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要素】
不管惡性淋巴瘤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如何先進,我們還是希望不要與它相遇。
先天的不良基因遺傳,我們無能為力。但當我們了解淋巴瘤相關的知識後,應該積極調整生活習慣,遠離不良環境因素,發現身體報警信號及時就診,這是預防淋巴瘤的關鍵要素。
孔子說,人生不斷的追求就是“參讚天地之化育”。對於惡性淋巴瘤的研究發展到現在,也仍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
淋巴瘤患者“同病不同命”確實是一種客觀事實。最現實的例子是霍英東患淋巴瘤後存活十年,羅京患淋巴瘤僅生存一年多時間。原因是多種的,包括淋巴瘤分類不同、疾病分期不同、患者身體素質或合並症不同,以及患者治療方法選擇的不同。如何根據目前先進的診斷分類方法,參透“同病不同命”的本質,采取積極有效的解決方法,是現階段亟待處理的問題。
對於複發、難治性淋巴瘤患者的治療仍是目前的難點,醫生正在探索增加用藥劑量、延長用藥時間或改變用藥方式等方案,結果暫時都不理想。最終有望解決該難題的方法是研發更有效的新型靶向藥物。但是新型靶向藥物的研發不僅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金錢,更需要在大量患者身上得到療效的確認,患者本身積極配合新藥、新方案的臨床研究,攻克這一難題才不會成為空談。
10.3男性的隱形殺手——前列腺癌
前列腺是一個位於膀胱下方、包繞在尿道周圍的腺體,正常如栗子大小,有尿道從中間通過,為男性所特有,分泌的液體是精液的一個組成部分。前列腺癌就是起源於這個小腺體的惡性腫瘤。前列腺癌主要青睞於老年男性,50歲以下男性很少見,但是大於50歲者,發病率和死亡率就會呈迅速增加。
據美國癌症協會估計.2004年在美國大約有230110例新發前列腺癌。在歐洲,每年得到確診的新發前列腺癌病例大約有260萬人,前列腺癌患者占全部男性癌症人數的II%,占全部男性癌症死亡人數的9%。我國前列腺癌發病率雖然遠低於西方國家,但近年呈顯著增高趨勢。據統計,我國每年大約有8萬名前列腺癌新增病例。
前列腺癌由來已久。早在兩千多年前,前列腺癌就已存在。通過影像學研究,葡萄牙和埃及科學家最新發現2250歲的木乃伊中有前列腺癌的改變。
【患病原因】
前列腺癌的發病與很多因素有關,其中老年男性和睾丸功能正常是必要條件。除此之外,前列腺癌的危險因素還包括:高脂飲食、肥胖、吸煙、酗酒、硒缺乏、維生素攝入減少、日光照射減少以及長期接觸化學物質鎘等。也有研究提示,遺傳因素是前列腺癌的重要病因之一。如果直係親屬患有前列腺癌,則其本人患前列腺癌的危險性增加1倍;而當2個或2個以上直係親屬患前列腺癌時,相對危險性會增至5-11倍。
【患者的痛苦】
前列腺癌被稱為老年男性的“隱形”殺手,是因為前列腺位置隱蔽,早期不會壓迫尿道而引起排尿困難等表現,所以發病早期和中期往往無任何症狀,很難引起患者的警惕。即使有所不適,如排尿困難等,也常常被誤認為是前列腺肥大而延誤早期診斷和治療。
腫瘤增大至阻塞尿路時,會出現與前列腺增生症相似的症狀,如有逐漸加重的尿流緩慢、尿頻、尿急、尿流中斷、排尿不盡、排尿困難甚至尿失禁,但血尿不常見,晚期出現腰痛、腿痛、貧血、下肢浮腫、骨痛、病理性骨折、截癱、排尿困難、少尿、無尿、尿毒症等。
【診斷方法】
前列腺癌並不可怕,早期發現,及時治療,可以治愈,不影響壽命。由此可見,前列腺癌的早期診斷十分重要。前列腺癌篩查主要包括經直腸指診、血清前列腺特異抗原(PSA)測定和經直腸超聲檢查三部曲。其中,直腸指診聯合抽血檢查PSA是目前公認的早期發現前列腺癌最佳的初篩方法。
PSA是由前列腺細胞產生和分泌的一種物質,正常情況下,血清PSA茌一個較低的水平。前列腺細胞以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細胞也可分泌PSA,前列腺細胞發生癌變會破壞正常的前列腺上皮細胞,使更多的PSA釋放人血液,從而導致血清PSA升高。因此,臨床上常用血清PSA來篩查前列腺癌。然而,血清PSA升高並不都是前列腺癌。正常血清總PSA值一般小於4ng/mL;血清PSA>10ng/mL的患者發生前列腺癌的可能性超過50%,血清PSA4-10ng/mL的患者中發生前列腺癌的可能性大約為25%。
對於PSA增高的可疑患者,多采用進一步的影像學檢查,主要是磁共振掃描,可以顯示前列腺包膜的完整性、是否侵犯前列腺周圍組織及器官,盆腔淋巴結受侵犯的情況及骨轉移的病灶,在臨床分期上有較重要的作用。當然,最後確診前列腺癌,還要通過前列腺係統性穿刺活檢以獲得組織病理學診斷。
【治療措施】
總體來說,前列腺癌的病程發展較為緩慢,病程較長,不同的前列腺癌患者病程差別很大。舉個形象的例子,我們可以把前列腺癌病程比喻成三種動物,即烏龜、猴子和兔子。一種前列腺癌如同烏龜,它可能一輩子趴在那裏一動不動,與患者共存;但另一種前列腺癌如同猴子,到處惹是生非,很快危及患者生命;還有一種前列腺癌如同兔子,潛伏在體內,伺機而動。針對這三類完全不同的前列腺癌狀態,在臨床上應給予不同的治療方案。具體選擇哪種治療方法,需要考慮患者的年齡、預期壽命、身體狀況、前列腺癌病變本身、經濟狀況以及患者和家屬的意願等多種因素,以便選擇適合患者的個體化療法。
對於低危前列腺癌、預期壽命短的患者,以及治療害處大於延長生命和改善生活質量等益處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可以觀察等待治療,通過主動監測前列腺癌的進程,在出現病變進展或臨床症狀明顯時給予其他治療。對於觀察等待的患者應密切隨訪,每3個月複診檢查PSA、經直腸超聲,必要時縮短複診間隔時間和進行影像學檢查。對於經直腸超聲、PSA檢查和影像學檢查確定為進展的患者可考慮轉為其他治療。
對於早期病變局限於前列腺內,預期壽命大於10年的前列腺瘟患者,多采用根治性切除術,可達到終身治愈的目的,也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隨著手術水平和解剖技術的提高,保留性神經和血管的根治手術,可使多數患者術後恢複性功能。
對穿破前列腺包膜、有局部侵犯的前列腺癌,可在新輔助治療的基礎上,考慮根治手術或去勢手術,並結合內分泌治療。晚期前列腺癌經抗雄激素治療,並根據情況結合局部放療、化療或冷凍治療等,絕大多數有較好療效。
內分泌治療起源於20世紀40年代,研究者發現了手術去勢和雌激素可延緩轉移性前列腺癌的進展,並首次證實了前列腺癌對雄激素去除的反應性。前列腺細胞在無雄激素刺激的狀況下將會發生凋亡。任何抑製雄激素活性的治療均可被稱為雄激素去除治療。我們機體的雄激素主要存在於睾丸和腎上腺內,因此手術或藥物方法去除睾丸和腎上腺分泌的雄激素,可達到最大限度阻斷雄激素,有效抑製前列腺癌病程進展的目的。
去勢治療分為手術去勢和藥物去勢。手術去勢即切除雙側睾丸,可使睾酮迅速且持續下降至極低水平(去勢水平)。主要的不良反應是對患者的心理影響。
藥物去勢,是指通過藥物阻斷睾丸內雄性激素分泌,其效果等同於手術去勢,但費用較高。
【預防要素】
前列腺癌的預防主要是二級預防。所謂二級預防亦稱“三早”預防,即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那麼,如何才能做到前列腺癌的三早預防呢?
首先是普查。目前普遍接受的有效方法是用直腸指診加血清PSA濃度測定。
檢測40-45歲以上男性公民血清PSA水平,並每年隨訪測定一次。這一普查方法經濟有效,如PSA超過4.0ng/mL再做直腸指診或超聲檢查,如果陽性或可疑再做針刺活檢。這一方法能十分有效地查m早期局限性前列腺癌。一般來說,遊離PSA增加見於前列腺良性增生,遊離PSA在前列腺癌患者中則減少。因此遊離PSA>25%的患者很可能(小於10%的概率)沒有前列腺癌,如果
其次,避免危險因素。這方麵很難做到,因為明確的危險因素有多種,遺傳、年齡等是無法避免的,但是潛在的環境危瞼因子如高脂飲食、鎘、除草劑及其他未能確定的因子則可能避免。現已知大約60%的致前列腺癌因素來自生存環境。堅持低脂飲食、多食富含植物蛋白的大豆類食物、長期飲用綠茶、適當提高飲食中微量元素硒和維生素E的含量等措施也可以預防前列腺癌的發生。
10.4頑固的骨與軟組織腫瘤
骨與軟組織腫瘤是指發生於骨骼與肌肉係統的腫瘤,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及生命的一類疾病。近年來發病率逐漸上升。它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生長於骨骼上的骨腫瘤,另一類是生長於肌肉、脂肪、皮下的軟組織腫瘤。
骨與軟組織腫瘤可分為良性和惡性,骨與軟組織良性腫瘤對人類的危害很低,一般不需特殊治療,相當一部分甚至不需手術治療。
骨與軟組織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很低,約占全部惡性腫瘤的1%。原發惡性骨腫瘤多見於青少年和中年人,常見的是骨肉瘤、尤文肉瘤、軟骨肉瘤、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脊索瘤等。常見的軟組織惡性腫瘤是滑膜肉瘤、纖維肉瘤、脂肪肉瘤、橫紋肌肉瘤等。骨轉移癌多見於中老年人,常見的原發腫瘤是肺癌、乳腺癌、腎癌、前列腺癌及甲狀腺癌等。
早期發現、正確診斷、及時治療對骨與軟組織腫瘤的預後有重要的影響。骨與軟組織腫瘤的正確診斷需要臨床表現、影像學表現及病理檢查三方麵結合。治療主要采取手術、化療、放療以及生物治療等綜合治療。
骨腫瘤屬於中醫骨瘤、骨疽、骨癆、石疽、石癰等範疇。早在隋代巢元方的著名醫書《諸病源候論》中即有記載:石疽者,亦是寒氣客於肌肉,折於氣血,結聚而成。其腫結確實,至牢有根,核皮相親,不甚熱,微痛,熱時白歇。此寒多熱少……故謂之石疽也……此由寒氣客於經絡,與氣血相搏,血澀結而成疽也。其寒毒偏多,則氣結聚而皮厚,狀如痤癤……故謂之石疽也。但中醫始終不能在骨與軟組織腫瘤的治療上給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古代西方對骨與軟組織腫瘤的治療也束手無策。T業化革命以後,外科技術得以發展,截肢術成為骨與軟紐織惡性腫瘤的治療標準。但即使徹底截肢,也隻有10%-20%的患者能夠長期存活,大部分患者在2年內死於肺或其他部位的轉移。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化療藥物開始應用於以骨肉瘤為代表的骨與軟組織腫瘤患者,並且取得了顯著的療效,至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逐步形成了新輔助化療的概念,即術前應用化療,在治療微小轉移灶的同時,控製、消除腫瘤原發灶以利於保肢手術的進行,並根據腫瘤對化療的反應調整術後的化療方案,降低局部複發率。目前,新輔助化療已在全球廣泛應用,肢體保留率在骨腫瘤治療中達到90%以上,骨肉瘤的5年生存率已達到70%以上。
【患病原因】
不同於食管癌、肺癌、宮頸癌等有明確致病因素的腫瘤性疾病,骨與軟組織腫瘤的確切病因至今仍未清楚。相關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l)外傷。雖然常有報道稱肉瘤患者病灶區有外傷史,但還不能肯定外傷就是肉瘤的病因。
(2)化學品接觸史。研究表明,接觸某些除草劑如苯氧乙酸或含有氯酚的木材防腐劑可能是軟組織肉瘤的高危因素。
(3)放射接觸史。外照射放療是軟組織肉瘤中唯一確切的病因。乳腺、宮頸、卵巢、睾丸及淋巴係統惡性腫瘤患者接受外照射放療後,其肉瘤的發病率可增加8-50倍。放療與肉瘤的發病間隔時間通常至少為10年。放療後產生的肉瘤通常惡性級別高,因此與其他肉瘤相比預後較差。
(4)遺傳易感性。骨與軟組織腫瘤的發生與特定的遺傳基因變異有關。例如,Gardner綜合征(家族性息肉病)患者患硬纖維瘤的概率較高;p53腫瘤抑製基因突變能導致肉瘤的發病率增高。
【患者的痛苦】
疼痛是骨與軟組織惡性腫瘤的重要症狀,開始時疼痛為間歇性,到晚期疼痛變為持續性,夜間明顯,以致影響睡眠,需服用強效鎮痛藥。良性骨腫瘤疼痛不重或沒有疼痛,骨樣骨瘤疼痛可以服用阿司匹林緩解,脊柱腫瘤可以引起放射痛,如放射至頸肩部、肋間及腰腿部。
逐漸長大的包塊是診斷骨腫瘤的依據。腫瘤逐漸長大,腫瘤侵犯局部出現包塊。良性骨腫瘤由於生長緩慢,包塊也慢慢長大,一般都是無意中偶然發現而說不出m現時間,這種腫塊對周圍組織影響不大,裉少影響關節活動。惡性骨腫瘤生長迅速,腫瘤可以很快增大,而且可以導致皮溫增高及表麵靜脈曲張。在長骨幹骺端可使關節腫脹活動受限,位於盆腔的骶骨腫瘤可造成便秘或排尿困難,長管狀骨骨骺內的軟骨母細胞瘤可以有關節腫脹積液。位於扁平骨的尤文肉瘤可以有紅腫熱痛、血象增高等表現。
惡性骨腫瘤患者可以由於輕微外傷造成骨折,出現腫脹、疼痛及異常活動。
晚期惡性骨腫瘤可以有貧血、消瘦、食欲不振及體溫升高等惡病質情況。
雖然目前骨與軟組織惡性腫瘤的治愈率已有顯著提高,但仍有30%左有的患者最終不治而亡。最典型的為骨肉瘤患者。此病發病高峰在10-20歲,這一時期的患者正是全家人的希望所在,患病之後給整個家庭帶來沉重打擊。惡性骨與軟組織腫瘤的致殘率也很高,許多患者治愈後留下肢體殘缺,不但給患者帶來極大的心理創傷,也使家庭喪失了勞動力。
【診斷方法】
骨與軟組織惡性腫瘤的診斷主要結合病史及臨床表現、輔助檢查、病理活檢三方麵來確定。
X線片、CT、磁共振和全身骨掃描(ECT),可明確骨腫瘤的部位、範圍及腫瘤與周圍正常組織的關係,有利於術前判斷腫瘤的良、惡性和判斷手術徹底切除的可能性。
骨與軟組織腫瘤的病理診斷結果十分重要。不同病理分型的腫瘤其治療方案相差甚遠,甚至完全不同。如骨肉瘤的最佳治療方案為新輔助化療+手術,而軟骨肉瘤的標準治療方案為徹底的手術切除。但由於骨與軟組織腫瘤的組織多樣性,此類腫瘤的病理診斷比較困難。
惡性骨與軟組織腫瘤的早期診斷和治療不但能夠顯著提高治愈率,降低手術難度,提高保肢率,也能大幅度降低醫療費用。早期發現、正確診斷、及時治療對預後有重要的影響。
【治療措施】
由於骨腫瘤的起源比較複雜,種類也十分繁多,生物學特性差異大,其治療頗具挑戰性。骨與軟組織惡性腫瘤治療方案取決於病理診斷結果,不同類型的腫瘤有不同的治療方案,但基本治療措施不外乎手術、化療、放療。
(1)手術。手術是治療骨與軟組織惡性腫瘤的主要手段。幾乎所有骨與軟組織惡性腫瘤都需要手術切除。
悲性骨腫瘤的手術方式要根據腫瘤性質和生長部位製訂,主要包括腫瘤切除後的人T骨(人T合成的骨頭)填充、自體骨(自己的骨頭)移植、腫瘤瘤段骨滅活再植、同種異體骨(俗稱“別人的骨頭”)置換、人T假體置換等,對於較晚期的患者可直接實施截肢術。
惡性軟組織腫瘤的手術方案主要是廣泛的手術切除,這往往需要進行白體的皮瓣移植以覆蓋無法閉合的創麵。
(2)化療。化療應用於骨與軟組織惡性腫瘤的治療已三十餘年,目前化療藥物的研製、化療的方法及療效已顯著提高,化療已成為與手術治療、放療、生物免疫治療等同樣重要的治療手段。
有些骨與軟組織惡性腫瘤在手術前往往需要化療,如骨肉瘤、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等。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新輔助化療”。在骨肉瘤治療中采用“新輔助化療”方案,可使骨肉瘤患者的生存率從不足20%提升到現在的70%-80%。通過新輔助化療,骨肉瘤患者保肢重建術的可能性和成功率也大大提高,改變了過去以截肢為主的治療方式。
(3)放療。大部分骨與軟組織惡性腫瘤的放療效果不佳。化療不敏感的惡性腫瘤可考慮進行放療。
【預防要素】
由於骨與軟組織腫瘤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對其預防也沒有特異性的辦法。
與其他疾病的一般預防方法一樣,骨與軟組織腫瘤的預防主要是“定期體檢,早診治”。
大多數惡性腫瘤在卅現不適症狀時已是中晚期,而體檢能夠發現大多數早期腫瘤。在群眾中宣傳腫瘤的防治要從“勤體檢,早治療”人手。所以無論年齡大小,至少每年一次的體檢十分重要。在體檢發現異常或m現身體某一部位的疼痛、酸脹、麻木、腫塊時,都應盡早去醫院進一步診治。如果確診為骨與軟組織腫瘤,或當地醫院無法明確診斷,則應盡快去骨與軟組織專科進行正規的診治。
10.5直接威脅生命器官的腦腫瘤
2005年底,解放軍304區院神經外科收治了一名左側大腦半球大範圍腦膠質細胞瘤的患者。患者曾被國內幾家著名的大醫院誤診為腦梗死。304醫院認定其為一種臨床上少見的腦膠質細胞瘤,其原因與患者長期使用手機有關。理由有三:一是腫瘤的形狀,臨床上常見的膠質瘤增殖中心為團塊狀,且向周圍正常腦組織呈蟹爪樣浸潤生長,而此患者的腫瘤呈彌漫性散落樣生長,周圍邊界不清。
二是此患者的腫瘤發生於顳頂枕交界區,這個位置生長腦瘤在臨床上極為罕見。
三是患者使用手機長達8年之久,且習慣於用左手接聽手機,瘤區正好是手機天線的輻射區。
這是國內首例懷疑與手機輻射有關的惡性腫瘤報道。然而針對手機輻射是否導致腦瘤,也有人發出了不同的聲音。2000年末,國際權威醫學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刊登了8名醫學專家曆經5年完成的一項調查報告,內容是對900名手機使用者長期隨訪後認為腦瘤發病率與使用手機無關。
腦腫瘤是什麼樣的疾病?它和手機電磁輻射有關聯嗎?相互矛盾的研究結果雖然不能給人明確的結論,但也反映出人們對於腦腫瘤病因的困惑。
俗話說,大腦是人體的“司令部”,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腦部產生感覺、記憶、思維,還支配著軀體運動,腦的主要生理幾乎主宰了所有的生命活動、精神活動和感覺運動等。按照生理係統劃分,腦和脊髓同屬於中樞神經係統,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是生命的中樞。既然腦對於機體如此重要,此處如果生長了腫瘤,其後果可想而知。
我們平時所說的腦腫瘤,也就是指發生在顱內的各種腫瘤。它包括中樞神經係統腫瘤的各種原發性腫瘤和轉移性腫瘤。原發性顱內腫瘤可發生於腦組織、腦膜、顱神經、垂體、血管殘餘胚胎組織等。繼發性腫瘤指身體其他部位的惡性腫瘤轉移或侵入顱內形成的轉移瘤。
原發性腦腫瘤有良性與惡性之分,各種良性腦腫瘤約占40%,帝見的有腦膜瘤、垂體瘤、神經鞘瘤、顱咽管瘤、海綿狀血管瘤、表皮樣囊腫等。原發性惡性腦腫瘤占全部腦腫瘤的40%-45%,原發性惡性腦腫瘤的成年人群發生率為(4-6)110萬。惡性腦腫瘤中最常見的有星形膠質細胞瘤、少突膠質細胞腫瘤、室管膜性腫瘤、混合型膠質瘤等,這些被統稱為“膠質瘤”,而不是稱為“腦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分級標準惡性腦腫瘤分為I-Ⅳ級,其中,I、Ⅱ級為低度惡性腫瘤,Ⅲ、Ⅳ為高度惡性腫瘤。還有一些較少見的腦惡性腫瘤,如髓母細胞瘤、生殖細胞瘤、淋巴瘤、神經節細胞瘤等。
腦轉移性腫瘤占全部腦腫瘤的15%-20%,惡性腫瘤死亡病例中有10%-50%可有腦轉移。最易發生腦轉移的惡性腫瘤是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瘤、結腸癌等。
腦腫瘤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從新生兒到老年人均可發生,但最多見於20-50歲者。15歲以前的兒童以星形細胞瘤、室管膜瘤、成髓細胞瘤、顱咽管瘤等較多見。20-40歲則以星形細胞瘤、垂體瘤、腦膜瘤、聽神經瘤等較多見。30-50歲則以多形性膠質細胞瘤、轉移瘤等較多見。
在全身惡性腫瘤中,惡性腦腫瘤約占1.5%,居第11位,列胃、肺、肝、食管、乳腺、直腸、結腸、胰、膀胱及鼻咽部癌腫之後。男性稍多於女性。在兒童腫瘤中惡性腦腫瘤所占比重較大,約為全身腫瘤的7%,占全部腦腫瘤病例的20%。
【患病原因】
經常有患者問醫生:人為什麼會患上腦腫瘤呢?這個問題其實也困擾著醫學T作者。目前尚不清楚是什麼原因導致了腦細胞異常的、不可控製的生長而發生腦腫瘤。腦腫瘤的一個已經證實的風險因素是暴露於放射性環境中,其他風險因素的研究仍在進行中,如接觸特定的化學物質、遺傳因素或感染等。尚無證據表明使用手機、染發等與腦腫瘤有關。目前看來大多數原發的腦腫瘤患者無腦腫瘤家族史和遺傳性。僅在多發性神經纖維瘤病1型和2型的患者家族中有遺傳傾向。既然腦腫瘤的病因尚不甚明確,難以從病因學方麵預防腦腫瘤的發生,我們更需要擦亮眼睛,盡早發現和診斷腦腫瘤。如何早發現?我們應該先認清腦腫瘤的表現。
【患者的痛苦】
(1)顱內壓增高的症狀。腦處於顱骨的包裹保護之中,成人顱骨昱然沒有彈性,所以成人的顱腔容積是固定不變的。腦腫瘤作為新生物,必然會擠占正常腦組織的存在空間,產生占位效應,這就會引起不同程度的顱內壓增高。臨床主要表現為間斷性頭痛、噴射性嘔吐、視神經乳頭水腫等。尤其是生長在第三腦室、第四腦室、中腦導水管附近的腫瘤,即使腫瘤不大,也可能會因為阻塞腦脊液循環通路導致腦積水,同樣引起顱內壓增高的臨床表現。
(2)腦局部神經症狀。腦腫瘤本身對周圍正常神經組織的壓迫或破壞所引起的局部神經症狀也會因為腫瘤的位置不同而有所不同,比如:額葉腫瘤常伴有精神症狀,記憶力改變並且容易導致運動性癲癇發作等;頂葉腫瘤常導致感覺障礙,腫瘤影響到中央溝部位時會導致肢體活動障礙等;顳葉腫瘤可影響視力,且容易產生顳葉性癲癇;枕葉腫瘤影響視野,可致幻視等;基底節區腫瘤多導致癱瘓;蝶鞍部腫瘤多表現為內分泌紊亂及視神經、視交叉受壓兩方麵症狀;腦室內腫瘤常導致梗阻性腦積水,早期產生顱內高壓的症狀;小腦附近腫瘤多導致肢體共濟失調、肌張力減低、聽力受損等後組顱神經損害的症狀。腦幹腫瘤可直接影響呼吸、心跳導致死亡等。
【診斷方法】
(l)-般的體格檢查。應對神經係統做全麵的檢查,根據病史、腫瘤生長部位有所側重,如蝶鞍區腫瘤檢查視力、視野、內分泌等,小腦橋腦角腫瘤檢查聽力等。
(2)神經影像學檢查。是最主要且必不可少的檢查項目,有多種方法可以選擇。由於CT和磁共振掃描的問世,其他的輔助檢查已較少應用。
CT檢查是最常用的檢查方法之一。一般70%-80%的腫瘤可由CT診斷,另外CT檢查花費時間短,可作為篩查神經腫瘤的手段之一。
磁共振掃描檢查是腦腫瘤最主要的檢查方法,特別是磁共振平掃加增強掃描是確診腦腫瘤的“金標準”。它不僅能顯示腫瘤的位置、大小、形態,還可以清楚地顯示腫瘤與周圍組織的關係。另外,磁共振掃描的一些特殊檢查手段對腦腫瘤還有更高的診斷價值。如磁共振波譜(MRS)可以評估腫瘤與正常腦組織的代謝差異,以判斷腫瘤的良、惡性以及惡性程度;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玎以了解腦內動脈血管的通暢情況,幫助診斷血管性瘤和腦動一靜脈畸形、動脈瘤,還能了解腦腫瘤的血液供應情況;磁共振灌注成像(PWI)可以測量腫瘤區域腦血流容積;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DTI)能夠在手術前準確評價腦腫瘤生長與鄰近白質纖維束的空間解剖關係,明確白質纖維束受壓移位或受侵襲的狀況,並為手術計劃的製訂及患者的預後提供重要的指導信息。
(3)神經核醫學檢查。近幾年發展起來的PET-CT檢查、SPECT檢查等可以早期診斷腫瘤,區分腫瘤良、惡性,明確腫瘤有無複發、放射性壞死、轉移等,對惡性腫瘤的早期診斷有重要價值。
【治療措施】
大多數人都有這樣一種概念:得了腦腫瘤就等於被判了死刑。確實,因為腦功能的舉足輕重,腦腫瘤比起其他部位的腫瘤,對生命的威脅更大也更嚴重,對人生活質量的影響也會更明顯。腦腫瘤的治療是現代腫瘤治療學中的難點之一,神經外科手術治療腦腫瘤是醫學中最年輕最複雜的一門學科。因手術風險較大,在其發展的初期,麵臨著種種困難。20世紀以來CT和磁共振掃描的相繼應用為神經腫瘤的診斷及治療帶來一場不可估量的技術革命,神經腫瘤外科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階段。1968年,以瑞士學者雅夏戈為代表的神經外科醫生首先開展在顯微鏡下進行手術操作,標誌著神經外科進入到顯微神經外科時代,使得手術精確性和治療效果大為提高,術後並發症大大減少。頭顱1刀和新型化療藥物替莫唑胺的問世及臨床應用,為腦腫瘤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治療手段,並提高了臨床治療效果。
日前,對腦腫瘤中的良性腫瘤采用顯微外科技術的手術治療方法大多數能夠完全治愈;而對於一些位置深在或長在重要功能區和重要血管神經組織周圍且體積較大的腦良性腫瘤,常常采取在保證患者生命安全和保存重要神經功能的情況下盡可能切除腫瘤的原則;對於不能完全切除的殘留腫瘤組織可進行術後叫刀治療或普通放療,以延緩腫瘤複發;對於一些位置深在或長在重要功能區和重要血管神經組織周圍且體積較小的腦良性腫瘤,可以直接采取叫刀治療,以朔縮小腫瘤或控製腫瘤的生長。
良性腫瘤病程較長,生長緩慢,手術完全切除後不易複發,預後大多良好,但生長在腦幹等重要部位的腦瘤,手術隻能部分或大部分切除,手術後瘤體還會複發,預後較差。垂體瘤、顱咽管瘤、膽脂瘤等顱內良性腫瘤手術不易切除幹淨,叫刀、X刀、放療並不可能徹底殺死腫瘤,因此部分患者手術後仍然會有複發的可能。這就是為什麼有些腦內的良性腫瘤預後不良的原因所在。
對於原發的惡性腦腫瘤的治療國內外多采用以手術為主,結合放療、化療、免疫治療和中醫中藥治療的綜合治療方法。但大多都難以治愈,僅能起到延長生命、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惡性腦腫瘤病程短、發展快,根據惡性程度高低、手術切除的多少或放化療的敏感度,複發有早有晚;生長在腦幹、丘腦等重要部位的腫瘤難以手術或不能手術;X刀、放射等治療後的腫瘤可有縮小或短時間內控製增長,以後瘤體還會再生長、複發;高度惡性的腦腫瘤手術和放、化療後平均生存期僅1年左右,5年存活率約9.8%,低度惡性的腦腫瘤5年生存率為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