞是從哪裏學來的,怎麼和宮裏的不一樣。妙蓮說,是從南陽王劉昶那裏學來的。劉昶是南朝宋文帝的兒子,因劉子業即位後殘殺宗室,劉昶怕被殺,便北逃降魏,魏封他為南陽王。劉昶是在南朝的皇宮中長大的,長於南朝的音樂、飲食、犬馬。魏室的許多貴族因此很敬重他。
孝文帝又問鵝掌如此美味,是誰調弄的。妙蓮說是自己指導禦廚做的。孝文帝問四個女侍何來這樣雅致的名字。馮姍忙說,是自己想出來的。孝文帝便對這姐妹倆更是愛憐不已。妙蓮乘機請孝文帝給她們姐妹一個評價。孝文帝笑笑,細看兩姊妹各具風韻,便說馮姍是“媚而不佻,靜而不滯”,說馮妙蓮是“風韻自饒,嫵媚豔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