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1 / 2)

道光三十年(1850年),道光皇帝駕崩。臨死前,道光皇帝親口宣布奕詝為繼承人。奕詝毫無爭議地登基稱帝,改年號為“鹹豐”。“鹹”是普遍的意思,“豐”是富足的意思,“鹹豐”就是“天下豐衣足食”的意思。

杜受田是奕詝能夠當上皇帝的頭號功臣。鹹豐帝即位後立即提升杜受田為太子太傅兼吏部尚書,隨即調任刑部尚書、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鹹豐二年(1852年),黃河決口,山東、江淮地區受災嚴重,。杜受田頂著烈日在,前往賑災,途中觸染暑疫瘟疫,死在了工作崗位上。鹹豐帝聞訊痛哭失聲,追贈杜受田為太師大學士,諡號“文正”。杜受田靈柩返回北京的時候,鹹豐皇帝親往祭奠,撫棺痛哭。之後,再也沒有漢族大臣死後被追贈為太師大學士,可見鹹豐對杜受田的感激與恩寵程度。

鹹豐登基之初,與許多年輕帝王一樣,也有過銳意圖強的創舉。但是一來國家積弊日深,二來鹹豐能力有限,拿不出什麼新鮮的政策方針來,執政起來無非是是新瓶裝舊酒。結果是朝政毫無改善,反而是打擊了鹹豐自己的積極性。鹹豐也真是苦命,剛即位,太平天國運動就爆發。這場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組織為完善的農民起義,席卷大半中國,幾乎斷送了清王朝的統治。鹹豐開始以傳統鎮壓農民起義的方式一再圍剿,又要防止漢族官僚掌握實權。結果導致太平天國運動成為清朝弊政的總體現,成為封建社會保守僵化、積貧積弱局麵的總爆發。太平天國越剿越多,直至建立了與清朝相抗爭的政權。鹹豐沒辦法,大量提拔漢族大臣參與軍務,總算是提出了一個大的政策改革。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中興名臣”都是在鹹豐朝時先後登上政治舞台。在中央朝廷中,肅順等人支持漢族大臣,協助鹹豐皇帝清剿國內造反者,日益為鹹豐皇帝所倚重,形成了一大政治勢力。但鹹豐和肅順等人的有限認識和政策創新都集中在傳統的國內政治領域,對於日益增加的國際交往和英法等西方大國的覬覦侵略,既看不清楚,更談不上有所反抗。

相反,無緣皇位的奕在近代曆史舞台上的表現比身為皇帝的鹹豐要耀眼得多。

鹹豐帝剛即位時,即按父親道光皇帝的遺詔,封19歲的奕為恭親王,恩遇超過其它諸王。這可能是道光皇帝對奕這個皇位競爭失敗者的補償,也可能是希望弟弟的才能能夠輔助忠厚守舊的哥哥,匡扶大業。1852年,奕受命在內廷行走。1853年,太平天國北伐軍由揚州進人安徽,殺入河南,直逼直隸。在危機時刻,鹹豐帝打破親王不能任軍機大臣的祖製,任命奕折為“軍機大臣上行走。”奕成為了掌握實權的親王,威信日隆,在鎮壓太平軍北伐期間“參讚軍務,夙夜勤勞”,布防及時,為守衛京畿消滅北伐太平軍立了大功。

但在平息太平軍北伐之後,鹹豐帝妒嫉奕的才幹,又擔慮弟弟勢力過大,就借口奕在其母喪期間為母爭封,禮儀失當,於1855年罷免了奕新的軍機大臣、宗人府宗令已、都統等軍政要職,仍命在內廷行走。

對於日益增加的國際事務,奕興趣很大,很認真地研究近代中國政治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一些守舊的官員攻擊奕是“鬼子六”,也反映了奕“開眼看世界”的務實一麵。

鹹豐皇帝在近代史上返下了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因為他的極端無知和自閉,導致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發生和擴大,進而導致了北京的淪陷和圓明園的大火。

1856年2月29日,西林縣代理知縣張鳴鳳因縣府緝拿犯法徒眾與在本縣私自傳教的法國傳教士馬賴發生衝突,重刑將馬賴殺死。當法國公使查問馬賴下落時,張鳴鳳卻矢口否認,極力隱瞞馬賴傳教和被殺一事。不知是因為西林過於偏僻,還是廣西省府官員失察,廣西按察使和兩廣總督到了1858年初還對張的話信以為真,據此回答法國公使和上奏朝廷。

同年10月,廣州水師在中國商船“亞羅號”(該船雖然在英國香港注冊,但是被檢查時注冊有效期已過)上,緝捕了海盜和水手。英國領事無端幹涉,硬說“亞羅號”是英國船要求中國方麵釋放被捕的人,並向英方賠禮道歉。兩廣總督葉名琛怕事態擴大,釋放了被捕的水手,但拒絕道歉。

這兩個事件都隻是幌子。英國就借所謂的“亞羅號事件”炮轟廣州,挑起戰爭。法國即借口馬賴被殺事件,與英國組成聯軍。第二次鴉片戰爭正式爆發。英法兩國真實的侵華原因是希望進一步打開中國大門,在中國博取更大利益。在政治上,他們希望中國嚴格按照外交規則、外交條約來行事。特別是希望與清朝政府建立穩定、常駐的外交關係。對於鹹豐為首的清政府來說,依然盲目自大,堅持傳統的朝貢外交製度,隻願意做小修小補。比如英國政府強烈要求清政府忠實履行《南京條約》的規定,讓英國官員和商人可以自由進入廣州城。但鹹豐皇帝將讓洋人進城看成可是夷夏大防的大事,拒不執行條約規定。道光皇帝和西方欽定的條約規定,中外條約滿十二年之數後,西方可與中國再行籌議。鹹豐皇帝出爾反爾,拒絕重開談判。終於小嫌釀成大釁,引發了一場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