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1)(2 / 3)

中國古代最後一位皇太子是誰呢?

我們需要去清朝曆史中尋找答案。清朝隻有在康熙一代立過皇太子。之前,清朝沒有皇太子製度;之後,雍正皇帝確立了“秘密立儲”製度,將接班人名字寫在小紙條上,隻在改最後時刻公布,避免內部紛爭。所以,康熙朝立的皇太子就是中國古代最後一個皇太子。康熙立過兩次太子,但都是同一個人。那就是康熙次子胤礽。因此,胤礽是中國古代最後一位皇太子。

除了都必須是皇子外,皇太子的選擇標準是什麼?

皇太子的選擇標準早在西周確定禮儀的時候似乎就已經明確了。後來儒家綜合周禮和曆史教訓,提出了一整套完備的繼嗣理論,其核心便是“嫡長子繼承製”。《春秋公羊傳》說:“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子以母貴,母資子貴。”

我們可以抽出兩條具體的標準來。首先是:嫡先庶後。

君主們都有許多老婆,明媒正娶的大老婆(皇後)就是“嫡”,她生的兒子就是“嫡子”。而君主們的其他老婆再漂亮,再受寵愛也是“庶”,所生的兒子就是“庶子”。挑選皇太子的時候,嫡子優先。如果沒有嫡子,才輪到庶子。嫡子優先原則本身也就是一個“優先排他原則”。如果某個君主隻有一個嫡子,無數庶子,那麼無數個庶子也隻能排在嫡子的後麵。因此,曆朝曆代都很重視皇後的生育問題,重視嫡子的教育問題。康熙皇帝早年鍾愛太子胤礽。胤礽雖然是皇次子,卻是皇後嫡子。皇後赫舍裏在生胤礽的時候難產死了,之後康熙立過兩個皇後,都沒有生育。後來,康熙為了鞏固胤礽的太子地位,不再冊立皇後,目的就是為了造成胤礽是唯一嫡子的優越地位。

皇太子選擇的第二條標準是:長先幼後。

如果有很多個嫡子,選擇哪個嫡子為皇太子呢?或者如果沒有嫡子,很多個庶子爭位,又那麼怎麼抉擇呢?很簡單,看誰的年紀大。在同等條件下(同是嫡子或者同是庶子),誰早跳出娘胎,哪怕是早一分鍾,誰就具有優先繼承的權力。在實踐中,君主隻有一位嫡子的情況很少出現。人們常常需要用到這第二條原則,逐漸演化出了“立嫡不立長,立長不立賢”的連貫標準了。一些思想傳統的大臣們將它上升到保持王朝政治長治久安的高度,堅決反對任何“廢長立幼”的企圖和行為。越到王朝政治成熟的後期,越到王朝風雨飄搖的時候,人們對尊嫡尊長的原則就越堅持。

如果一位皇子是“嫡長子”(既是嫡子,又是長子),那他的出身就是一張政治角逐的王牌。

可見,皇太子的選擇標準,在根本上是由一個人的出身決定的。至於健康狀況、政治能力、朝野聲望等在政治實踐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在理論上不能成為選擇皇太子的標準。

皇太子地位的確定與否,能夠改變一幫兄弟們的命運。

一個皇子被確立為皇太子後,就要按照皇帝的標準要供養,同時享有僅次於皇帝的權力。整個帝國都把他當作未來的皇帝來嗬護、關注。而其他皇子則被封為諸王,終身為臣。頃刻間,兄弟情分變成了君臣大義。

皇子封王開始於西漢劉邦時期,以後世代相沿。諸王的地位極高,遠高於公爵和侯爵,衣、食、住、行、器物、禮儀等都有嚴格的規定。,他人不得僭越,王爺們也不能僭越,能夠享受的權利和待遇都是嚴格限定的。現存在國家博物館的金縷玉衣就是西漢中山王劉勝的葬衣,看起來很好,很讓人為劉勝的待遇羨慕。實際上,裏麵的玉器數量、金絲密度都按照嚴格的標準執行,稍有違反就是大逆之罪。漢武帝為了削藩,就主要抓住諸王在禮製上的僭越把柄,大開殺戒的。歸根結底,皇帝手收裏握著王爺們生殺予奪的大權。

即使如此,這一時期(漢朝、南北朝)還是皇子們地位最高的時期。他們被封為王爺後,往往能有實質的封地,在西漢的時候甚至還擁有自己的政權和軍隊。隨著中央集權的加強,諸王的實權越來越小,最後到唐宋以後弱化成了一個榮譽稱號而已。唐宋以後的諸位皇子受封的王爵,類似於“領高薪不幹活”的金飯碗而已,要說政治權力,少得可憐。

就是這樣的虛職,也不見得每個皇子都有份。為了控製王爺的數量,朝廷不會給每個皇子都封為親王。許多皇子隻能受封普通的爵位,幾代後就默默無聞了。即使是那些受封為王爺的皇子們也分三六九等。比如明朝規定,一字王最大(燕王、福王、信王等),二字王次之。其中靖江王因為是朱元璋哥哥後代的封爵,情況特殊,介於兩種王之間。又比如,清朝的時候,王爺也封鐵帽子王、親王和郡王多種級別;而且。除了鐵帽子王以外,親王和郡王都不是世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