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熟水種類就更多了。我們翻閱清代宮廷醫藥檔案就可以發現,慈禧和光緒的診病處方中,禦醫常用甘菊、霜葉、鮮蘆根、橘紅、炒枳殼來熬煮熟水,以起到保健身體的作用。
古人不僅使用各種熟水來保健止渴,早在戰國時期,中國人已經懂得飲用果汁養生了。《楚辭·招魂》說“胹鱉炮羔,有柘漿些”,意思是燉煮甲魚,火烤羊肉,還有甘蔗汁。柘漿就是甘蔗汁,有潤肺、止咳的作用。到了元代,據清人屈大均的《廣東新語》記載,當時廣州專門有禦果園給朝廷進貢“黎檬子”汁,當時人稱之為“渴水”,黎檬子就是檸檬,檸檬榨汁後用糖煎製,香酸經久不變。這實際上是一種較為原始的果汁飲料,已經有七百多年的曆史了。
28為什麼古人喝酒能千杯不醉?是因為古人的酒量比現在的人大嗎?
所謂的“千杯不醉”,是因為在宋以前,古人喝的大多是甜酒。甜酒酒精含量不高,味道偏甜,是宋以前人們的主要飲用酒。這就是為什麼現代人喝幾杯酒就容易醉,而古人“千杯不醉”的原因了。因此,古人的酒量未必有現在人的大。
比如商周時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現了“鬯”字,鬯就是一種香草甜酒,是用黍米加鬱金香釀造成的;再如春秋戰國時期的醴,是帶有飲料性質的甜酒。唐代人飲用的主要還是甜酒。白居易就曾寫詩說韓愈“近來韓閣老,疏我我心知。戶大嫌甜酒,才高笑小詩”。“戶大”是酒量大的意思,這首詩大意是最近韓閣老您疏遠我,我心裏知道,這是因為您酒量大,嫌我招待的甜酒不過癮;才氣又高,笑話我寫的小詩。從這首詩我們也可以知道,唐代的酒度數不高。
白酒是宋元以後才逐漸流行起來的,其學名叫蒸餾酒,又因為白酒可以點燃,所以也叫燒酒。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了白酒釀造法:人們將濃酒和酒糟放入蒸餾容器裏麵,容器下麵加熱後,水汽蒸騰上升,遇冷後,就會凝結成水珠,水珠彙集起來就是白酒。並說白酒“其清如水,味極濃烈”,意思是說白酒清澈如水,味道又非常濃烈。
我們熟知的大文豪蘇軾,有首詞叫《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寫的是中秋時在異鄉思念他的弟弟蘇轍。這首詞前的小序說“歡飲達旦”,意思是他喝酒一直喝到早晨。但事實上,蘇軾酒量很小,他曾說自己年少時望見酒盞就會醉;長大後,飲酒終日,也不能超過五杯。這裏蘇軾所說的酒,應該就是白酒,否則也不會這樣不勝酒力。可見蘇軾所說的“歡飲達旦”,未必喝了多少酒。
因此,“千杯不醉”這種說法,隻適用於宋元以前的甜酒。宋元以後,白酒發明,酒精度數越來越高,幾杯下肚,一些人就已經有醺醉暈眩的感覺,何況是千杯呢!
29古代的饅頭大多是帶餡的,有點像今天的包子,這是怎麼回事?
古代的饅頭大多有餡,類似今天的包子。例如《水滸傳》中的孫二娘就賣過這種饅頭,“兩個公人拿起來便吃。武鬆取一個拍開看了,叫道:‘酒家,這饅頭是人肉的,是狗肉的?’”由此可見當時的饅頭是帶餡的。
饅頭據說是諸葛亮發明的,陳壽的《三國誌》記載,諸葛亮率師渡過瀘水時,祭祀河神,就是用麵皮包上切碎的肉,還把這種東西命名叫“饅頭”。
到了宋朝,饅頭的花樣開始增多,比如生餡饅頭、糖肉饅頭、羊肉饅頭、魚肉饅頭、蟹肉饅頭、太學饅頭、筍肉饅頭、假肉饅頭、筍絲饅頭、裹蒸饅頭、波菜果子饅頭,以及七寶酸餡、薑糖、辣餡、糖饅頭等等。其中的太學饅頭,顧名思義,是宋朝最高學府太學供應給太學生們吃的。據北宋胡仔的《苕溪漁隱叢話》記載,有的太學生因為家境貧寒,冬天領到饅頭後,自己不舍得吃,而是拿回去給親人品嚐。
當然,古代饅頭也有沒餡的,宋朝人寫的《燕翼詒謀錄》記載皇帝生日時,“賜群臣包子,即饅頭別名。今俗屑麵(屑麵即麵粉)發酵,或有餡,或無餡,蒸食者謂之饅頭”。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知道,古代的包子和饅頭區別是不大的。直到今天中國南方的一些地方,還有日本,仍把“包子”叫“饅頭”,這很可能是保留了古代的叫法。
到了清代,滿族人把饅頭叫做“餑餑”,後來又叫做“餑子”,音一諧就成了“包子”。於是在北方,人們漸漸習慣把帶餡兒的饅頭叫“包子”,不帶餡兒的才叫“饅頭”。這個叫法後來就在全國通行開來。
30古代的湯餅是湯泡餅嗎?它和麵條有什麼關係?
在古代,人們把麵食都叫做餅,蒸著吃的叫蒸餅,煮著吃的叫煮餅或湯餅,湯餅就是今天麵條的前身。
湯餅在魏晉時期出現,人們將擀好的麵皮放入水裏煮熟,盛出即可食用,類似今天的麵片湯。西晉束皙的《餅賦》就記載說:“玄冬猛寒,清晨之會,涕凍鼻中,霜成口外,充虛解戰,湯餅為最。”意思是說冬天清晨的時候朝會,因為天氣冷,鼻涕好像凍在了鼻子裏一樣,呼出的氣結成了霜,這時能讓身體不再打寒戰,並且盡快補充體力的最好辦法,就是吃湯餅。可見當時人們已經在冬季吃湯餅來保暖抗寒了。
麵條在更早的時候就有了,著名的《齊民要術》中收錄有“水引餅”,就是一種約一尺長、薄如韭葉的水煮麵條。
隋唐五代時期,還出現了過水涼麵,風味獨特,名字也很有意思,叫冷淘。詩聖杜甫十分喜歡吃冷淘,稱其“經齒冷於雪”,意思是涼麵經過牙齒感覺好像比雪還涼爽。
到了北宋,麵條的種類就更多了,開封城裏有羊肉麵、插肉麵等,寺院的齋飯中有素麵。南宋時期,麵條已經成為人們經常吃的食物了。
元朝到清朝,麵條的品種逐漸發展出特色來。如清代李漁的《閑情偶寄》就記載了“五香麵”和“八珍麵”。五香麵是用五種麵粉揉合製成。八珍麵是將八種蔬菜肉類切碎,摻進麵中製成。兩種麵都製作考究,別有風味。
另外,古代還出現了類似今天方便麵的麵條,比如陝西著名的小吃“踅麵”,就是古代陝西人外出遊學經商的必備食品。製作踅麵的過程,是把麵粉加水揉好,攤成麵皮,然後放在鐵板上烙,烙到七八成熟,用刀把麵皮切成絲,放在陰涼處備用。等到想吃了,就取出放進滾燙的水裏燙一燙,撈上來調上辣椒油、鹽、醋,放點花椒麵兒,撒一點蔥花,就可以食用了。
清代的時候出現了一種更加類似方便麵的食品:油炸的雞蛋麵,叫做“伊府麵”,據說是清朝乾隆年間著名書法家伊秉綬創製。即將雞蛋和入麵粉中做成雞蛋麵,煮熟晾幹,然後再油炸,放幹燥處儲存,等到餓的時候稍微用水煮一煮就可以吃了。這種麵油炸後呈金黃色,煮後湯味濃鬱,麵條爽滑筋道,和現代方便麵的製作工藝已經很相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