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趙眘的太子趙惇待人不卑不亢,對待父皇趙眘和太上皇趙構非常孝順。趙眘開始對趙惇很放心。實際上,趙惇年近四旬,還是太子,內心的權力欲讓他對父皇非常不滿。太上皇趙構可以退位,讓趙眘當皇帝,為什麼趙眘就不能退位讓趙惇繼位呢?其實,平此時的趙惇已經須發皆白,卻從來不用藥劑染黑須發,就是要通過白發來時刻提醒父皇趙眘:“我的年紀已經不小了!”一次,祖母、趙構的吳皇後不解地問孫子趙惇:“那麼多人送你黑發藥,你為什麼不用呢?”趙惇輕描淡寫地說:“孫兒以為白須白發並沒有什麼不好,反而可以向天下顯示我的老成。”趙眘對趙惇感受的護士忽視,導致了父子倆的親情很淡薄。為日後母子父子倆兩人的反目埋下了伏筆。
3、不能過早冊立皇太子。
所謂“搶打出頭鳥”,“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一個人被立為太子後,也就成為了所有競爭對手攻擊的對象。太子冊立得越早,承受的明槍暗箭就越多。如果皇帝真的是出於愛護這位皇子的考慮,那麼反而要注意保護他,不要過早地讓他暴露在攻擊火力之下。
胤礽剛滿周歲的時候,就被康熙皇帝冊立為太子。康熙很喜歡胤礽,甚至溺愛到了相當荒謬的程度。比如,康熙皇帝任命胤礽的奶母之夫淩普為內務府主管,不是淩普的資曆才幹,而僅僅是為了便利胤礽取用皇宮特供物資。胤礽過早成為太子,一方麵成為了其它所有政治派別造謠中傷和攻擊的靶子,另一方麵越做太子越沒有新鮮感,就越想再往上進一步。胤礽黨羽也日益增多,急迫張狂。而康熙身體健康、精力充沛,看起來短期內不會“歸天”。這就使胤礽急迫的接班欲望和康熙穩重敏感的政治做派之間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4、皇帝傾向於選擇與自己性格脾氣類似的兒子做太子,這樣做對嗎?
奕詝與奕兩個人的能力高低,明眼人一眼就看出來了。但道光就是選擇了能力不濟的奕詝,而不選擇能力出眾的奕。因為奕詝雖然長相醜點,學識和武功差點,對政治現實了解少點,但仁愛孝順。更重要的是,奕詝這個孩子忠厚老實,守規矩,惡變革。道光從奕詝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許多皇帝在挑選繼承人的時候熱衷選擇“類己之人”。哪個人選和自己的思路一致,會繼續奉行自己的方針政策,我就挑選那個人繼承自己的地位和權力。但是自己的思路,自己的性格是否就和國家的宏觀發展“對路”呢?在個人喜好和國家發展需要之間,皇帝是否需要權衡,需要做出某種犧牲呢?
清朝末期的曆史就向我們證明,奕比奕詝更適合近代化的局勢,更適合做皇帝。
皇帝擁有決定太子的最終權力。這既是皇帝的權杖,也是一棵荊棘。他需要運用這個絕對權力在挑選一位對事業、對家族發展有利的接班人,不能輕視或者濫用它。
二把手政治
對於皇太子們來說,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是:皇太子和父皇們之間的矛盾是怎麼產生的?
權力產生了矛盾。
皇太子雖然不是真正的皇帝,但在皇帝的生前也掌握了部分權力。同時,朝廷為皇太子配備的人員,皇太子自身結交的人員和主動鑽營、依附的其他人往往讓太子形成自己的小團體。他們的父皇們很容易在心理上,在權力操作上感覺到權威受到來自皇太子勢力的威脅。父子間的猜忌和防範就此產生了。千萬不要小看了因為權力轉移產生了心理作用。皇帝們的心理不同於常人。加強集權是皇帝畢生奮鬥的目標,一旦出現哪怕是最細微的權力威脅,他們都會敏感地把握住。
並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會像唐睿宗李旦一樣,意識到兒子李隆起勢力壯大的時候,願意主動退位。因此,皇太子們稱成為皇太子以後,反而要更加小心地“伺候”皇帝。
1、時刻要有憂患意識,低調做人。
如果我們把皇太子比作政界的“二把手”,那麼皇太子政治就是二把手應該懂得和執行的政治。“二把手看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無限風光在頂峰,其實風險很大,很容易翻船。二把手既要全力輔佐一把手,又要不攬功、不諉過,不能功高蓋主;既要在下屬麵前樹立必要的威望,又要防止樹大招風,成為眾矢之的。”在權力的生物鏈中,皇太子注定是重要而又易受攻擊的一環。“因此,在官場中,二把手奉行的是這樣一種‘副手之道’,即到位而不越位,到位而不空位,到位而不無為。一句話,踏踏實實做事,夾起尾巴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