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2 / 2)

1858年5月,英法軍隊侵入天津城郊,並揚言要進攻北京。鹹豐慌忙議和,分別與英、法訂立《天津條約》。《天津條約》簽訂後,英法聯軍撤離南下。鹹豐事後對條約內容後悔了,尤其是不願意接見外國公使。他下令交涉取消公使駐京、內地遊曆、內江通商等條款,並不允許英法外交人員到北京換約。但英法方麵不同儀變易既定條款,並堅持要在北京換約。1859年,英法公使按照條約規定,在軍艦的護送來前來天津外海要求進京換約。蒙古親王僧格林沁奉了鹹豐皇帝的密旨,對英法外交使團發動了襲擊,。不知外交為何物,舉止失措的清朝政府又主動授人口實。英法兩國勃然大怒,擴大了侵華戰爭。

1860年夏天,英法聯軍屢敗清軍,兵臨通州。鹹豐皇帝急了,再次與英法聯軍展開外交交涉。英法聯軍同意交涉。在與英法聯軍的談判中,清朝政府又與英法聯軍在外交禮儀上發生了糾紛(對於通商、稅則等西方關心的實質內容,清政府興趣不大)。欽差大臣、全權代表載恒要英方代表巴夏禮麵見皇帝時下跪禮拜,遭到巴夏禮反對。鹹豐皇帝覺得自己願意談判,接見英國使節已經是莫大的恩典了,堅持要外國人“跪拜如儀,方可許可”,談判遂告破裂。僧格林沁的軍隊遂將巴夏禮和隨團采訪的《泰晤士報》記者等一行39人截拿扣押送往京師刑部,關進“天牢”,以作為人質。英法聯軍要求釋放使團,未果。誰知第三天,3名人質死於天牢的消息傳到軍中。(當時禁在天牢裏的人質每日沒少挨打,飲食無著,在短短25天裏,就有21人在天牢中被折磨致死。交還的屍體有的還被中國人分成了好幾塊。)英法聯軍於是做出了攻占北京的決定。

本已弱勢的清王朝,被極端愚昧的情緒支配,結果釀成了大禍。

英法聯軍於1860年8月逼近天津。9月18日,怡親王載垣、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等人拘留了英國使團巴夏禮等26名英國人和法國人13名。侵略聯軍決定向北京進攻。9月21日,清軍在八裏橋戰敗,聯軍兵臨城下。鹹豐皇帝決定求和。當時北京城找不出一個懂英文的人。滿清貴族中隻有奕一個人願意和外國人打交道,而且也對國際問題有所認識,所以才被時刻防範著他的鹹豐皇帝授予了留京應對的實權。鹹豐帝逃往熱河。受命於危難之際的奕,在大兵壓境之下,代表清朝簽訂了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條約》。當時的北京依然保留著政府框架,大批官員留守,京畿軍事力量仍在,都受奕節製。鹹豐皇帝西逃承德,卻使自己防範的弟弟成為了擁兵在外、自成氣候的親王集團。

1861年鹹豐帝在病危時,將身後的大政是托付給肅順集團的。8月22日鹹豐帝病逝,遺命肅順、載垣、端華等八人為“讚襄政務王大臣”輔佐年幼的皇太子載淳執政,總攝朝政。

在這裏,鹹豐皇帝和肅順、奕兩派政治勢力都忽視隱藏在承德的一個不簡單的女人——妃子葉赫那拉氏。鹹豐死後,葉赫那拉氏被稱為慈禧太後。

慈禧太後,那拉氏,祖居葉赫,故稱葉赫那拉。滿洲鑲藍旗人。父惠征,曾任安徽徽寧池廣太道道員。葉赫那拉氏是滿族八大姓氏之一,其祖先最早可追溯到五代時期的海西女真。但真正讓葉赫那拉揚名天下的是慈禧太後。慈禧太後由選秀女入選鹹豐後宮,在殘酷的後宮爭鬥中脫穎而出,並生下了鹹豐帝唯一的兒子——載淳。鹹豐在臨死時,人為製造了權力結構的複雜性。他將自己的兩枚印章(“禦賞”和“同道堂”)的作用提升。“禦賞”章讓皇後慈安掌握;“同道堂”章由同治掌握,同治年幼歸慈禧掌握。鹹豐規定皇帝發布詔諭時,除了玉璽必須蓋上這兩枚章才能生效。葉赫那拉氏就是利用這枚印章開始,牽製肅順集團,聯合奕集團,發動“辛酉政變”粉墨登場,縱橫近代政治舞台的。慈禧太後這個幹政的女主,成為了同治、光緒兩朝的實際統治者,推行了許多功過難辨的政策方針。

如果曆史能夠假設,我們假設奕被道光皇帝立為了繼承人。奕成為了皇帝後,極有可能實事求是地麵對傳統王朝麵臨的一切問題,打開國內正視世界形勢的變化(起碼不會像鹹豐朝那樣的愚昧自閉)。盡管中國落後的局麵不會驟然改觀,但第二次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辛酉政變和慈禧太後垂簾聽政等為曆代史學家所詬病的事件都不會出現了。從奕在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真實表現,我們有把握確信這些推論都是會成立的。

遺憾的是,曆史是不能假設的。清朝末期的道路很大程度上是道光皇帝為後人選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