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我們現在用電熨鬥熨衣服,古人的衣服皺了怎麼辦?

電熨鬥是我們常用的生活用品。它的功能是把皺了的衣服熨平,方便實用。其實古代也有熨鬥,據說其最早曆史可追溯至商代,原來是作為刑具而發明的,大約到了漢代,人們發現它可以熨平褶皺的衣物,於是使用範圍越來越廣。

漢魏時候的熨鬥,主要是用青銅鑄成,有的熨鬥上還刻有“熨鬥直衣”的銘文,可見那時候的勞動人民就已懂得了熨鬥的用途。熨鬥外形如鬥,因此在漢代被稱為威鬥,唐朝稱金鬥,宋代叫火鬥,明朝稱為焦鬥。熨鬥在各個時期的叫法不同,在各地的叫法也不一樣。古代富貴人家的熨鬥製作精美,用料貴重,往往雕刻繁複,手柄也很考究。漢朝到唐朝這段時間,人們將“鬥”內放入熱水,比較接近今天的熨鬥。到了明清時期,人們為了提高熨鬥的功效,改用木炭加熱。

古人為了避免衣服褶皺,除了熨鬥,還使用一種漿洗的方法。《西遊記》第二十六回就有這麼一段話:“你卻要好生服侍我師傅……衣裳禳了,與他漿洗漿洗。”就是說衣服褶皺不挺了,給他漿洗一下。古人漿洗的具體方法是:先用皂角將髒衣服洗幹淨,然後用小火煮開米湯水或淘米水,放至溫涼,再把衣服放入溫漿水中,攪拌衣服讓衣服吃透漿水,浸泡三五分鍾,然後撈出用清水漂淨,晾幹。這樣洗出的衣服穿在身上服貼筆挺,而不是皺巴巴地搭在身上。而且白色的衣服經過漿洗,會顯得更加潔白。

漿洗和熨鬥這兩種方式,一直被中國百姓使用到近代,直至20世紀初美國人研製成功電熨鬥後,中國式的熨鬥和漿洗手段才逐漸退出了生活舞台。

22農村人家門楣上經常貼“五穀豐登”的橫批,五穀是哪五穀?

五穀是古代五種糧食的統稱,一般來說,五穀指的是稻、黍、稷、麥、菽。稻不用說,就是大米,是我們現在的主食。大米有質地細嫩、甘香可口的特點,但在古代,因為種植產量不高,春秋時期的孔子,還把吃米飯和穿錦緞看成同等級的高級消費。麥子也是現在的主食來源之一,周代就出現了小麥種植;春秋時期,麥子在中原已經成為主要作物,《詩經》裏麵就有收麥子的勞動場麵的描寫。麥子可以磨成麵粉,做成各種麵食。菽其實就是豆子,先秦時期,菽主要以煮食為主,也可以磨碎和其他穀類一起食用,這樣的食物被稱為“半菽之飯”。到了漢代中期,豆腐發明以後,菽的食用範圍就更廣了。黍是黃米,我們現在食用得很少。黍粘性很大,可以用來包粽子或者煮粥喝,也可以用來釀酒。稷又稱為粟,是一種耐旱植物。稷的品種繁多,有“粟有五彩”的說法。古代早期的酒也有用稷釀造的。古人記載說稷米粒大而肥美,曾被稱為“五穀之首”,古時在祭祀活動中常作為五穀祭品的代表,可見它的重要性。但由於稷產量不高,現在已經不作為我們的主食了。

在古代,除了五穀以外,主食還有菰。菰又叫雕胡或安胡,這種穀物在先秦兩漢時期是貴族經常食用的,它米粒細長,呈深褐色,做成飯之後甘甜滑軟。但由於菰多為野生,不便於大規模種植,收獲很費時費力,唐代以後就漸漸不流行了。

再如玉米,是明朝時才傳入中國的。由於玉米的產量高,到了明朝末年,玉米逐漸代替那些產量低的作物,在各地廣泛種植。

23我們常說的“五味俱全”是哪五味?古人還有哪些調味料?

我們常說的五味指的是酸、甜、苦、辣、鹹五種味道。中國人做菜,講究五味調和,這也是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精髓。調味的最初目的,其實是去除飲食材料中的異味,比如苦味、腥味等。到了後來,人們更加追求的是食物的美味,這一需求促進了調味品的不斷發展和變化。從先秦時期的文獻看,當時辣椒和蔗糖還沒有傳入,但調味品已相當豐富,除了鹽以外,人工加工出來的調味品主要有醬、醋、豉、糖等。

醬在中國古代烹飪中占有重要地位,《急就章》的顏師古注就說:“醬之為言將也,食之有醬,如軍之須將。”意思是醬在菜肴中的作用和將軍在軍隊中的地位差不多,可見醬的重要性。

酸味主要是由醋來提供的。醋也叫“苦酒”,傳說造酒的老祖師杜康發明了酒以後,他的兒子黑塔也跟著父親,學會了釀酒的工藝。有一次,黑塔釀酒後覺得酒糟扔掉太可惜,於是就存放起來,在缸裏浸泡。過了一段時間,黑塔打開缸,一股香氣撲鼻而來,嚐一嚐還有酸甜的味道,於是醋就這麼產生了。醋開始時叫做醯或者酢,製醋大約從周代開始,周朝的皇帝還特地任命“醯人”這種官員,來負責釀醋和醃菜。當時的醋,還隻是供貴族享用的珍貴調味品。漢代以後,醋的生產與應用才逐漸推廣到尋常百姓家,成為我國最主要的酸味調料。到南北朝時期,我國的釀醋技術已十分發達,據《齊民要術》記載,當時已經能釀造出二十多種醋來。

辣椒是辣味的主要來源,但辣椒一直到了明朝才從南美洲一帶傳入中國。在此之前,古人調和辛辣味主要靠蔥、薑、蒜、花椒、桂皮、芥子等天然調料,而辣椒一經傳入,就迅速成為了明朝人飲食的主要調味料。

鹹味的來源是食鹽。按照產地,食鹽分為海鹽、井鹽、堿鹽、池鹽等。海鹽用海水煮曬而成,井鹽取鹹味井水煎煉而成,堿鹽是刮取堿土煎煉而成,池鹽是取鹹水湖泊之水風幹而成。著名的鹹水湖泊青海湖,就是池鹽的重要產地。

甜味的主要來源是砂糖,砂糖是用甘蔗或甜菜熬製而成的。雖然早在戰國時期,中國已經開始種植甘蔗,熬製“柘(即蔗)漿”當作飲料,但作為調味料的砂糖的加工技術,一直到唐代初年,由於唐太宗的關注,才從印度地區引入中原,中國才第一次用砂糖來增加食物的甜味。此前,為了提高食物的甜度,古人主要選用大自然中含糖較高的果類,比如棗、柿子等。當然,更主要的還是蜂蜜和飴糖。蜂蜜最初采自野蜂,到了秦漢時期,人們已經成熟地掌握了馴養家蜂的方法。飴糖即麥芽糖,麥芽糖是從發芽的麥子中發酵提煉而成的。

除此之外,人們還使用其他天然調味品,如苓、薌、桂皮、茱萸、韭、薤等。苓也被稱為甘草,薌就是紫蘇草,薤就是小蒜。這其中最特別的還是韭菜,現在人都把韭菜當菜來食用,但在古代一直到魏晉時期,韭菜都是調味品。

24古代小孩子有糖果吃嗎?有哪些糖果?

在漢代,嶺南地區的人們會製造“石蜜”,漢人楊孚《異物誌》記載,將甘蔗“迮取汁如飴餳,名之曰糖,益複珍也。又煎而曝之,既凝而冰,破如磚,其食之,入口消釋,時人謂之石蜜者也”。大意是人們榨出甘蔗汁,把它叫做糖,這種東西本來就很珍貴了,又用火煮,加以曝曬,甘蔗汁就慢慢凝結成冰一樣的固體,把它切成磚塊大小,吃進嘴裏,入口即化,當時人將它稱作石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