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是一起在地上爬的親兄弟,現在一個成為皇太子,準備日後接班,其他的人卻要開始為地位和將來著急奮鬥。奮鬥得好了,其他皇子能夠取得王爺的封號,子孫後代能夠按期領到一份能夠勉強過活的俸祿。而皇太子的子孫後代,可能還是世代貴胄。這事如果攤在讀者您頭上,您也要去爭爭那太子的位置——因為其中的待遇和命運差別實在是太過懸殊了。
萬惡源於一個“權貪”字。做皇太子的好處太多了,太令人垂涎了,自然縈繞在它之上的貪念和惡行也少不了。
五
對於朝廷來說,在選擇皇太子問題上必須要堅持“嫡庶分別,長幼有序”。
皇太子的確立關係到巨大的利益,最怕引起群子爭立,乃至骨肉相殘的悲劇。因此,對於宏觀的朝廷政來講,在選擇皇太子問題上要求穩,務必不能出亂子。既然務求穩重,就要按照嚴格的標準來執行:“嫡庶分別,長幼有序”,不能抹煞了某些人的正當權益,也不能助長某些人的不正當想法。
三國後期,東吳大臣諸葛恪輔助孫亮的時候,孫亮的弟弟孫奮常常有意無意地表現自己,在朝堂上滔滔不絕,而且器物用品都和身為皇帝的孫亮攀比。諸葛恪覺得這是一個危險的苗頭,勸諫孫奮說:“之前袁紹、劉表等人各自割據國土,土地廣闊,軍隊眾多,但就是因為在子嗣問題上嫡庶不分,最終導致了政權失敗,家族服滅。天下人都對他們的失敗感到痛心。……大王應該深以魯王(孫霸,具體事情見孫權一章)為戒,改易其行,戰戰兢兢,盡敬朝廷,如此才能保全自己。……這是古今正義,大王應該記住。……如果之前魯王能夠早納忠直之言,心懷驚懼,完全可以好好享福,哪裏會自取滅亡之禍啊?”諸葛恪以大臣身份呢,引經據典,訓戒孫奮要“注意自己的身份”,不能僭越。
的確,如果在權力場上人人都安分守己,各司其責,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紛爭仇殺了。
對於群臣來說,輕易不要拿皇太子製度做文章,小心引火上身,粉身碎骨。
一些自作聰明的大臣,喜歡拿廢立太子這樣的大事來做為謀取晉升或者打擊政敵的手段。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立誰為太子,什麼時候立為太子,是皇帝說了算的事情。一個大臣跳出來指手畫腳,畫對了也會討人嫌。曆史上的確有一些人,因為在關鍵時刻揣摩皇帝的意思,發表“正確的”意見,受到嘉獎。但是多數人因為盲目參與廢立太子一事,身敗名裂,甚至滿門抄斬。
清朝康熙皇帝想第二次立胤礽為太子的時候,曾找大臣李光地“無意”談到胤礽的“病情恢複”情況。沒多久,康熙皇帝下令群臣推舉太子人選,李光地沒有反應過來,沒有上表推薦胤礽,結果事後遭到康熙的訓斥。幾年後,康熙第二度廢黜胤礽,對眾位皇子爭權奪利,緊盯太子之位的行為非常反感。他下令今後不再冊立太子。可還是有一些人上書議論皇太子廢立的事情,要麼向某位皇子邀功套近乎,要麼向康熙皇帝表達忠心,或者幹脆用議論國家儲君的事博取空幻的虛名。這些人沒有一個人得到好下場,砍頭的砍頭,抄家的抄家。康熙皇帝還算是個仁慈的皇帝,可在這個事情上嚴辦了許多上書的人。
對於皇室皇帝來說,一定要及時確定皇太子人選。
皇太子的確定可以杜絕皇室內部的“非分之想”。如果沒有及時確定皇太子,不僅非分之想會瘋狂膨脹,而且可能錯過可以平穩冊立太子的時機。我們又要說到康熙皇帝。康熙皇帝晚年不立皇太子,表麵上平安無事,暗地裏波濤洶湧,兒子們鬥得你死我活。還有一些皇帝,遲遲不立皇太子,直到死了也沒有製定繼承人。好在還有老太後在,遇到太子出缺、無人繼位的情況,一般由太後出麵召集群臣推舉新皇帝。比如晉穆帝死後,皇太後下詔立司馬丕為帝;宋哲宗死後,向太後主持立端王趙佶為宋徽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