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蘇係名菜“鬆鼠鱖魚”曾經幫助古代一位著名的刺客行刺成功,這是怎麼回事?
鬆鼠鱖魚是蘇菜中的傳統名菜,江南地區的宴席一直將其列為上品佳肴。用鱖魚做菜,並不特別,但其他地方一般以清蒸或紅燒為主,而這道菜製做特別,以鹵汁油淋,色澤金黃,外形像鬆鼠,外脆裏嫩,甜中帶酸,鮮香可口。
傳說這道菜和專諸刺吳王僚的故事有關。春秋時期吳國的太和公擅長做水產為原料的菜肴,在太湖邊上小有名氣。太和公首創的“全炙魚”是一種烤魚,又稱“全魚炙”,他也因為這道菜而聞名四方。這時候的吳國國君是吳王僚,他的堂兄弟公子闔閭因為想當君王,打算刺殺他,於是命令心腹伍子胥找到了屠夫專諸,安排專諸到太和公身邊學習烹魚技術。因為吳王所食的每一道菜都要經過檢查,為了不讓藏在魚腹內的短劍被輕易發現,專諸將魚背上的肉劃出花紋,再下油鍋炸,魚肉就翹起來了,之後再澆上厚厚的湯汁,這樣魚形模糊不清,短劍就容易隱藏了。這天,專諸向吳王進獻親自做的這道菜,將魚放在案上後,專諸猛地從魚肚中抽出事先藏好的短劍,閃電般刺進吳王的心髒。專諸也被侍衛們殺死了。後來人們就根據這道菜做出了現在的鬆鼠鱖魚。
還有一種說法,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到蘇州鬆鶴樓菜館用餐,並親自觀看廚師做菜。隻見廚師將鯉魚剔出骨刺,在魚肉上刻畫紋理,加調味料醃製後,抹上蛋黃糊,入熱油鍋炸熟,最後澆上熬熱的糖醋鹵汁,這時會發出吱吱的油沸響聲。做出的魚兒形似鬆鼠,外脆裏嫩,酸甜可口,乾隆皇帝吃後很滿意。因為乾隆的讚賞,這道菜立刻名揚蘇州。後來,經營者改用鱖魚製作,把這道菜命名為鬆鼠鱖魚,使得這道菜更加聞名。
這些都是傳說,事實上,清代《調鼎集》中有“鬆鼠魚”的記載。這種鬆鼠魚是用鮮魚去刺,然後用蛋黃掛麵糊,油炸之後燒製而成。這一記載說明,今天的鬆鼠鱖魚很可能是在鬆鼠魚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古代的鬆鼠魚是在炸後再用油、醬油燒製而成,今天的鬆鼠鱖魚則是在炸後直接將製好的鹵汁澆上去。此外,今天的鬆鼠鱖魚在造型上更為逼真,用刀雕出的魚肉,經過油炸,仿佛立起來的鬆鼠毛,上翹的魚尾就好像鬆鼠的尾巴一樣,而且味道酸甜可口,這些都是古代的鬆鼠魚比不上的。而今,鬆鼠鱖魚不僅在蘇州知名,在其他城市也廣受大家喜愛。
42“醉蟹不看燈,風雞不過燈。刀魚不過清明,鱘魚不過端午。”這句話說的是食材一定要新鮮,這是哪個地方菜係的民諺?
這是描述淮揚菜的民諺。淮揚菜是指長江中下遊、淮河中下遊一帶的地方菜,淮揚菜曆史悠久,以揚州和蘇州為代表。
蘇州、揚州本來就是富商雲集之地,明清時很多大商人更是在家裏延請名廚,講究飲食排場,請客也往往命廚師取其擅長,做出市麵上享受不到的宴席,淮揚菜正是在富商的這種奢侈追求中逐漸形成的。之前我們說過的滿漢全席,便是揚州富商、酒樓仿製融合宮廷的滿、漢席創製的。
“醉蟹不看燈,風雞不過燈”是什麼意思呢?燈是正月十五的花燈,意思是用糯米酒醃製的螃蟹,在正月十五以前吃最合適;醃製後風幹的風雞,在過元宵節前吃最合適。下麵兩句“刀魚不過清明,鱘魚不過端午”意思是:刀魚在清明節前,味道最為鮮美;鱘魚在端午節前,味道肥美。這條諺語,反映了淮揚菜注重時令和食材的保鮮度的特點。
為什麼淮揚菜一定要講究鮮活呢?一方麵,這和富商的追求飲食品味有關;另一方麵,揚州地處江淮海邊,水運交通發達,盛產魚、鱉、蝦、蟹等各種河海鮮味,很多內地人吃不到的水產品,經過水運就直接到達該地,使得這裏的人能最早吃上最新鮮的菜肴。
淮揚菜追求清淡鮮美,講究刀工,富於變化。比如著名的小吃“蟹黃湯包”,吃的時候要用吸管,先將其中的湯汁吸幹,然後再吃包子皮,味道獨特。另外如水晶肴肉、火腿燉甲魚、雪冬燒山雞、栗子黃燜雞、荷葉蒸肉、揚州獅子頭、平橋豆腐等等,都是注重原湯原味,突出主料,講究造型。另外,淮揚菜口味偏甜,但不過分,這樣更使菜肴鮮味悠久,回味無窮。
淮揚菜也很符合現在的養生要求,因而曆史上許多重大的宴會菜肴,都是以淮揚菜為主的。比如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的盛宴就是以淮揚菜為主打的。
43閩菜有一道名菜叫“佛跳牆”,這個菜名是怎麼來的?
“佛跳牆”是閩菜中的經典之作,從清朝至今,佛跳牆曆經兩百多年的改良與發展,受到了海內外食客的讚美與喜愛。製作佛跳牆的材料眾多,過程複雜,需要用幾十種主料、十多種輔料,文火烹製而成。這道菜的主料有雞肉、鴨肉、豬肚、蹄尖、蹄筋、火腿等家禽、肉類,魚翅、海參、鮑魚、幹貝等海味,還有鴿蛋、香菇、筍尖等作為點綴。佛跳牆的製作,講究把握火候、保留原材料的精華與香味。燉煮的壇子要選用紹興酒壇,食材裝壇後,先用荷葉蓋住壇口,加蓋密封;然後用旺火煮沸,再用文火燉煮五六個小時,方能完成。正宗的佛跳牆,在煨成開壇之時,會有濃鬱的菜香和淡淡的酒香撲鼻而來。盛出來的湯色濃鬱,味道醇香;食材軟爛,肥而不膩,口齒生香。
傳說這道菜創始於清朝。同治末年,福州錢莊一位官員很想結交權貴,於是設家宴宴請福建當地的主政官周蓮。這位錢莊官員的夫人是紹興人,為表示隆重,她親自操刀,烹飪了一道大菜,名叫“福壽全”,將當地特產的海產與家禽,一並放入紹興酒壇內煨製而成。周蓮品嚐後很是滿意,回去之後仍然念念不忘這道菜的美味,好幾天都吃不下飯,命令自家的廚師鄭春發依樣仿製,於是鄭春發登門求教這位夫人。他學到這門技術後,利用福建多海產的特色,加大海產的比例,少用家禽,使得這道菜帶有了海鮮風味。後來鄭春發開辦了聚春園菜館,繼續改良這道菜,使之廣獲讚譽。福壽全也就成為這家菜館的主打菜。有一天,幾名秀才到菜館聚會,店小二捧出一壇菜肴到秀才桌前,壇蓋揭開,香氣四溢,這幾位秀才品嚐後很是滿意,其中一位秀才當即賦詩一首,其中一句寫道:“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意思是壇子一打開,菜肴的葷香味道立刻就傳到了四鄰街坊那裏,恐怕佛聞到了這股香味,也要跳出寺廟牆頭,來品嚐這道菜的美味了。從此,便有人戲稱這道菜為佛跳牆。又因為福州話福壽全與佛跳牆的發音有些類似,人們就逐漸用佛跳牆這一戲謔的名字來表達對這道菜的讚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