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一些地方餃子和餛飩的叫法是相反的,它們倆到底有什麼區別?

餛飩和餃子本是一種東西,在三國時代就有,隻是叫法不同。北齊顏之推曾說:“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可見當時的餛飩是月牙形狀,已經普遍為人們所食用。又因為餛飩包起來有棱角,也被稱為“角子”或“角兒”,諧音就成了現在的餃子。20世紀60年代,考古人員曾在新疆吐魯番地區的唐代墓葬裏麵發現了形狀完好的餃子,可見吃餃子的習俗在唐朝時候已經傳到西域了。

餃子的做法簡單易學。把麵粉加水和勻,製作成圓皮,再包裹餡料,捏成月牙形或角形,下鍋煮熟就可以了。餃子餡可葷可素、可甜可鹹,葷餡一般有豬肉、牛肉、羊肉、雞肉、魚肉、三鮮、蝦仁、蟹黃等,素餡則有混合多種蔬菜原料的什錦素餡、單一蔬菜原料的普通素餡等。

唐朝以後,餃子和餛飩漸漸有了明確的分別,餛飩麵皮是方的,皮薄餡少,煮熟後略顯透明;餃子麵皮則是圓的,麵皮相對較厚,而且餡料較多,較難煮熟。不同地方的人也對二者有所偏好,一般來說,北方人大多愛吃餃子,煮熟後一般不帶湯吃;南方人則多愛吃餛飩,一般要帶湯食用。

北方的餛飩和南方的餛飩也有區別。南方的餛飩,對皮很講究,無論是上海的縐紗餛飩,還是無錫的手推餛飩,都是皮薄如蟬翼,北方的餛飩皮相對講究較少。北方餛飩餡一般非常少,隻有筷子頭那麼大,南方的餛飩則個頭較大。南方的餛飩多用紫菜、蝦米皮、味精和醬油加水為湯,湯味鮮美;而在北京,講究的是用老母雞吊湯,湯味更顯醇厚。

32“抄手”和“雲吞”都指餛飩,餛飩還有哪些名稱?

不同地方的人對餛飩的叫法各不相同,餛飩有不少有趣的稱呼。

在廣東,餛飩被稱為雲吞,取的是餛飩的諧音,廣東有著名的小吃雲吞麵,就是將雲吞和龍須麵一起煮製,再加入食鹽、生抽、胡椒粉和香油調味做成的。在香港,有的店家還會把雲吞用油炸過,稱為炸雲吞,也受到廣大顧客的青睞。

四川人稱餛飩為“抄手”,最著名的抄手是成都的“龍抄手”。1941年,龍抄手的創製人張光武在成都悅來場開辦飯館,龍抄手成為該店的招牌菜。取名“龍”字,是因為張光武在籌建該店時,曾在濃花茶園商議,因此借用了其中“濃”字的諧音,因為四川人、不分,“濃”字發得像“龍”字,所以後來被傳成了龍抄手。龍抄手的餛飩皮極薄,呈半透明狀,一經推出便大受歡迎。四川人愛吃辣,“紅油抄手”是他們的又一發明,就是將鮮肉餛飩搭配辣椒油食用。就連外地人吃了,雖然覺得辣也大呼過癮。福建台灣一帶稱餛飩為“扁食”或者“扁肉”,這種餛飩的肉餡,一般是用槌子反複捶打而成,這樣包出的餛飩,嚼起來很有筋道。湖北人稱餛飩為“餃子”或者“包麵”。你到了全國各地的不同地方,看到這五花八門的名字,要知道它們其實都是同一種食品——餛飩。

33“閉門羹”中的“羹”是一種什麼食物?

在先秦時期,羹就出現了,它主要是用肉或者菜煮成的濃湯。漢代的《說文解字》說五種味道調和的是羹,因此做羹的時候,要加上梅、鹽、醬、醋等各種調料來燉煮。從周朝到漢朝,羹都是主食,吃飯時,羹總是擺在最靠近食者的地方。羹的種類很多,如肉羹就可以分為牛羹、羊羹、兔羹、雉羹、魚羹等。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後,從西域帶回了胡羹,這種羹是以羊骨、羊肉為主料加水煮成,再用蔥頭、香菜、石榴汁調味,胡羹已經很像今天的羊肉湯了。

在先秦時,隻有貴族才能經常吃肉,記載春秋時期曆史的《左傳》就把貴族稱為“肉食者”。戰國時期的《孟子》一書也說“七十者衣帛食肉”,意思是平民到了七十歲才能穿絲織品、吃肉,肉羹也不容易吃到。

因此,對於一般窮苦百姓或落難者而言,做羹隻能放素菜。藜羹就是一種藜菜做的素羹飯,《呂氏春秋》記載,孔子和弟子們在陳國和蔡國之間的地方遇到了困難,連續七天都沒吃上米飯,連藜菜做的羹都沒有。可見這時候有多窘迫了。孔子後來被尊奉為“聖人”,他的這次經曆也被後人效仿,有些文人的詩文裏常出現“藜羹”,以此標榜自己的清高雅潔。

真正貴族喝的羹是很講究的,比如唐代馮贄的《雲仙雜記》記載,唐代著名宰相李德裕“奢侈,每食一杯羹,其費約三萬”,意思是李德裕很奢侈,他一次吃的羹價值就要差不多三萬錢。

34中國古代就有“甜味餅幹”和“奶油餅幹”,它們是怎麼做的?

一說到食品中含牛奶或者奶油的東西,我們可能都會認為是外國人發明後傳入中國的。其實古代中國,很早就有類似餅幹的這種點心了。《楚辭·招魂》中有一句說“粔籹蜜餌,有些”,這裏的粔籹,就是油炸的甜圈餅;蜜餌就是用蜂蜜和米麵做成的糕餅。粔籹、蜜餌就是當時楚國流行的點心。

這時期的麥子和大米,基本還是人力或者牲口推磨磨成粉,所以不管是麵粉還是米粉,產量都很少,做成餅也比較珍貴,隻有貴族才能吃到這種美食。但到了三國魏晉時期可就不一樣了,當時的勞動者發明了用水作動力的水磨,使得麵粉的產量大大增加,也推動了麵食的發展,奶油餅幹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產生的。南北朝時,有人突發奇想,在發酵的麵粉中加雞蛋和牛奶,或者羊奶、羊脂,這樣烤出來的餅,吃起來香脆可口,稱為“雞子餅”,“雞子”就是雞蛋的意思。其中全用奶和麵的餅,入口即碎,當時人稱讚這種餅幹“肥如淩雪”,意思是好像冰雪一樣潔白鬆脆,這種“雞子餅”已經和今天的奶油餅幹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