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2)(3 / 3)

2、皇帝是皇太子權力的來源,一切要緊跟皇帝的思路。

昭明太子蕭統是個能力出眾、道德高尚的好太子。但在父皇梁武帝看來,蕭統這個孩子的思路有問題,不太適應南北朝亂世的發展。而蕭統犯了一大錯誤。那就是他為了興趣也好,為了避禍也好,過多地沉溺於文章和編輯工作之中。他忘記了,儒家的道德要求也好,臣子們的認同與讚譽也好,這些雖然是影響太子能夠順利繼位的重要因素,但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最後的決定權還是在皇帝本人手中。從這個角度來說,做太子的人,提高素質博取名聲固然重要,但最要緊的還是與皇帝保持高度一致。這種一致不僅是個人能力上的一致,更是性格秉性和執政思路的一致。蕭統雖然表麵上做得盡善盡美,盛名在外,但並沒有與父親蕭衍保持真正的、深度的一致。

3、要適當地表現自己,挖掘自身資源,鞏固太子地位。

沒有任何一個人敢說自己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是穩若泰山的。皇太子群體更加也要居安思危,發揮一切優勢,挖掘一起資源,鞏固地位。

三國時期,曹丕即位後很久都不立太子。兒子曹睿跟隨曹丕出獵,遇到子母鹿。曹丕射殺了母鹿,命令曹睿射殺小鹿。結果曹睿不從,說:“陛下已殺其母,臣不忍複殺其子。”說著曹睿流涕哭泣。曹丕由此想到被賜死的甄氏,內疚起來,下定了立曹睿為太子的決心。曹睿能夠將日常遇到的事情和政治緊密聯係在一起,既表現了自己,又勾起了父皇對自己的愧疚之心,可謂一舉兩得。

古代曆史上還有許多皇帝隔代相傳的故事。皇帝爺爺看中了皇孫,為了讓鍾愛的皇孫將來能夠繼承皇位而冊立該名皇孫的父親為皇太子。據說曹睿能被立為太子,多少就和曹操的隔代相傳有關。曹睿小時和,曹操經常讓他跟在左右。曹操每次宴會時,曹睿與侍中近臣並列坐於軍營帷幄中。曹操公開說:“我要讓你作我的三世繼承人。”這種情景就好象康熙之於乾隆。雍正的曹丕處境就與曹丕類似就好象雍正。雍正能夠稱帝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康熙屬意於他的兒子乾隆,想通過傳位雍正來確立乾隆的帝位。類似的還有弱智太子司馬衷。據說司馬衷的兒子司馬遹乖巧聰慧,深得晉武帝司馬炎的喜歡。司馬炎一度想將皇位傳給司馬遹,因此沒有廢掉弱智兒子的太子之位。所以,曆史上的皇子們很注意發揮子女在父皇心目中的作用。子孫歡聚膝下,享受天倫之樂的場景,往往異化成皇子們暗中搏殺的“角鬥場”。

4、關鍵時刻,留在皇帝身邊很重要。

雍正皇帝即位充滿疑雲。不管雍正有沒有耍手段,也不管他耍了什麼手段,起碼雍正皇帝在康熙臨死前就在北京。而他的主要對手胤禵卻幻想著通過建功立業,威震天下,實現太子夢想,關鍵時刻人卻遠在青海。這給了雍正從容應對、充分布局的時間;胤禵則連最基本的過招的機會都喪失了。

相同的例子還有秦始皇的長子扶蘇。扶蘇賢明而為秦始皇器重,是朝野上下公認的繼承人。但對於父親焚書坑儒和其他殘暴的做法,扶蘇有不同看法。他勸諫始皇帝說:“天下初定,人心尚未穩定,父皇以重法嚴懲,兒臣恐怕天下不安。”晚年的秦始皇,剛愎自用,根本聽不進去批評。他對扶蘇的諍言很生氣,幹脆發落扶蘇去陝北上郡,落個眼不見心不煩。扶蘇就去抗擊匈奴的前線當監軍去了。而他的弟弟胡亥則和趙高、李斯等人乘隨駕在秦始皇身邊的機會,假傳聖旨,要了扶蘇的命。結果,胡亥當了秦二世,早早斷送了秦王朝的命。

胤禵的外調和扶蘇的外放,都對各自的皇位繼承問題乃至帝國政局產生了重大影響。

等待接班的日子是難熬的,也是危險的。皇太子要考慮的最大問題是如何消除危險,保障現有地位。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維持與皇帝的良好關係。

曆史永遠可以為今人提供借鑒。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把上麵的皇帝替換成領導者,皇太子替換成接班人,眾多的皇子就是被領導者。曆史上眾多皇太子事件表現出來的問題和經驗教訓,依然可以給今人多重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