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在她身邊的三個男人,她抱以希望地相守,隻為守得雲開見月明。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中西融合,“同居”這個詞彙現在很頻繁地能看到,但也要遮遮掩掩,會開誠布公地談論畢竟不是太多。海派上海引領的摩登風氣,在當時小說家筆下“同居”是個新鮮又時髦的字眼,摩登的男人、女人同居在一起,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多譴責和質疑,他們低調、保守,但時髦也照樣會趕。
阮玲玉和張達民同居那年,她16歲。那時,張家極力反對娶個保姆女兒進門,後來阮母丟了在張家的工作,她也不得不從學校退學。張達民是個公子哥,他自有一套哄女人的辦法,但要他肩負起今後的生活卻是不能的。
16歲的阮玲玉還看不清她麵臨的問題,她知道這樣不對。
阮玲玉的演藝生涯是從她跨進導演卜萬蒼辦公室試鏡的那一刻起。她慢慢舉步進來,攝影師出身的卜萬蒼雙眼像攝影機上的鏡頭,對麵前這位清瘦秀麗又舉止優雅的試鏡者認真打量了起來,問:“你結婚了嗎?”她遲疑片刻,答了聲:“說結婚又沒結婚。”一種難言之隱伴隨著屈辱感,她的臉上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哀怨淒楚的神態。卜萬蒼心裏暗讚,要的就是這副悲抑之態,他甚至興奮地說:“你們看,她像有一種永遠抒發不盡的悲傷,惹人憐愛。一定是個有希望的悲劇演員。”
她是個心理暗示很強的人,用姿態感染周圍的人,是阮玲玉的天賦,她是天生要成為悲劇性演員的人。
過暖的溫度,會是要灼傷她的涼薄。
不僅僅隻是塊玉
張達民的名字,伴隨著阮玲玉出現在一起,他幾乎是被蓋棺論定的拆白黨公子哥形象,甚至在電影《阮玲玉》中看到吳啟華在說到這個人物時臉上也流露著無奈的神情,她身邊出現的三個男人都讓人感到無奈,張達民最甚。
而反過來想,張達民有個哥哥叫張慧衝,在中國電影百年曆史中,張慧衝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他是中國電影史上早期的創始人之一。張慧衝的思想很開明,看見弟弟和阮玲玉搬出去同居,生活沒有來源,捉襟見肘是遲早的事,他問阮玲玉:你想不想當演員?
那個年代的電影明星很多都是無心插柳,處於默片時代的中國電影才剛剛發展,看電影的觀眾大多還處於好萊塢電影當道的階段。16歲的阮玲玉在母親的陪同下去參加了導演卜萬蒼的試鏡,這次試鏡為她拿下了《掛名夫妻》中的角色,她的演藝生涯就此拉開了帷幕。
張達民和阮玲玉的這段初戀,如果說給予了她宿命的一生,但也是這位看似懦弱、不幹正經事的張家四少,給了她最初最完整的愛情。
唐季珊有錢有勢,是電影公司的合夥人,舊照片上的真人原型,即便拿到現在來看,仍舊是風流倜儻,尤其那對桃花眼,分明就是個風月老手,權勢和地位更使他在情場、商場翻手為雲,覆手為雨。阮玲玉才一個二十多歲的女子,除了一段傷痛見骨的初戀,她還是個在等愛的普通女子,風情萬種、迷離嬌媚是姿態,她有頹廢、迷人的氣質,柔弱的性格,吸引到她身邊的都是“一群混蛋”。
她演出的電影都是默片,有一個經典的表情,側臉似乎對著天邊的一角,明明在微笑,卻流露著哀婉悲傷,這是她將自我的不幸和角色融為一體後真實情感的瞬間流露。
大約她對人世的態度亦是如此,微笑,笑著笑著眼淚掉下來。
大多數人的25歲,人生還沒有定位,有份前途未明的工作,在學生人和社會人的角色之間掙紮著,不甚清楚今後的人生是否就是這樣,看到其他人都是這麼過的,於是也沒多大的意見。
阮玲玉看到張織雲的下場,她其實知道這一天離她並不遙遠,再美再好,青春漸漸用盡了,可靠的男人依然沒有著落。什麼是可靠的,才華?女明星的才華是她的外表。民國名女人中,可有麵目可憎的?沒有,以貌取人(女人)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張曼玉接拍《阮玲玉》,有人問她:你在演阮玲玉的時候,你一定是研究過阮玲玉的,你覺得阮玲玉這個人的特征是什麼?張曼玉說:我覺得阮玲玉的骨子裏有一種講不出來的妖媚。
張曼玉身上也有這種妖媚姿態,但她更趨向於電影《青蛇》裏的小青,問到自殺這個問題的時候,張曼玉先就笑了,她當然懂得女人的萬般無奈,拚命抓住幸福稻草,卻仍然一場撲空的淒楚。最後張曼玉說,如果我自殺肯定不是為了任何人。
阮玲玉是為了別人?她不傻,外界對她的指責隻是一小部分。她張著一雙宿命眼,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收場。她不是張愛玲,可以一意孤行地離開,可以完全隔絕外界對自己的指責。阮玲玉是自憐的,卻不夠狠;她也不是周璿,有著弄堂裏長大的女孩的柔韌。她是她自己,感性上的完美主義與現實世界的諸般不對等,她失去了等待好歸宿的熱望,她是精神上的貴族,她也許該是個出生在張家的千金小姐。
從張達民、唐季珊、蔡楚生,阮玲玉的眼光從來不低,蔡楚生從後來的照片上看,導演雖已有年歲,仍舊斯文、麵目端正,他不僅有才華,還是英俊小生。甚至說,原型人物比電影裏梁家輝的扮相更讓人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