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英宗病危的時候,精神錯亂,顯然難以出麵正式冊立太子。宰相韓琦就趕到皇帝病榻前,勸英宗早日確認接班人,避免政局出現動蕩。宋英宗微微點頭,在韓琦準備的紙條上歪歪扭扭地寫下“立大王為皇太子”。韓琦又指出宋英宗寫得過於含糊,依然容易引發權爭。宋英宗就在後麵補充了“潁王頊”三個字。韓琦立即起草好詔書,拿到宋英宗麵前,宋英宗已經幾乎喪失了言語能力,掙紮著在詔書上簽名。廢力費力簽名完,宋英宗泫然下淚,韓琦等大臣也相對流淚。不滿一個月後,宋英宗就死了,趙頊平穩繼位。如果再晚點確立太子,可能就會引起血腥政變了。
對於少數民族來說,皇太子製度是陌生的政治製度。
皇太子製度是帶有明顯漢族色彩的政治製度。北方的遊牧民族崇尚的是力量,主要以能力和功績為標準確定領袖,對血緣看得並不那麼重。當他們入主中原後,雖然仿效了皇太子製度,但並沒有學透。比如元朝定都大都後,采納了一係列漢族政治製度。忽必烈立孫子鐵穆耳為皇儲的時候,卻授給他“皇太子寶”。元朝還殘存著“兄終弟及”的繼承方式,皇帝也往往冊立自己的弟弟為“皇太子”。這在漢族製度中是荒唐的事。蒙古人簡單地將皇太子等同於繼承人,被人們當作了元朝的蒙古貴族沒有好好學習漢族政治製度的證據。
皇帝無家事
我們知道,嫡長子在皇太子競爭中具有極大的優勢,但真正做成皇帝的嫡長子卻很少。
宋朝18個皇帝中隻有3人是嫡長子即位。明朝的16個皇帝中也僅有5人是嫡出。清朝皇帝則沒有一個人是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皇帝牢固掌握著決定繼承人選的最終權力,可以根據個人的好惡而幹擾破壞嫡長製的實行。世襲製度說到底還是一種人治的政治。掌握主動的一定是皇帝,一切權力都由皇帝而出,一切享受都是皇帝賞賜的。套用句時髦的話,就是“朕給你的,你才能要;朕沒給的,你不能要”。舉個例子:東漢光武帝劉秀的第一個太子是郭皇後生的嫡長子劉強。但劉秀不喜歡郭皇後,而喜愛陰麗華。太子劉強最終隻好識相地讓位與陰麗華的兒子劉莊。
恰恰因為皇帝身上的絕對權力,導致皇帝無時無刻生活在政治之中,根本沒有正常的家庭生活可言。皇帝很任意的一句話,都可能被泄露出去,被不同的人解讀出不同的結果來。晚年的孫權在已經有太子孫和的情況下,封皇四子孫霸為魯王。當時其他皇子都沒有封王,孫霸的地位一下子突出出來。而且孫權對他寵愛賞賜和其他待遇,都和太子孫和沒有差別。這可能是孫權無意的表現,對孫霸的親情宣泄,卻被許多大臣解讀為孫權喜歡孫霸,有廢孫和改立孫霸的意思。孫霸也洋洋自得,開始拉幫結派。孫權一時的疏忽,結果導致了延續多年的“二宮構爭”,國無寧日。
皇太子的廢與立,本質上來說是皇帝的家事。皇帝沒有家事,一言一行都要考慮政治影響。皇太子的廢與立,本質上來說是皇帝的家事。但皇帝在考慮皇太子問題的時候,要時刻注意到政治影響,及時接收反饋:
1、儲嗣之爭是亡國之道,要盡量避免眾子爭位。
皇子們爭奪太子地位,可能危及到皇帝的整體事業,危害皇室的血肉親情。宋朝洪邁在《容齋隨筆》裏這麼評價因為皇太子權力紛爭而導致的家庭悲劇:“三代以前,人君壽考有過百年者,自漢、晉、唐、三國,南北下至五季,凡百三十六君,唯漢武帝、吳大帝,唐高祖至七十一,玄宗七十八,梁武帝八十三。自餘至五六十者亦鮮。即此五君而論之,梁武帝侯景之禍,幽辱告終,旋以亡國。玄宗身致大亂,播遷失意,飲恨而沒。享祚久長,翻以為害,因已不足言。漢武末年,巫蠱事起自皇太子、公主,皆不得其死,悲傷悉沮,群臣上壽,拒不舉觴,以天下付之八歲兒。吳大帝廢太子和,殺愛子魯王霸。唐高祖以秦王之故,兩子十孫同日並命,不得已而禪位,其方寸為如何?然則五君雖有崇高之位,享耄耋之壽,竟何益哉!”漢武帝劉徹和康熙皇帝玄燁,都是一代聖君,功勳顯赫,但晚年都因為沒有處理好與皇太子的關係問題,導致內訌,沒有十全十美地走完政治道路。漢武帝劉徹殘殺了太子劉據和孫子後,又返回反悔了,在劉據遇害的湖縣修建了思子宮,在宮殿中修建了歸來望思之台。他希望通過這些宏偉的建築能夠挽回兒子的生命,彌補自己的過錯。早知今日,當初為什麼不三思而後行,在繈褓中扼殺內訌呢?
2、皇帝要注意考察皇太子,不能冊立以後放任不管。
同樣是一代聖君的唐太宗李世民立李承乾為太子,但幼子李泰不滿,懷有奪位之誌。兄弟二人各自拉起朋黨,四處伸手,相明爭暗鬥。李世民對這些情況既不重視,也缺乏了解。貞觀十七年(643年),李承乾勾結大臣侯君集等人企圖殺害李泰,將權爭力的膿疤捅破了。唐太宗李世民這才下令嚴查真相,最後廢李承乾為庶人,流徙黔州。0 李承乾的悲劇很大程度上是李世民“重立輕教”造成的。李承乾從小聰明伶俐,在李世民讓他監國期間,表現出色,贏得了朝臣的一片讚譽。結果,李世民對李承乾的言行不加約束,對其缺點沒有絲毫察覺,釀成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