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清朝,男士又崇尚起一種寬鬆式的套褲,褲管粗大。有一首詩就曾說到這種褲子:“英雄蓋世古來稀,那像如今套褲肥?舉鼎拔山何足論,居然粗腿有三圍。”戲謔當時的褲管肥大。
8我們常說某個明星“大紅大紫”,這裏的紅和紫與古代官服的顏色有什麼關係?
在漢朝的時候,官服是不分顏色的,所有官員一律穿黑色。到了唐朝,官員衣服的顏色就開始多起來,唐朝初年,皇帝下令,官員職務在三品以上的穿紫色袍子,佩戴金魚袋。五品以上為緋袍,即紅色的袍子,佩戴銀魚袋。這裏的魚袋,是一種掛在腰間的袋子,外表用金銀銅來裝飾,裏麵放上魚符,魚符是一種魚形信物,可以證明自己的身份。六品以下穿綠袍,這些人不佩戴魚袋。如果是八、九品的文官,那就隻能穿青衫了。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有一句詩“江州司馬青衫濕”,這裏的司馬就是八、九品官。
因此,“大紅大紫”和“紅得發紫”這兩個成語都是從官服的顏色來的。穿紅色官服的是五品以上,穿紫色官服的在三品以上,穿的衣服從紅色變成紫色,就意味著這個人升遷了,所以古人也用這個成語來形容一個人官運亨通。現在這個成語則主要形容一個人名氣很大,走紅、受重視到了過分的程度,有諷刺意味。
到了清代,官服的顏色又有所變化,清朝規定所有官服一律都是藍色。清代人怎麼區分每個官員的官職大小呢?差別就在他們衣服胸前的圖案上:如文官為鳥形,一品官繡仙鶴,二品官繡錦雞,三品官繡孔雀……武官為獸形,一品官繡麒麟,二品官繡獅子,三品官繡豹子……通過衣服胸前的圖案,其他人就可以來看出這個官員的地位高低了。
9馬褂和馬甲是一種服裝嗎?馬甲怎麼又變成了現在的網絡語言?
馬褂是清代比較盛行的男裝,樣式以對襟為主,下擺開衩,通常罩在袍子外麵。
馬褂在清朝初年僅用於軍服,後來,清朝官員出使或者護衛皇帝出遊,也都要穿著這種短褂,又因為官員們一般都騎馬而不是步行,所以這種衣服就被稱為馬褂。康熙年間,馬褂傳入民間,在全國普及,富貴人家紛紛仿效,馬褂這個名字就逐漸流傳開來,演變為一種日常穿著的服裝。馬褂用料很講究,夏天用綢緞,冬天用毛皮。乾隆、嘉慶時期,達官貴人為了炫耀自己,故意將馬褂反穿,把有皮毛的那一麵露在外麵,讓人家看到自己用料的奢侈。馬褂在這時成為有錢人家和官員的時髦服飾。
清代最上等的馬褂是“黃馬褂”,這種馬褂平民百姓不能穿,因為黃色服飾屬於皇家專用。
黃馬褂屬於皇帝的賞賜,隻有皇帝巡幸時保衛皇帝的侍衛和打獵時射中目標的勇士,或者在治國、打仗中建功立業的人,才能獲得皇帝賞賜的黃馬褂。
清朝的馬甲則是一種無袖上衣,類似坎肩兒。屬於清朝官員禮服中的一件。
馬甲成為網絡語言,主要因為趙本山小品中引用的搞笑段子而普及:“從前,有一隻老虎追趕一條水蛇到池塘,水蛇逃入水中,老虎耐心地在岸邊等候。過了一會兒,一隻烏龜爬上岸,老虎撲過去一把按住烏龜,得意洋洋地說:‘終於逮著你了,別以為穿了件馬甲我就不認識你了。’”一個人在同一論壇注冊兩個或兩個以上賬號並同時使用時,常用的或知名度較高的那個賬號一般稱為主賬號,其他賬號就被稱為馬甲。
“穿上馬甲”,表示掩蓋自己的真實身份。
10古代兒童的服飾寄寓了父母的很多心願,你知道都有什麼嗎?
古代漢族父母給孩子做的虎頭帽、狗頭帽和虎頭鞋,可以算作古代有代表性的兒童服飾。我們都知道老虎是百獸之王,父母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老虎一樣身體強健,不生病。所以老虎的形象在古代兒童服飾中較為常見。一般來說,古代兒童的虎帽有大而圓的眼睛,額頭上還會繡一個“王”字,色彩以紅、黃、黑三色為主,另用線拉出幾條胡須,看上去虎虎生威。此外,人們還將童鞋做成虎頭樣。古代小孩子戴狗頭帽,現在人可能不太容易理解,其實原因很簡單,古代的醫學沒有現在這麼發達,小孩子經常因生病而夭折,因此父母希望孩子像小狗一樣好養活。狗頭帽很有特點,帽子被做成狗頭形狀,高高支起的耳朵,兩隻烏黑有神的大眼睛,顯得既機敏又威風。
明清時期,還流行把“長命鎖”或“寄名鎖”掛在小孩的脖子上,父母希望這種鎖能夠“鎖”住孩子的生命,消除災禍。因此很多小孩子從一出生起就掛上這種飾物,一直掛到成年。《紅樓夢》裏賈寶玉身上戴的就是寄名鎖。
古代小孩子還有一種特製的衣服叫百家衣,這是小孩子出生後,父母向親戚朋友討取碎布片縫製而成的。寓意獲得大家的福氣,孩子能夠健康成長。另外,也有些地方認為,穿百家衣的孩子不嬌貴,疾病就不會纏身。
肚兜也是古代小孩子經常穿著的服飾之一。它的形狀有正方形、長方形、菱形、不規則形等多種,上麵有布帶可以係在脖子上,下麵兩側有帶子可以係在腰間,有避免小孩子肚子著涼的功能。有的肚兜做成裏外兩層,兩邊設開口,方便貼身放一些物品。肚兜上常常繡著各種吉祥如意的圖案或者五毒的圖案,五毒一般指蛇、蠍、蜘蛛、壁虎、蛤蟆等。它們都是有毒的動物,小孩子易受其害,所以父母希望通過繡製帶有五毒圖案的兜肚,來鎮壓五毒,防止它們傷害小孩子。夏天小孩子們有時隻穿一件肚兜,涼爽又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