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如果你穿越到了唐朝的長安城,傍晚時分突然聽到連綿不絕的鼓聲,你應該怎麼辦?
答案是趕緊找個地方躲起來,因為鼓聲結束之後仍然留在大街上的人,就犯了違反宵禁的罪,會被抓起來接受懲罰。
唐代的長安城,也就是現在的西安,是唐朝的首都。唐朝政府規定,每天夜晚所有人都不能隨便出門,這種製度叫做宵禁。夜晚在街上巡邏的士兵如果發現觸犯了宵禁製度的人,即使是大官也會照罰不誤。這種宵禁製度雖然有些嚴格,卻對城市裏的安全管理十分有利。
最初,到了宵禁快要開始的時候,巡城的士兵為了提醒市民盡快回家,不得不一起大聲喊叫,不但一片混亂,而且提醒的效果也不好。唐太宗時期,官員馬周體察民情,發現了這種狀況,於是建議皇帝在城中的六條主要街道上設立街鼓,到了時間敲鼓示意,大家聽到鼓聲,就知道宵禁要開始了。街鼓實行之後,果然非常好用,於是就延續下來。
街鼓也叫東東鼓,每天早晚各敲一次,每次又分成幾段。第一段鼓聲開始到最後一段鼓聲結束,時間比較長,使人們聽到鼓聲後有足夠的時間趕回家去。早晨敲的鼓叫做曉鼓,四月至八月,在每天的五更二點開始敲;九月至第二年的三月,因為天亮得比較晚,所以推遲到五更三點開始。曉鼓響起之後,長安城的城門和皇宮的宮門會依次打開,人們也漸漸醒來,開始一天的生活。晚上的街鼓叫做夜鼓,由於資料有限,已經無法得知夜鼓開始的時間了,但是夜鼓結束的時間,應該正好是在一更,大約現在的晚上七點鍾,在這之前,足足要敲八百下夜鼓。每天敲鼓的時間都由官方專門的計時機構掌握,較為準確,因此老百姓也可以通過街鼓來知道時間,從而安排每日的活動。
唐朝的宵禁基本上是每天都有的,但是由於元宵節的燈會隻能在夜晚欣賞,因此隻有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有三天沒有宵禁的日子,大家可以在夜晚出來遊玩觀燈。這是長安人難得的夜遊機會,因此每到這個時候,大街上人頭攢動,燈火通明,恐怕比白天還要熱鬧。
82漢朝的官員每五天要放一次“洗澡假”,古人如何洗澡?
沐浴在現在的意思是洗澡,而在先秦,“沐”和“浴”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沐”專指洗頭,“浴”專指洗身體。另外,“洗”和“澡”的意思也不一樣,“洗”指洗腳,“澡”指洗手。古代關於洗澡的複雜術語也說明,古人很早就開始重視衛生問題了。
中國古代,沐浴與人們生活的行為規範緊密聯係,定時洗澡成為重要的禮儀。規定要求三天洗一次頭,五天洗一次澡,因此漢朝的官員每五天一次的休假就叫“洗沐”,也叫“休沐”,意思就是,這一天放假,是為了讓大家回家好好按規定沐浴。古書中還記載,身為兒女照顧年邁的父母時,也必須遵守這個時間規定,每五天燒溫水為父母洗一次澡,每三天還要洗一次頭,這才算盡到了孝道。
古代甚至還有一個專門到河邊洗澡的節日——三月三。從上古的周朝開始,這一天大家都去河邊洗澡,人們認為這樣做能衝走晦氣,這個過程叫做修禊,屆時還有女巫主持整個修禊儀式。魏晉時期,修禊的習俗演變成象征性地洗洗手腳,三月三更主要的活動,成了在水邊飲酒踏青。
在家燒水洗澡畢竟很不方便,據說在唐朝,中國就有公共浴池了。宋朝的浴室服務已經很周到了。一般浴池門前都會掛一個壺作為標誌,裏邊還有專門為人搓背的服務員。蘇軾就曾經到公共浴室去洗過澡,還詩興大發,寫了一首《如夢令》:“水垢何曾相愛,細看兩俱無有。寄語揩背人,盡日勞君揮肘。輕手、輕手!居士本來無垢。”意思是說,蘇東坡自己覺得身上並沒有汙垢,就對搓背的人說,您整天揮著胳膊給人搓背,一定累得很,給我搓的時候輕點也沒關係,因為我身上本來就不髒。蘇東坡可真善於替別人著想啊。
南方地區,特別是蘇州、揚州,有一種叫“混堂”的公共浴室,在明清時期很流行,這個名稱也一直保留到現在。混堂裏有一個大池子,不論身份,交了錢就可以進去洗。浴池底下燒火,所有人都在這一個池子裏。漸漸地,混堂竟然變成了一個重要的社交場所,大家都喜歡約在那裏相見,一邊美美地泡澡,一邊閑聊解悶。
83古人沒有肥皂和洗衣粉,如何清潔身體、清洗衣物呢?
春秋時期,就有了一種純天然無汙染、不傷發質,還效果奇佳的洗滌劑——潘。潘其實就是加熱的淘米水,一般用來洗頭洗臉。後來的人仍然在使用淘米水,例如清朝一個叫曹廷棟的人,寫了一本關於養生的書,書中的第一章就詳細地說明了淘米水的用法,他說:用小米的淘米水洗頭發,大米的淘米水洗臉,這才是正確的做法。他還認為,古人之所以選擇用淘米水洗澡洗頭洗臉,是因為淘米水既能去除汙垢,而且人因為接觸了糧食而充滿“精氣”,對身體有益。
中國古代的肥皂,以皂莢為原料。皂莢是皂角樹的果實,摘下來溶在水裏,就能使用了。宋朝人以皂莢為基礎,搗碎後加入香料和麵粉,揉成丸狀,做成了香皂。香皂中可以加入各種香料,洗完了身上不但清潔,還能沾染上香味,因此很受歡迎;還可以在香皂中加入藥材,達到養生治病的效果。慈禧太後一向追求享受,她要求太醫院為她研製各種香皂配方,一高興了,還把研製成功的香皂賞賜給大臣。
還有一種液體,堪稱古代的洗衣液,它的主要成分是草木灰加油脂。草木灰在中國很早就被使用了,漢代就有使用草木灰來洗滌衣服和帽子的記錄。後來人們意外地發現,在草木灰的水中加入油脂,不但不油膩,反而更容易將衣服洗幹淨,這種方法於是流傳下來。後來也有將草木灰和油脂製成固體肥皂使用的做法。
古代還有一種去汙的物品,說起來有點不可思議,就是豬的胰髒。動物的胰髒內含有各種消化酶,可以分解脂肪、蛋白質和澱粉,所以用它來除汙效果很好。但是拿一塊胰髒往臉上抹畢竟不雅,因此使用胰髒的方法很快就被改進,那就是以胰髒為原料製作澡豆,澡豆除了胰髒之外,還要配以豆粉、香料,混合曬幹呈塊狀,之後再使用。澡豆後來又發展成了胰子,雖然主要成分仍然是胰髒,但是改進了配方,效果更好,一直到清末西方的肥皂傳入中國之前,人們都在使用胰子清潔身體。
84“鐵杵磨成針”的故事流傳甚廣,古代的針真的是磨出來的嗎?古代還有哪些縫紉工具?
當原始人終於學會把獸皮穿在身上保暖的時候,他們就意識到了一個難題,那就是如何縫衣服,而難中之難,莫過於怎麼製作一枚針。早在石器時代,古人就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耐心地將石頭或骨頭磨細,並鑽孔,做成了石針和骨針。在北京山頂洞人遺址裏,就發現了一枚骨針,由最新的測定結果可知,山頂洞人大約生活在三萬年前,由此可以大致推斷這枚骨針的年齡。無獨有偶,遼寧省小孤山遺址也出土了骨針,時代同樣在三萬年前左右,小孤山的骨針比山頂洞人的骨針稍顯精致。
後來還出現了竹針、木針等,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很快出現了青銅針和鐵針。早在上古的夏商時期,貴族的衣服上就開始有各種刺繡,精致的針,使得當時的刺繡技術也非常成熟。