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潘玉良(2)(1 / 2)

當時能給玉良提供繼續習畫機會的隻有法國,巴黎是藝術家的殿堂,20世紀20年代的法國,到底有多絢麗、迷離,推薦一部電影《激情維納斯》和一本散文《流動的盛宴》。電影的原著作者是阿娜伊斯?寧,看過電影《情迷六月花》一定還記得這位女作家,她曾是亨利?米勒的情人,《情迷六月花》寫的就是她和米勒夫婦之間故事。

《激情維納斯》的故事背景發生在二戰時的法國,美國女作家伊麗娜來到了她夢想中的巴黎,在一次宴會中結識了男作家勞倫斯,她愛上了這個性感而又致命的男人,身旁有很多漂亮、激進的時髦朋友,她從原本那個樓閣小屋裏出來,看見了真正的巴黎色彩,遠比她寫作到清晨跑去塞納河看一個孤獨的男人劃船而過生動鮮活得多。那個孤獨的男人,就是她在宴會中邂逅的勞倫斯,他熱情、主動,迷倒了很多女人,他也愛她、追逐她,在巴黎的街道上,他扛著雙槳,兩人追逐嬉戲。感情中所有出現的背叛、掙紮、迷茫,伊麗娜都一一體會,也許故事勞倫斯的原型仍然是那個叫亨利?米勒的男人。二戰的爆發,局勢變得非常嚴峻,很多藝術家最後離開了巴黎。

阿娜伊斯?寧隻比潘玉良大兩歲,她們共同在二戰時期的巴黎生活著,雖然是完全兩個圈子裏的,電影中伊麗娜離開之際,恰好是玉良第二次赴法之時,接著又是太平洋戰爭爆發。

電影的畫麵非常唯美,運用了大量的暖紅色調,暗合了玉良畫中強烈的表現欲望,最深最濃的色彩,是悲傷的苦情。第二次出國的玉良,是她和丈夫潘讚化的永別,如果從一開始她就知道再無相見之日,她是否還會遠走他鄉?

來自正室的壓力是存在的,這僅是一部分原因,她一個人在巴黎生活了7年,接觸了開明、自由的思想和藝術創作氛圍,讓她回到那個狹隘、容不得女人袒露真心的地方,她要怎麼適應下來?雖然有她愛著的丈夫,她還有個家,從張玉良成為畫家潘玉良,她還回得去?

生活的不易,她早已變得獨立自主。

改變,並非是她對丈夫的心,而是她對自己整個人生的態度。過去,她從妓院中逃出來,她的希望僅是有人能收留她,她不願意慘死在那兒,潘讚化擋住一切阻力娶她進門,不僅如此,還支持她念書、習畫,甚至還送她到法國。這個男人要麼真的不愛她,隻是出於道德和責任,他恪盡自己做人的原則;要麼他是真的愛她,相貌平庸之下真正的潘玉良,在潘讚化眼中是獨一無二的女子,他對她的愛是大愛,不霸占、不囚禁。

電視劇《畫魂》中潘讚化追到法國,事實上是沒有的,她與王守義也不單隻一個擁抱,他們相守相伴同居在一起,但她並未嫁給王守義,王在出國前已娶妻生子。

《流動的盛宴》是海明威的散文集,海明威不僅小說出色,散文同樣充滿魅力,書中附上巴黎的舊照片,照片上的年輕男人,西裝革履,頭發梳得油亮,戴著帽子,活脫脫的雅痞;年輕女子濃妝豔麗,指間燃著煙,嫵媚的眼線吸引了不同年齡層的男性,有個法國女演員說,法國女人天性就是男人,這是法國文化的國粹。看似輕佻,其實活潑、積極、樂觀地生活著,誰願意錯過一場華麗盛宴?

海明威甚至說:“假如你有幸年輕時在巴黎生活過,那麼你此後一生中不論去到哪裏她都與你同在,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盛宴。”

1923年,潘玉良考取巴黎國立藝術學院,1925年進入意大利羅馬國立美術學院,其繪畫天賦得到繪畫係主任康洛馬蒂教授的賞識,直接升入該係三年級學習,成為該院的第一位中國女畫家。藝術之都羅馬,它以規模宏大的古代建築和豐富的藝術珍藏稱著於世,在這裏,她成了高級學術權威瓊斯教授的免費學生。1928年冬季,帶著圓滿和喜悅,潘玉良學成歸國,結束了7年異國漂泊的艱辛日子,被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劉海粟校長聘請為西畫教授,並任係主任,兩個月後,在上海舉辦了“中國第一個女西畫家畫展”。後又應徐悲鴻聘請,任南京中央大學油畫教授。

正當潘玉良在事業上進入鼎盛之時,日本侵華戰爭開始了,大規模的救亡運動期間,潘玉良為義賣四處奔走,誹謗、汙蔑對她從未停止過。1936年,她舉辦第五次個人畫展,成為她在國內的最後一次畫展,展品中有幅大型油畫《人力壯士》,畫麵上所表現的是一個裸體的中國大力士,雙手扳掉一塊壓著小花小草的巨石。踐踏東三省的鐵蹄,虎視神州大地的充血眼睛,怒吼的風雲,受難的蒼生,人民的呼號,權貴的置若罔聞,在她心中組成了一支悲壯的大合唱。她想借著對力的讚美,來表達對拯救民族危亡英雄的敬意。前去參觀的許多觀眾久久地停留在這幅畫前,默默地感受它的震撼。潘玉良很愛這張畫,想自己保藏。然而畫展開幕那天,教育部長王雪艇提出要買這張畫,她也不好拒絕,以1000大洋訂了下來,議定畫展閉幕時取畫。不料就在這天晚上畫展遭破壞,《人力壯士》被劃破,邊上還貼了張字條:妓女對嫖客的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