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1)(1 / 3)

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同樣皇帝的寶座也不是輕易能坐得了的的。什麼人能坐皇帝的位置,什麼時候能坐,應該怎麼坐,坐之前需要做些什麼準備,這一切都是有明確而又嚴格的規定的。它們構成了中國曆史上的皇太子製度,衍化出了形形色色的“皇太子政治現象”。而參與其中的主角是一群邂逅皇位的、既幸運又不幸的孩子們。

皇太子製度

何謂皇太子?

皇太子是皇位的法定繼承人,一般是現任皇帝的兒子。

秦始皇確立了皇帝製度後,自稱“始皇帝”,子孫後代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直到千萬世。這個皇帝製度就是“家天下”的世襲製度,子承父業。曆代皇帝一般都在生前就冊立皇太子,給自己預留一手,免得萬一哪天自己“嘎嘣”一下升天了,朝廷不至於群龍無首、四分五裂。其實在秦朝統一之前,周朝和列國都有預立儲君的傳統。隻是當時稱為“太子”,而不叫“皇太子”而已。除了秦朝因為短命沒來得及正式確立太子、清朝雍正皇帝以後采取秘密建儲製之外,其他王朝中國曆史上其他時期都冊立過皇太子。

既然皇太子是未來的皇帝,國家的儲君,那麼冊立皇太子要舉行盛大的典禮,經過嚴格複雜的儀式才能最終確定。典禮和儀式結束以後,朝廷建立專門的太子官署就,開始負責起皇太子的衣食住行和教育、出巡、交際等事務來。皇帝一般都會延請貴戚重臣作為皇太子象征性的師傅,同時選擇名師大儒執掌皇太子的讀書、習藝及生活起居。而一些年紀輕,但有政治潛力的人會成為太子的賓客或者侍從,與太子相處,為以後太子登基用人做好人才儲備。因為太子一般被安置在皇宮內的東宮生活學習,“東宮”也就成為皇太子的代名詞。

皇太子確立後,隻要皇帝沒有“駕鶴西去”,就一直是皇太子。所以我們會看到許多皇太子的年紀都很大了,甚至年過四旬。這樣的成年皇太子,當然不能讓他在東宮悠閑的地學習,無所事事,而要及時出來現參與複雜繁重的政治事件事務。成年的皇太子都要跟隨父皇參預朝政,處理父皇交待的各項事務。皇帝出巡或因它事離京時,常留皇太子在京主持朝政,“代理”皇帝職務。

當然了,皇位的繼承人不一定是現任皇帝的兒子輩,也而可能是皇帝的同輩或者孫子輩(中國曆史上沒有出現過父輩繼承兒子皇位的情況)。因此就出現了“皇太弟”和“皇太孫”。皇太弟指的是皇帝的弟弟被指定為皇位繼承人。比如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帝朱由檢就是以皇太弟的身份繼承哥哥、明熹宗朱由校的皇位的。皇太孫指的是孫子繼承皇帝爺爺的皇位。最典型的是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太子朱標早死,朱元璋於是選立朱標的兒子、嫡長孫朱允炆為法定繼承人。此外,一些野心勃勃的女人,老是想相當武則天,常常慫恿窩囊父皇立自己為接班人,稱為“皇太女”。他們本質上還是“皇太子”。

這最後三種情況都比較少見,我們依然可以通用“皇太子”來指代所有的皇位繼承人。

中國曆史上的第一位皇太子是誰呢?

太子的稱謂在春秋戰國時就出現了,比如燕王喜的接班人就被稱為“太子”丹。但是“皇帝”稱謂和皇帝製度都是秦朝建立後,由秦始皇確立的,所以說秦朝之前的各種太子其實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皇太子”。我們隻能從秦朝開始慢慢梳理每一場皇權交接,去尋找獲得“第一”桂冠的皇子。

秦始皇的嫡長子扶蘇最有希望成為中國的第一位皇太子。他在事實上也被秦始皇看作是自己的接班人。萬分可惜的是,秦始皇生前沒有明確、正式地冊立扶蘇為皇太子。臨終的時候,秦始皇留下詔書,傳位給扶蘇。但是詔書被趙高截住後,之後沙丘政變就發生了。,扶蘇被迫自殺了,胡亥繼承了皇位,奪走了大哥的“秦二世”寶座。

秦朝在胡亥手裏敗亡了,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劉邦當上漢王的第二年,立6歲的嫡長子劉盈為漢王太子。公元前206年,劉邦正式登基做了皇帝。在隆重的登基典禮上,劉邦公開、正式地升王太子劉盈為皇太子。劉盈就是日後的漢惠帝。他性格懦弱,受製於幕後呂氏,過得很不如意,年紀輕輕就死了。但“中國第一位皇太子”的殊榮劉盈是當之無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