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 治療癌症——驅除或降服癌魔(2 / 3)

那麼,免疫係統究竟有何功能呢?大量的醫學研究證明,免疫係統有三大功能。

(1)免疫防禦。就是人體抵禦病原體及其毒性產物侵犯,使人免患感染性疾病。

(2)免疫白穩。人體組織細胞時刻不停地新陳代謝,隨時有大量新生細胞代替衰老和受損傷的細胞。免疫係統能及時地把衰老和死亡的細胞識別出來,並把它從體內清除出去,從而保持人體的穩定。

(3)免疫監視。免疫係統具有識別、殺傷並及時清除體內突變細胞,防止腫瘤發生的功能。

人體對白身細胞一般不產生排異,對體內的癌細胞也會耐受。癌細胞會在體內搞許多“小動作”,導致體內免疫細胞功能降低,失去抗癌功能。準確識別腫瘤、有效殺死腫瘤是治療腫瘤的關鍵,生物免疫治療就是針對腫瘤細胞的特有成分設計的一種相對特異性的治療方法。

廣義上來講,靶向治療、基因治療、疫苗治療、免疫細胞治療拘屬於生物免疫治療範疇。狹義上講,生物免疫治療指的是單純免疫細胞治療,其中以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CIK)、樹突狀細胞(DC)及DC-CIK結合應用最為廣泛。

它提取患者體內不成熟的免疫細胞,在實驗室中進行培養後,再回輸到患者體內。這些經過培養後的免疫細胞數量增多、識別腫瘤細胞的能力增強,從而獲得了更強的殺傷腫瘤細胞的能力。醫學家們將這些經過培養後的免疫細胞形象地描述為“細胞導彈”,表明免疫細胞治療具有特異的靶向性。

近年來,生物免疫治療策略在如火如荼地發展,主要包括細胞免疫治療和非細胞免疫治療。

4.4.3細胞免疫治療

細胞免疫治療是生物免疫治療的主力軍,目前已廣泛應用於臨床。常見的細胞免疫治療主要有下麵幾種。

(l)LAK細胞免疫治療。LAK細胞即淋巴因子激活的殺傷細胞。將外周血淋巴細胞在體外培養,經淋巴因子白介素一2(1L-2)激活3-5天即擴增為具有廣譜抗瘤作用的殺傷細胞。LAK細胞有廣譜抗瘤作用。1984年首次應用11-2與LAK細胞協同治療25例腎細胞癌、黑色素瘤、肺癌、結腸癌等腫瘤患者。其中11例腫瘤縮小超過50%,1例黑色素瘤完全消退。1988年該研究組總結了IL一2與LAK細胞協同治療222例腫瘤患者的情況,其中16例患者腫瘤轉移灶完全消退,26例患者腫瘤消退50%以上,該療法對轉移性腎細胞癌、黑色素瘤、結腸癌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療效較顯著。有報道,乳腺癌、膀胱癌局部應用11-2進行治療也獲得明顯療效。

但是,LAK細胞必須和大劑量11-2同時應用才能發揮好的效果,而大劑量11-2在治療過程中可m現毛細血管滲漏綜合征這一嚴重毒副作用,引起胸腹腔積液、肺間質水腫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危險,因此限製了其在臨床上的大規模應用。

(2)TIL細脆免疫治療。TIL細胞即腫瘤浸潤淋巴細胞的簡稱。TIL細胞免疫治療是從手術切下的腫瘤組織、腫瘤引流淋巴結、癌性胸腹水中獲得淋巴細胞,經加11-2培養後再回輸給患者的一種療法。該療法具有高效、特異、毒副作用小等優點。TIL細胞的抗腫瘤效果是LAK細胞的50-100倍。回輸的TIL細胞在血液及腫瘤中可以存留達2個月之久,因此它有著巨大的潛在治療價值。

曾有報道,應用TIL細胞免疫治療14例轉移性肺癌等晚期腫瘤患者,其中4例腫瘤縮小50%以上,毒副作用明顯低於LAK細胞免疫治療。

但是,在實際臨床T作中,由於TIL細胞較難獲得擴增,目前沒能在臨床獲得廣泛應用。

(3)NK細胞免疫治療。NK細胞也稱自然殺傷細胞。它是一種具有直接殺傷靶細胞效應的特殊的淋巴細胞係,具有抗腫瘤、抗感染、免疫調節功能,且表現為速發效應,被稱為是“人體抵抗癌細胞和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線”。

(4)CIK細胞免疫治療。CIK細胞即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CIK細胞增殖能力強,殺瘤譜廣,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免疫細胞。CIK細胞能借助於其細胞表麵特異性受體去捕捉腫瘤細胞,而不會對正常細胞產生反應。也就是說該細胞對腫瘤細胞的識別能力很強,如同“細胞導彈”,能精確“點射”腫瘤細胞,不會傷及“無辜”的正常細胞。CIK細胞免疫治療對手術後或放化療後患者效果顯著,能消除殘留的微小轉移病灶,防止癌細胞擴散和複發,提高機體免疫力。

CIK細胞聯合化療、放療、靶向治療藥物或者單抗能進一步增強抗腫瘤效果。因此CIK細胞免疫治療被認為是新一代細胞免疫治療的首選方案。

(5)DC細胞免疫治療。樹突狀細胞(DC)是體內捕捉腫瘤細胞的“偵察兵”,其主要功能就是把腫瘤信息傳遞給T淋巴細胞,激活T淋巴細胞,啟動強大的特異性抗腫瘤細胞免疫。

(6)DC-CIK細胞免疫治療。對DC-CIK細胞免疫治療,有人形象地比喻為“雷達”+“導彈”。其中DC細胞就像“雷達”,能識別抗原,激活免疫應答;CIK細胞就像“導彈”,能通過發揮自身細脆毒性,分泌細胞因子,精確殺傷腫瘤細胞。“雷達”+“導彈”產生了一個高效和諧的免疫體係,經專項實驗室誘導、增殖、活化後,再回輸到患者體內,可以顯著抵製腫瘤細胞的生長、增殖,幫助機體恢複同腫瘤細胞做鬥爭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調動人體免疫功能,全方位防止複發和轉移,明顯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有效延長生存期。

4.4.4非細胞免疫治療

目前,臨床常用的非細胞免疫製劑有幹擾素、白細胞介素一2、集落刺激因子、卡介苗、胸腺肽等。

(1)幹擾素。幹擾素能夠抑製腫瘤病毒的繁殖,從而收到防治腫瘤的效果;幹擾素可抑製腫瘤細胞的分裂,增強NK細胞對腫瘤細胞的殺傷,促進巨噬細胞的殺瘤作用。臨床實踐證明,幹擾素對血液係統、泌尿係統、腦部腫瘤有較好的療效,特別是對毛細胞白血病,緩解率達80%-90%。

(2)白細胞介素一2。白細胞介素一2可強有力地促進T淋巴細胞的生長和轉化,誘導和促進多種細胞毒細胞的活性,如NK細胞、細胞毒淋巴細胞、LAK細胞等,活化巨噬細胞,增強其殺傷活性。目前,白細胞介素一2已廣泛用於臨床。

(3)集落刺激因子。集落刺激因子是一種能刺激和促進粒細胞一單核細胞增殖的糖蛋白。在腫瘤治療中集落刺激因子主要起支持作用。它可減輕放療和化療引起的骨髓抑製,刺激和增強抗癌效應細胞的產生和功能。

(4)卡介苗。卡介苗可增強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功能,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促進白細胞介素-l的產生,誘導幹擾素、腫瘤壞死因子、淋巴毒素的產生,還可激活補體參與抗癌過程。臨床上已試用於惡性黑色素瘤、白血病、頭頸部癌、消化係統癌、呼吸係統癌、泌尿係統癌、乳腺癌等的治療。

(5)胸腺肽。具有促進T淋巴細胞成熟,誘導不同的T淋巴細胞亞群等免疫調節作用。臨床試驗表明,胸腺肽可提高患者的細胞免疫功能,延長某些癌症患者的生存期。

4.4.5牛物免疫治療的優勢和特點

優勢一,綠色安全,有效延長患者生命。生物免疫治療采用的是患者自身的細胞,在體外培養後輸入患者自己體內,故不會造成免疫排斥,並無任何毒副作用;可直接殺死癌細胞,控製腫瘤的發展及轉穆,延長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優勢二,減輕放化療毒副作用,鞏固療效。放療時運用生物免疫治療,可提高放療效果,減少放療毒副作用,減輕身體相關症狀,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促進機體的免疫功能重建;化療中同時使用生物免疫治療能增強機體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提高化療的效果,明顯減輕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有效提升患者的免疫功能。

優勢三,可實現帶瘤生存。由於生物免疫治療的指導思想是提高患者本身的抗癌能力,故從根本上節製了腫瘤的生長,可使腫瘤與機體維持一個平衡的對抗狀態,大大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期。

傳統的手術、放療和化療,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到達一定的高度後,未再顯現出新的優勢,特別是在單一細胞水平上均沒有抗腫瘤特異性。因此,利用它們來達到根治腫瘤的目的,或者說根除患者體內的每一個腫瘤細胞,無論從理論上還是技術上來說都是難以實現的,而殘餘的每一個腫瘤細胞通常是腫瘤複發的根源。並且,經過傳統方法治療之後的腫瘤殘留灶常會對再次放化療產生抗性。

在使用正確的免疫治療後,通過對免疫係統的修複甚至重建,可以清除傳統方法無法徹底清除的殘存腫瘤細胞,能夠在單一細胞水平上發揮殺瘤效應。同時,它具有很高的特異性,能夠特異性殺傷腫瘤細胞,而對正常細胞不造成傷害,因此具有毒副作用小這一顯著優點。這也是現有的唯一在理論上成立、在技術上可行的徹底根治腫瘤的方法。

4.4.6牛物免疫治療的現狀評價及前瞻

治療腫瘤和解除病痛,對於患者來說,其實後者更重要。因此,在腫瘤治療中,應該從患者的角度考慮,堅持以人為本的臨床治療原則,做到“痛苦最小化,效果最大化”,這就是綠色治療的核心意義。生物治療可以修複和增強患者自身的免疫係統,使患者體質越來越好,這是控製清除腫瘤,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基礎。

目前手術、放療和化療仍然是腫瘤治療的主要方式,這些治療主要是通過外因的作用達剄治療目的,而作為腫瘤第四種治療模式的生物治療則是通過充分調動內因起作用。理想的治療方法應該是合理利用外因,充分利用內因。傳統治療和細胞免疫治療可以收到互補效果。

從理論上講,生物免疫治療可以說是非常理想的療法。然而從實際應用來看,這種療法還存在很大局限性。比如說,除在少數病例可見到腫瘤縮小以外,大多數患者的治療效果較難評定。另外,生物免疫療法的費用相對較高,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製了它的應用。

不過,隨著相關醫學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生物免疫治療必將愈來愈完善,並在腫瘤治療中發揮巨大作用。

4.5癌魔的介入治療

現代影像學技術的發展,使得臨床醫生的“視野”得到了更遠、更細微的延伸。影像檢查已經成為當代醫生日常診療T作中必不可少的第三隻“眼睛”。

介入治療就是在現代先進的影像學設備(X線、CT、DSA、磁共振成像、超聲)引導下,利用微創技術,對疾病進行診斷和治療的一個手段。這項新技術以現代影像技術為基礎,融合外科技術和內科療法形成了微創性診療技術,並與內外科共同構成了臨床醫學三大診療體係。

我國介入放射學的創始人林貴教授最早對肝癌肝動脈化療栓塞術進行了報道。之後的30餘年,介入放射學在中國遍地開花,爭芳鬥豔,成為一門融醫學影像學和臨床治療學於一體的新興邊緣學科,涉及人體消化、呼吸、骨科、泌尿、神經、血管等多個係統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介入治療按照技術方法分為經血管途徑介入治療和經非血管途徑介入治療兩大類,其中腫瘤介入診斷與治療是研究最多、開展最早、內容最豐富、發展最快的一部分,介入微創治療正在成為21世紀腫瘤治療的主流技術之一。

血管途徑介入療法主要是針對腫瘤的供血動脈,或將抗癌藥物注射到腫瘤區,直接殺癌,或栓塞腫瘤供血動脈,阻斷腫瘤的營養供應,使腫痦體積縮小,或施行雙介入,將抗癌藥物和栓塞劑有機結合在一起注入靶動脈,既阻斷供血,同時藥物停留於腫瘤區,起到局部化療、殺死腫瘤組織的作用。

惡性腫瘤非血管途徑介入治療是在醫學影像設備如X線、CT、B超、磁共振成像的引導下,利用各種器械,對腫瘤進行診斷和治療。主要包括管腔擴張和內支架成形術、經皮穿刺瘤內注藥術、經皮多電極射頻/微波消融術、氬氦冷凍消融術、放射性粒子植入術等。

那麼,相對於傳統的外科手術,介入治療有哪些優點呢?

第一,介入治療無需開刀,一般隻需要局部麻醉而非全身麻醉,從而降低了危險性。

第二,損傷小、恢複快、效果好,對身體的幹擾不大,在最大程度上保護正常器官。

第三,對於目前尚無根治方法的惡性腫瘤,介入治療能夠盡量把藥物局限在病變部位,從而減少對身體和其他器官的毒副作用。

正由於以上諸多優點,許多介入治療方法成為某些疾病(例如肝癌、肺癌、腰椎間盤突出症、動脈瘤、血管畸形、子宮肌瘤等)最主要的治療方法之一。

4.5.1介入治療在腫瘤治療方麵的應用

(1)腫瘤血管靶向灌注化療栓塞。我們知道,大多數抗癌化學藥物都是濃度依賴性藥物,即腫瘤局部化學藥物濃度越高其療效也越好,濃度越低,不管作用時間多長都將無效。臨床上一些對化療不敏感的腫瘤,實際上因為是腫瘤的局部化療藥物濃度沒有達到,或無法以常規方法(口服、靜脈輸液)達到有效濃度。

若將導管插入腫瘤局部的供養動脈,直接向腫瘤區灌注化療藥物,可使得局部化療藥物的濃度提高近百倍。就像打仗一樣,局部投入超過正常幾百倍的兵力進行作戰,勢必形成優勢兵力,成功的概率會更大。這裏需提到一個常識:化療藥物的療效與濃度呈指數倍增的正比關係,即局部藥物濃度提高2倍,其療效將提高2x2=4倍,而局部藥物濃度提高20倍,其療效將提高20×20=400倍。

超選擇性動脈插管局部灌注化療藥物,可顯著提高腫瘤治疔效果,使得原來不敏感的腫瘤變得敏感。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見後勤供應在戰爭中的地位。在與腫瘤的抗爭中,又何嚐不是這樣呢?在經動脈灌注高濃度化療藥物的第一波攻擊後,如果進一步經導管注入栓塞微粒,阻斷腫瘤滋養血管,切斷腫瘤的“糧草”,那麼腫瘤將因缺血遭受第二輪打擊,腫瘤細胞必將大量壞死。

另外,介入治療不僅應用於惡性腫瘤,對於良性腫瘤行腫瘤滋養栓塞可以完全達到與外科手術相媲美的效果,比如子宮肌瘤栓塞治療可以完全消滅肌瘤,保全子宮、保留生育功能,可以避免外科子宮全切術給女性患者所帶來的不良後果。

(2)腫瘤非血管途徑介入治療。近10餘年來,腫瘤非血管途徑介入治療蓬勃發展,正在逐漸成為腫瘤根治性治療方法之一。它配合血管內介入治療能夠發揮1+1>2的效果。

射頻和微波消融屬於熱消融術,利用局部產生的高溫將腫瘤“燒死”;氬氦刀屬於冷消融範疇,利用局部針尖產生的極端低下的溫度(-140℃)將腫瘤細胞“凍死”;酒精消融屬於物理性消融術,利用酒精在組織內彌散使得局部腫瘤蛋白凝固性壞死;放射性粒子植入術利用放射性粒子持續產生的叫射線和X射線直接摧毀腫瘤細胞的DNA結構,導致組織細胞死亡。

無論是射頻消融、微波消融、酒精消融,還是氬氦刀冷凍消融,抑或放射性粒子植入術,都是直接穿刺的靶向治療範疇。它們就像“導彈”一樣,在影像學精確導航下直抵腫瘤中心,對腫瘤進行物理性、化學性或生物性的毀損,直接將腫瘤摧毀,破壞腫瘤複發或殘留的溫床。

另外,介入治療在處理腫瘤並發症方麵也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比如肺癌出現上腔靜脈壓迫綜合征,可行上腔靜脈支架置人術;針對縱隔內腫瘤壓迫氣管導致的患者呼吸困難,可行氣管支架置人術;針對食管惡性腫瘤致患者吞咽困難,可行食管支架置入術;對膽道癌、胰腺癌或肝門腫瘤壓迫膽管,可以行膽管內支架置入術等。

4.5.2介入治療的地位

介入治療在現代腫瘤的綜合治療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當患者因化疔藥物毒性過大而無法耐受化療時,當反複放、化療後病灶仍進展時,當患者對常規靜脈化療不敏感,化療後腫瘤仍進展時,當患者無法進行根治性外科手術治療時,均可考慮腫瘤滋養動脈內局部灌注高濃度藥物,它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能降低腫瘤分期,有利於進一步選擇外科根治性手術。所有影像學上能看得見的病灶,都可以考慮局部介入治療聯合全身性治療,以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實質上,腫瘤介入治療是常規腫瘤放化療的有益補充,甚至在某些方麵超越了常規治療。

4.5.3介入治療的未來

腫瘤介入治療的發展曆史才30餘年,但它的m現使得腫瘤微創治療煥發了青春,正在逐漸成為腫瘤治療的主流技術。全國各地也在不停舉辦介入治療的學習班,其目的就是推廣介入知識,讓越來越多的醫生和患者能夠了解、認可、應用介入治療。

介入治療是個高科技依賴性交叉學科,伴隨著現代醫學的不斷發展,介入治療的器械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新的技術層出不窮,這必將為介入的未來提供更豐富和更全麵的技術支持。21世紀是微創的世紀,而以“靶向性、可重複、療效高、見效快、並發症低、多宗技術聯合應用、簡單易行”為特點的介入治療,必將發展成為腫瘤微創治療的主流技術之一。

4.6積極有益的姑息治療

眾所周知,早期癌症通過根治性療法是可以治愈的。然而遺憾的是,臨床上診治的絕大多數癌症均屬中晚期,其中有不少癌症一開始就失去了根治的機會。

針對這些晚期和臨終患者,醫生隻有通過姑息治療來緩解患者的痛苦。

姑息治療的理念是:尊重生命,對生命受到嚴重威脅的癌症患者進行積極全麵的醫療照顧;承認生命是一個過程,死亡是生命的終點;主張既不加速死亡,也不延緩死亡;既反對放棄治療,也反對過度治療。

20世紀80年代,世界衛生組織將腫瘤防控T作中“腫瘤預防、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三項任務,改為“腫痦預防、早期診斷、綜合治療、姑息治療”的四項任務。世界衛生組織特別將姑息治療列入解決癌症問題的四個重點T作之一,足見姑息治療在癌症治療中的重要作用。

4.6.1姑息治療在困難和曲折中前進

近代姑息治療的理念始於西方,1940年英國醫生開始嚐試用止痛藥治療患者,給予人道主義的醫療照護,取得了較好的醫療效果和社會效應。1964年,英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臨終關懷醫院,將傳統醫學與現代醫療相結合來治療晚期患者(主要是晚期癌症患者),此後世界各國紛紛效仿。1982年開始,世界衛生組織開始在全世界推廣癌症三階梯止痛原則,推動各國對癌症綜合治療中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認識。2005年10月8日,在“臨終關懷之聲”與世界各地的臨終關懷和姑息治療學會的聯合倡導下,國際上設立了第一個世界臨終關懷及姑息治療日,呼喚社會各界對癌症患者的姑息治療和臨終關懷給予理解和支持。

相對而言,我國癌症姑息治療事業起步較晚,已逝的著名腫瘤學家、安徽省腫瘤醫院李同度教授,1985年在國內首次提出“晚期癌症患者收治是個社會問題”,並於1987年自籌資金,籌建了安徽腫瘤康複醫院,重點收治晚期癌症患者,推廣癌症姑息治療理念。隨後,上海、北京、廣州、天津等地也紛紛響應,成立了終末期癌症患者關懷治療機構。在腫瘤學家李同度教授、孫燕教授、管忠震教授等的幫助和努力下,1994年8月,中國抗癌協會癌症康複與姑息治療專業委員會正式成立。隨後,遼寧、海南、安徽、湖北、廣東、北京、上海、重慶、山西、河南等地,也相繼成立了癌症康複姑息治療專業委員會及癌症止痛委員會。從此,我國姑息醫學事業有了蓬勃的發展。香港李嘉誠先生白1998年開始,在中國內地陸續建立32個寧養院,使家庭困難的癌痛患者在家就能得到免費的止痛治療,開辟了家居服務的新途徑,樹立了人文關懷邗慈善事業的樣板。

4.6.2實施積極有益的姑息治療

實施姑息治療要堅持整體觀念、全程管理、科學決策、人文服務的原則。簡單來講,就是不要僅治療“腫瘤”這個病,而是要治療患上腫瘤的“人”。

首先,要有整體觀念。進行姑息治療,要有與其他腫瘤治療手段相結合的整體觀念。手術、化療、放療等“以病為本”,主要針對腫瘤本身,不可避免會帶來並發症或副作用。對於臨床上的晚期腫瘤患者,這些“以病為本”的治療手段並不能使之達到治愈,也不一定能延長生存期。此時醫患雙方應權衡利弊,堅持“以人為本”的整體觀念,以改善生活質量為首要目的來決定治療策略。

在整體觀念方麵,有中國特色的中西醫結合腫瘤姑息治療值得肯定。它以個體化的綜合治療模式為指導,科學融人祖國醫學整體觀念及辨證論治理念,整合中西醫方法控製疼痛及其他症狀。中醫扶正,西醫祛邪,整體調節,維持身體的陰陽平衡和髒器功能。如化療中可能會出現嚴重的惡心、嘔吐及腹瀉,中醫藥可以減輕這些不良反應,使化療能夠順利進行。還有一些患者有嚴重的內科疾病,他們對化療毒性的承受能力比較低,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中藥的輔助治療能夠起到幫助作用。

在整體觀念方麵,還有一個需要特別強調的重點對象,就是老年腫瘤患者。

如果腫瘤患者是老年人,並且有嚴重的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或者中風後遺症等較嚴重的合並症,他們的治療與單純患有腫瘤的患者相比,在總的治療原則上有很大不同。對老年患者治療方案的選擇應充分考慮風險和受益,並對患者伴隨疾病給予恰當、必要的治療,這就需要多學科合作,需要腫瘤科、心內科、神經內科、內分泌科、呼吸科等方麵的專科醫師,進行多學科合作的團隊綜合治療。

其次,要堅持全程管理。姑息治療應盡早地用於癌症治療的早期,並貫穿腫瘤治療的全過程。在腫瘤治療的第一階段:患者的一般情況較好,剛剛開始治療,抗癌治療應與姑息治療相結合。在腫瘤治療的第二階段:抗癌治療可能不再獲益,應以姑息治療為主。在腫瘤治療的第三階段:癌症患者預期生存時間僅有幾周甚至幾天,處於癌症終末期,應為其提供臨終關懷及善終服務。

醫患雙方應共同努力,保障姑息治療貫穿於癌症治療全過程,癌症患者及其家屬盡早建立姑息治療概念,可使抗癌治療合理、受益。例如,緩解疼痛和其他令人病苦的症狀,應越早越好,最好與腫瘤治療同步進行。癌症患者麵臨的痛苦很多,主要有疼痛、惡心、嘔吐、呼吸困難、食欲不振、傷口潰瘍、腹脹、水腫、便秘、失眠等。這些痛苦有的與疾病有關,有的與治療相關。臨床實踐證明,治療開始就對這些痛苦症狀及時控製,患者獲益更大,醫患雙方應共同關注。“得了腫瘤就會痛”的觀點要不得,通過科學規範用藥,75%-80%的癌痛患者可以緩解疼痛。口服藥物無法止痛的患者,醫生還可以根據疼痛部位、疼痛性質、疼痛程度、腫瘤病情而設計個體化治療方案,如配合化療、放療、手術、椎管內和腦室內注藥技術、神經阻滯技術、患者白控鎮痛技術、皮下埋藏植入泵技術等。

第三,要堅持科學決策。所謂科學決策,就是決策一定要規範化。讓我們以癌痛的規範化治療為例,來解釋什麼是科學決策。疼痛是一種令人不快的感覺和情緒上的感受,急性疼痛是一種症狀,慢性疼痛是一種疾病。疼痛致使患者吃不下、睡不好,情緒低落,進而可能導致腫瘤複發。疼痛是惡性循環,癌痛引發的孤獨、焦慮、憂鬱、恐懼和絕望,會使有些晚期癌症患者想自殺或者安樂死。疼痛應記人癌症患者的生命體征記錄單,醫生應當充分利用白己的醫學知識,盡快為癌痛患者解除疼痛。但部分患者對嗎啡持有恐懼心態,怕上癮,其實不必這樣恐懼嗎啡。初期的疼痛若不及時治療,將會在相應的中樞神經係統形成一個永久性的反饋,即使引起疼痛的腫瘤已經切除,還是會提示患者患病部位還在疼痛。

患者及其家屬應該明白,止痛治療是不會加重病情的,止痛治療是癌痛患者的首選治療。我們不能想象,一個痛不欲生的癌痛患者怎麼能夠平靜地接受放化療和其他治療。隻有疼痛控製了,感覺舒適了,患者才有條件得到充分的抗癌治療。醫生都有這樣的經驗:一個得到充分止痛的癌症患者,病情發展往往較慢。

世界衛生組織所提倡的疼痛“三階梯”治療,是根據癌痛的輕、中、重三種程度,把治療分成三個階段,對其分別采取不同的用藥方案進行治療。目前,國際公認的癌症止痛首選藥物是阿片類製劑。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我國是世界上對麻醉藥品使用管理最嚴格的國家之一;也是100多個有統計的國家中,麻醉藥品人均使用量最低,用藥結構最不合理的幾個國家之一;有些醫生在患耆需要用強效阿片類藥物時也不敢開處方,怕負責任,因而無作為,少作為。但近年來,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國醫用嗎啡消耗量從1984年的4千克已增加到2010年的971千克。

第四,要堅持人文服務。所謂人文服務,就是決策一定要個體化、人性化。

罹患癌症可以說是人一生中所遇到的最重大的創傷性經曆之一,患者往往認為這個世界對白己太不公正了。但經過最初的震驚和質疑後,他們就會接受現實,並希望有人能幫他們尋找生命中的意義。晚期癌症患者更是如此,軀體和精神的雙重折磨使得他們在心理、社會、人際關係等方麵產生不同程度的變化。要關注癌症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社會問題。很多家屬在患者住院期間,麵對親人死亡的巨大陰影,難以逾越心理的障礙,不停地在治療和不治療之間搖擺。香港中文大學對乳腺癌和肺癌患者進行有關情緒困擾的研究,發現分別有近40%及30.6%受訪患者有抑鬱及焦慮的傾向。

不管世界各國的社會發展、宗教背景、醫院體製及對死亡的看法有何差異,都有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就是全人類都一致希望能夠在無痛苦、安詳的氣氛下結束自己的生命,能夠在與病痛鬥爭的歲月中過得更充實、更有尊嚴。死亡是每個人遲早要麵對的必經曆程,有生必有死。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對生存質量的關注,越來越多的人願意接受臨終關懷這種完整照顧的特殊服務。人們提倡優生,重視優活,卻忽視優死。死亡教育可使人們客觀地麵對死亡,有意識地提高人生之旅最後階段的生命質量,以坦然無憾的心情告別人生。

晚期癌症患者的姑息治療中,首先要有效控製疼痛等症狀,讓患者的身體舒適;來自親人、朋友及社會的關心可使患者感覺生活有價值、有信心與勇氣,進而協助患者發現自己的責任、使命與價值,找到生命的意義,從而有力量麵對一切苦難甚至死亡,積極樂觀地生活。這種軀體、心靈的全麵照顧,讓患者達到身心平安,能明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癌症不僅摧殘患者的身心,也擾亂了家庭的正常生活,尤其在臨終階段,日夜護理患者的家屬,每天目睹患者忍受病痛折磨,患者的不良情緒常常也發泄在家屬身上,家屬常m現抑鬱、焦慮、軀體症狀和睡眠障礙。可設立心理谘詢室對患者及其家屬開展心理輔導,使家屬從容麵對各種壓力;也可讓他們了解一些心理學的知識,更好地為患者提供心理幫助和安撫。美國的一位臨絡關懷專家認為“人在臨死前精神上的痛苦遠遠大於肉體”。因此,在患者臨終時,最重要的是給予其心靈上的關懷,讓他們感受到人間真情,平靜安詳地度過生命最後的旅程。

4.6.3實施姑息治療的表現和態度

現代癌症姑息治療起源於腫瘤學。過去,公眾及學者針對腫瘤領域的興趣主要集中在根治性治療,而對於終末期腫瘤患者,大多采取忽視的態度,更有甚者幹脆放棄這部分患者。對於晚期癌症患者,醫患雙方似乎都希望治愈所有患者,然而事與願違,大部分患者的治療以失敗告終。發起於20世紀40年代的姑息治療,以關注病情複雜的晚期、終末期癌症患者為出發點,逐步發展成為腫瘤綜合治療的重要內容之一。

盡管醫學已經取得了明顯的進展,帶瘤生存率有所增加,但是成人腫瘤的治愈率並未顯著提高,最多也就是50%,這就意味著有一半以上的腫瘤患者需要姑息治療。腫瘤患者的姑息治療是腫瘤治療的重要部分,尤其對於晚期患者來說可能是唯一的治療措施。對於進展性和晚期患者,姑息治療雖不能治愈疾病,但能有效地緩解痛苦,維持和改善生理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姑息治療的目的必須是緩解痛苦,提高生活質量,而不是拯救患者死亡。醫生有責任盡可能地減少危險性,但不可能完全消除危險。我們應當認識到最終的悲劇不是死亡,而是喪失尊嚴和個性。

我們希望,腫瘤患者應遵循這樣的治療過程:第一步,在多學科綜合性腫瘤治療中心,進行全麵評估、正確診斷;第二步,進行多學科聯合、規範化、個體化的綜合治療;第三步,患者疾病穩定,製訂好後續治療計劃,在基層醫院進行定期隨訪檢查、注射某些毒性不太強的化療藥物或處理某些基本症狀。對於腫瘤患者,尤其是終末期癌症患者,更應注重在醫療中加人人文關懷。隻有解決了患者的軀體痛苦和精神痛苦,才能提高患者生存質量。以往,患者及其家屬常認為使用止痛藥易上癮,故不願使用此類藥物,但大量的循證醫學研究發現醫用成癮率為0.03%,加上慢性癌痛主要用緩釋製劑及臨床監控,發生率會更低。作為醫護人員,應教育患者及其家屬,糾正陳舊的觀念和錯誤認識。減輕患者症狀,解決患者困難,撫平患者的精神痛苦,是每個醫護入員的責任,也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4.7顧全大局的中醫中藥治療

中醫對腫瘤認識已久,對腫瘤的發生發展有獨到的見解,臨床治療實踐中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在近代,借助於先進的科學技術,以及隨著與西醫結合的深入,中醫對腫瘤的認識不斷加深,中醫中藥治療腫瘤的地位也逐漸被肯定。多年的臨床實踐證明,中醫治療腫瘤有以下優點:①整體觀念強,能增強機體全身的內在抗癌機製;②作用溫和,毒副作用小;③能彌補其他治療方法的不足,減少放、化療毒副作用;④無痛苦或痛苦較小,患者易接受。

4.7.1中醫治療腫瘤的法則

在廣大群眾中,早就有“急病看西醫,慢病找郎中”的傳統認識。治“有形”之瘤,固非中醫中藥之所長,但對預防尚未“成形”之瘤的發生,以及瘤切除後的複發,中醫中藥則可躍居主角之位,有其廣闊的用武之地。

在與惡性腫瘤做鬥爭的漫長歲月中,中醫學形成了較為係統的腫瘤病因、病機、施治法則等方麵的理論,曆代醫家治療腫瘤不外乎“堅者消之,留者攻之,結者散之,損者益之”四法。

中醫學對腫瘤病因的認識主要分為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麵,外因為六淫邪氣,內因為七情刺激和正氣不足。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機體陰陽失調,髒腑功能障礙,經絡阻塞,氣血運行不暢,氣滯血瘀、濕聚、痰凝、邪毒等因素,互相交結而導致腫瘤的發生。中醫治療腫瘤講究辨證施治,根據不同的病證,采取不同的治療法則。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當今中醫對惡性腫瘤的治療有了新的發展與創新,在古人的基礎上,在臨床實踐中不斷總結、歸納,結合現代中醫的理論,建立了大家公認的治療惡性腫瘤十大法則。

(1)健脾理氣法。健脾理氣法在惡性腫瘤治療中有重要地位。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人體五髒六腑的營養和生命活動的持續全依賴於脾胃的運化。脾虛水穀不運可生痰濕,脾虛失攝血液外溢可成瘀,脾氣升舉無力可致氣機升降失調,氣滯痰疑血瘀,日久形成腫塊,惡化為腫瘤。正如《諸病源候論》所說:“凡脾胃不足,虛弱失調之人,多有積聚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