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青梅竹馬的少爺
她的愛情燃點低。
愛上一個人隻是一瞬間,為什麼要思前想後這麼多?
她少愛,她渴望這世界上純粹的東西,因為她是戲子,所有等同輕浮女子,對每個人都好,對每個人都笑,美是美,沒什麼分量。
我們尊重政客,但不喜歡他們。我們喜歡明星,但並不尊重他們。
她循規蹈矩演一輩子戲,還會有人至今懷念如斯?如果不是因為她對這個世界的決絕,她是那個年代裏很多女明星中的一個,紅過、哭過、掙紮過,妥協了,嫁了,沒有人再知道她了。
女明星光有演技不行,還要會來事。嫁得好,是傻人有傻福;嫁得不好,是慣例,何曾例外過?
20世紀30年代,追星之勢並不亞於今天,祖輩的風光豈是幾張泛黃的照片能闡述明白的?
阮玲玉有一隻小藤箱,裏麵塞滿了男子對她吹捧求愛的信,她既不加以嘲笑,也不忍心將這些信撕毀,她把它們藏在小藤箱裏,上麵加把鎖,還貼了張紙,寫著:小孩子的信。
縱觀老一輩讚口的美貌女子,有些拿在今天看依然很美,特別不光是外形上的,還有種氣質。那個年代裏,受過高等教育、有留洋背景的女子是名媛、名太的行列,活動的圈子在社交界,與之相伴的大多是政界要人。女明星的地位稍微特殊些,即使如此仍然是涇渭分明,你可曾見宋氏三姐妹挽著哪個交際花、電影明星一起拍照、喝咖啡過?
那時候進電影圈的多是為生活所迫的意外之舉,科班出身的一般是導演或電影公司高層,讓人記住名字的都是大銀幕前的小人物。
阮玲玉的出身,一直是她深為忌諱的事,初戀情人張達民在去世前出版了《我和阮玲玉》,他直到死也沒有說出她守了一輩子的秘密。蔡楚生在他出版的《阮玲玉》開頭十行便抖摟了這個秘密。
她6歲失去父親,母親是張家的保姆,張達民是張家的第四個兒子,標準版的民國少爺與丫頭的故事。
孤傲、神秘、孑然一身的葛麗泰?嘉寶出生貧困的工人家庭,幼年喪父,當過理發店學徒,後去百貨公司打工。
她對自我的不認可,折射出的是當時人們看待保姆女兒的普遍心理,在一個開明環境裏的人才會意識到自身的價值。幾乎從一開始,阮玲玉對自己就持否定態度,這給了後來出現在她身邊形形色色的男人各種機會。
性格上的不足,鑄就了她銀幕形象上的天賦,9年演員生涯,29部作品,塑造了尼姑、女工、村婦、教員、舞女、妓女、藝人、作家等。一年三四部電影,產量不算高,她接片很謹慎,甚怕接了失望的本子來演,這種精神潔癖秉承如一。放在現在,接了部爛片,可說是磨煉演技。
她謹慎,唯恐被人抓到小錯處。柔弱是她的姿態,在父愛缺失的氛圍下成長,跟著母親早早嚐遍了生活的艱辛,她比普通女孩更渴望有個溫馨、安定的家,能容納她和母親兩個人,張家提供了最初的假象。
張達民生得白白淨淨,有點書卷氣,很有幾分多情種子的情懷,網絡上細心找下,還是依稀公子哥的模樣,氣質也和電影《阮玲玉》中吳啟華的扮相有幾分相似。
少爺愛上保姆女兒的民國大戲,現在每天都能在屏幕上看到,稍微有點不同的是,結局也可以修成正果,代價是夠虐心。阮玲玉擁有一切悲情女角的內外條件,卻沒等到她生命中的主角。
很小的時候,在吃飯桌上,大人聊著玉石之類的首飾,外公忽然說到了阮玲玉,我以為外公是老影迷,後來母親告訴我說,阮玲玉收養過一個女兒,養女後來嫁的那個人和外公曾是同事,跟外公的關係很好,母親小時候還見過對方,後來去了香港做事,曾寫信給外公。當因為政治的緣故,外公擔心會累及家裏,他將信件都燒了。我問母親,信上都寫了些啥?她說,他們在香港過得不錯,寫信來希望外公過去那邊工作。
從外公的口中得知阮玲玉是老上海時期的電影明星,拍過不少電影,年紀很輕,直到去世依然是一個人。
25歲是個什麼概念,對當時的我來說還是個很長遠的概念,長遠到時代翻天覆地、事過境遷。大人們也都知道阮玲玉,不知道是因為看過她的電影,還是因為她美麗,或者自殺?
真是觸目驚心的字眼。
這幾年,在各種消息報道中,“自殺”的話題隨處可見。公眾人物容易患上抑鬱症,而這病症更是容易引起自殺的傾向,中外皆是如此。人們對於抑鬱症的了解也從明星們的身上漸漸多了起來,一旦有誰承認患有這種病症,報道上就會作出暗示。
惹人心動的事物,伴隨而來的是致命的缺陷。
要我說,和同時代的女明星比,胡蝶比阮玲玉命好些,胡蝶曾有過被國民黨特工戴笠王“幽禁”四年的歲月,之後她逃離了戴笠身邊,至今人們說起這位女明星會特地冠上“影後”的稱呼。相比,阮玲玉一生都向往有個可以依靠的人,命運卻偏偏事與願違,甚至在讀完她的生平,忍不住發問:究竟誰真正愛過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