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黃柳霜(1)(2 / 3)

好萊塢不在乎女演員擁有怎樣聖潔、清純的外形條件,他們甚至不在乎之前你是幹什麼的,他們隻把要求都告訴你,能不能達到要求才是他們關心的。

嘉寶也曾經曆了扮演一係列傷風敗俗、思想齷齪的愚蠢女人形象,戲弄每一個誠實男子,結局都是身敗名裂。之後,她拒絕電影公司又安排給她同類角色,回到瑞典。不同的是,電影公司對她妥協了,好萊塢是會退讓的。

張曼玉經常會出現在歐洲各大電影節上,在談起與好萊塢的合作時,她顯然並不積極,她太了解好萊塢的運作規則了,歐洲更適合她。黃柳霜在歐洲的三年,也證明了在好萊塢之外,並不是當時所有西方人都帶有歧視目光看待華裔女星的。

中國娃娃的麵具上,是一場東西結合的美學浪潮。現在來看,當時讓人唾棄不屑的著裝,藝人們正爭相效仿。

也許好萊塢又是最懂女人的,在當時西方男人的審美方式下展現神秘東方色彩,他們喜歡混搭,拚接出時尚新元素。但當時的國人,審美觀還遠未跟上世界。

黃柳霜的中國娃娃銀幕造型,就此一錘定音。

20世紀60年代,關南茜主演由美國派拉蒙電影公司拍攝的《蘇絲黃的世界》,角色是酒店交際花。20世紀80年代陳衝在好萊塢得到了第一個女主角的電影《大班》,從清純《小花》到《大班》中裸露演出,陳衝延續了前輩黃柳霜的嘩然,多年之後,她回答說:“隻有經曆過這樣一些艱難的時代,你才可以真正地發現你的人格和力量。如果這一輩子很年輕時就一直小心翼翼地生活,根本不會知道我其實還有這樣的力量,所有的彎路都是有道理的。”

21世紀的今天,高科技無處不在,電影變得無所不能,鞏俐、章子怡出演了《藝伎回憶錄》,湯唯出演《色戒》,華裔女星的形象非議從未間斷,民族尊嚴見縫插針,即便男足從未獲勝,輸球又輸人,提早逃離北京奧運會,也絲毫不能動搖問罪之師們的猛烈攻勢。

女人花

我有花一朵長在我心中

真情真愛無人懂

遍地的野草已綻滿了山坡

孤芳自賞最心痛

多年後,香港女星梅豔芳唱出了這首《女人花》,歌詞中的每個字都仿佛軟刺,紮在心上,和血融在一起。

看到一張黃柳霜晚年時的照片,美人遲暮這樣的話太刻薄,人都會漸漸老去,再美再優雅的張曼玉也會在人們羨慕的目光中經受歲月的洗禮。照片上的她一身深色外套,黑頭發往後綰住,抱著黑貓,繁華落盡後的她是紐約街頭一位普通的華裔女士。離開鎂光燈,合上各種報道中的非議,她的眼神寂靜而落寞。也許某天,她會在紐約的街頭與息影後喬裝出來散步的嘉寶擦肩而過,一個是生性孤獨,一個是追求一生卻不得。

上天喜歡惡作劇,把好的拚命給同一人,卻不被需要;拚力去追求者,則始終徘徊在外。前者難以感受到幸福,後者漸漸冷卻了熱度。

她的名字似早已寓言了生命悲涼的基調,柳葉隻有在春光明媚下抽芽飄揚,經過寒風與霜凍的嚴寒季,如何能和臘梅一樣熬到暗香來?事業如此,連感情上也阻礙重重。風光的表麵下,滿眼破碎的一樁樁傷心事,若是交換,誰願意成為先驅?

黃家祖籍廣東台山,她祖父是第一代赴美淘金的華工,凡此境況我們在電影中看到過不少,身著破爛衣服,不會英語,很多麵目難辨的勞工每天做著超時的工作,他們通常聚在一起,受盡委屈依舊為了糊口要忍住。

華工在當時的地位,是底層的底層,比拉美人和黑人更低,第一代的先驅們要拚命打下基礎為了後嗣子孫,到第二代黃柳霜的父親黃善興,他們一家已在唐人街開了間洗衣鋪來維持生計。住在唐人街上的華人,大多一輩子守在這兒,平行於美國白人社會之外,同鄉自成一體,生活是今天重複昨天的工作,恪守著上一輩的任勞任怨,賺錢、存錢、守家,教育好子女,不要惹事。

黃在來中國之前,中文並不會說,忙於生計的父親有時會對她講些中國古代忠孝仁義的故事,中式教育潛移默化地在她身上得到延續,她的大膽前衛中夾著莫名的哀怨。

念書時,她和姐姐在學校遭到白人同學的欺負。美國校園就像種族歧視大聚會,校園槍擊事件的背後無不映射出同樣的問題。憑借《青春歌舞》脫穎而出的美國本土演員紮克?埃夫隆,在拍攝完《重返17歲》後,他對記者說:“重返高中?還是算了吧。”電影裏對美國高中生之間流行的整蠱,讓人咋舌。

問題依然存在,黃家姐妹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孩子間的遊戲有時比成人的更殘酷,很可能就此打下烙印,在你最失敗、最一無是處時,嘲笑你、擊毀你。

我們從小的教育要求我們要聽話,不要出頭,不要鬧事,不要冒險,更不要老想著玩,小孩要守規矩,尊敬所有的長輩。

白人同學喜歡扯她們的小辮子,男生用針紮黃柳霜,他想看看麻木的中國人有沒有“痛”的知覺。當時的環境,美國眼中的中國人,是未開化的神秘人種。反抗這一概念,是每個美國人家庭教育的必須,但在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裏,這從來不是一個明智之舉,何況是在別人的地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