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石蜜可以看成今天糖果的原型。但這種石蜜的流傳範圍不廣,而且口味單一。到了魏晉時,出現了飴糖,也叫琥珀餳,餳就是糖。琥珀餳是用濃稠的糖汁做成的小塊固體糖塊,東漢馬皇後說的“含飴弄孫”,就是含著飴糖,逗弄孫子,這確實是一件很甜蜜的事情。

到了唐代,洛陽市場上開始出現製作“高級糖果”的作坊,作坊出售一種用砂糖、香蘇(一種香料)和牛乳煎煉的乳糖。因為製糖人叫李環,所以人們將這種乳糖稱為“李環餳”。這個作坊開張幾天,就轟動了整個洛陽城,大家紛紛購買品嚐。

宋朝的糖果在唐朝的基礎上,進行了一些改進;而明代製糖技術繼承宋朝,有了更大的進步。據記載,萬曆年間,人們就能用白砂糖、橙橘皮和薄荷等製成“纏糖”,用白砂糖、牛乳、酥、酪等製成“乳糖”,以及用冰糖和奶酪製成“帶骨鮑螺”糖。江南地區還創製了澱粉果味軟糖,深受人們喜愛,比如蘇州的山楂丁、山楂糕,南京山楂糖等。蘇州軟糖已經有四百年的曆史,至今依然流行。當時的糖還會包裹鬆子,製成“軟鬆糖”,或者加上核桃仁,做成“軟桃糖”,可見明朝的糖果種類已經很豐富了。

到了清朝,糖果的種類更是繁多,比如芝麻糖、牛皮糖、蔥糖等等。當時的集市上還出現了可以將熱糖漿吹成各種鳥獸人物的職業吹糖人。這時候的廣東地區,用糖果招待客人已經成為了習慣。

25“喝茶”在古代也叫“吃茶”,古人真的是把茶葉吃掉嗎?

中國是茶葉的原產地,古人種茶,距今已經有五六千年的曆史了。唐代的“茶聖”陸羽寫了本書叫《茶經》,他認為把茶葉當作飲料起源於神農氏。據說神農為了治病救人,嚐盡百草,當嚐到有毒的植物時,就咀嚼茶葉來解毒。當然這隻是傳說,但茶葉具有醫療和保健功效,卻是古今公認的。傳說茶葉傳到日本後,有一位將軍因為喝酒大醉而導致身體受損,有人建議他飲茶來保健,這位將軍遵照執行,不久後,病症果然消失,由此茶道在日本盛行起來。

我們現在都說喝茶,古人將喝茶稱為吃茶。“吃”就是“喝”的意思,現在的一些方言中仍有這樣的用法,例如吃酒,就是喝酒的意思。

古人除了喝茶,還會用茶葉或者茶汁做菜、做粥。做菜的習慣至今在中國的一些地方還有所保留,比如龍井蝦仁、龍井雞絲、龍井鮑魚、碧螺魚片、碧螺炒蛋、樟茶鴨、毛峰熏鰣魚等,另外,還有我們熟知的五香茶葉蛋。茶粥在陸羽的《茶經》和其他一些詩文中都有記載。

茶葉完全成為飲料,是到了三國後期。東吳最後一個皇帝孫皓宴請群臣時,規定飲酒要喝七升左右。有一個受皇帝寵幸的大臣,因為酒量淺,於是皇帝悄悄地賜給他茶水當酒喝,這才避免了醉酒的尷尬。到兩晉時期,飲茶更加流行。客人來家裏做客,主人一定有獻茶一項,來表示對客人的尊重。東晉有個將軍很喜歡飲茶,每次一定要喝一斛二鬥(一斛等於十鬥),否則就覺得全身不舒服。

中國的茶文化曆史悠久。西漢時已經有飲茶和茶市交易活動。魏晉時期,士人以茶代酒,來表現自己的清廉,有“以茶養廉”的說法。到了唐代,茶已經和普通食物等同,是日長必備品,《舊唐書》就記載:“茶為食物,無異米鹽。”陸羽的《茶經》成為這個時期茶文化的集大成著作。宋元時期,鬥茶盛行,品評茶藝,成為一時風尚。

明清以後,茶樹種植、茶葉製作技術日益精細化。如今,茶藝已經帶有藝術色彩,是一種精神享受,相信這也是最早飲茶的先民始料未及的。

26茶葉有哪些有趣的名字?

茶是中國傳統的保健飲品,受到世界人民的喜愛。茶有很多有趣的名字。比如“不夜侯”,晉朝張華的《博物誌》就記載說:“飲真茶,令人少眠,故茶美稱‘不夜侯’,美其功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喝茶會讓人精神振奮,少睡覺,因此茶有個美稱叫“不夜侯”,可以讓人夜裏也有精神。

茶還有一個雅號叫“清友”,意思是茶水清澈,猶如君子之間的交情一樣,也是清淡明淨,不摻雜任何私利。

“滌煩子”是茶的又一個別稱,意思是洗滌煩惱。有位詩人曾稱讚:“茶為滌煩子,酒為忘憂君。”說明喝茶不僅可以解渴,而且可以解除煩惱,有靜心的功效。

隨著名貴茶葉的出現,各種茶葉也有了自己的代稱和品牌,比如龍井、黃山毛峰、大紅袍、碧螺春等等。龍井茶色澤嫩綠泛黃,滋味清爽濃醇,廣受人們喜愛。它的得名是源於它的出產地杭州龍井。龍井位於西湖西邊,所在的村叫龍井村,村內有一個圓形的泉水池,即使在大旱的時節也不會幹涸。人們認為這個泉和海相通,其中住著龍,因此稱它為龍井,稱此地出產的茶葉為龍井茶。碧螺春的得名也很有意思,這種茶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因為出產在蘇州太湖洞庭山,民間稱之為“洞庭茶”;又因為它香氣清爽持久,也被叫做“嚇煞人香”;取名碧螺春,是因為這種茶葉的形狀卷曲如螺,茶湯碧綠。再如六安瓜片,也叫片茶,它產自安徽六安,當地人通過傳統工藝,將采摘後的茶葉加工成形似瓜子的片形,由此得名。

茶按照茶湯的色澤和口味,分為綠茶、紅茶、白茶、黃茶、烏龍茶、黑茶等等。中國有句古話,叫做“茶人長壽”,常喝茶具有靜心、明目、降壓、去火等功效,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27夏天我們常買綠茶、橙汁等飲料來解暑,宋代女詞人李清照自己就會製作這樣的飲品,她是怎麼做的?古代的天然保健飲料還有哪些?

炎炎夏日,人們常常會飲用冰鎮飲料、果汁來解渴降暑,其實古代中國早就有類似的飲料了,古代的這種飲料除了解渴以外,還有保健、調養身體的作用,當時人將這種飲料稱為“熟水”。

宋代熟水的飲用已經較為普及了,從貴族到普通民眾都會熬製熟水來保健身體。據南宋《事林廣記》記載,宋仁宗還特地下令翰林院組織進行熟水評比,結果紫蘇熟水受到了大家一致推崇,沉香熟水和麥冬熟水次之。用紫蘇葉子熬製而成的熟水,不僅芬芳怡人,還有消痰、潤肺、發汗的作用。

蘇東坡喜歡的是麥冬熟水,在他寫給友人錢世明的書信中記錄有這種熟水的配方,是用人參、麥冬和茯苓煮成,有清涼降火去燥的功效。

宋代著名詞人李清照青睞的是豆蔻熟水。白豆蔻是一種外形像芭蕉的草本植物的果實。李清照從小體弱,一場病後,她開始用“豆蔻連梢煎熟水”,有解渴抗暑的作用。豆蔻熟水的製作方法,據《事林廣記》記載,就是將白豆蔻殼洗幹淨,投進煮沸的湯瓶裏麵,密封幾個時辰,就可以飲用了。

到了明代,熟水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比如李清照喜愛的豆蔻熟水,在此時已經發展成由白豆蔻、甘草、石菖蒲三種草本植物煎製而成。對祛除體內濕氣、調理腸胃很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